-
1 # 使用者9273287396066
-
2 # 公明淏
劉備是庸主已經是毋庸置疑的了!
夷陵之戰,劉備軍幾乎全軍覆沒,陣亡數萬人,《傅子》更是記載吳軍消滅蜀漢軍八萬餘,劉備僅以身免。
東吳守住了荊州,而蜀漢受到重創,元氣大傷。此戰兩國實力都受到嚴重的影響。
夷陵之敗讓新建的蜀漢政權受到沉重的打擊,不僅損失大量士兵與物資,還有多名將領陣亡。而隔年君主劉備的死亡更讓這個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國家搖搖欲墜,國內叛亂四起。
丞相諸葛亮花了約5年的時間才能重建軍隊與彌平這些叛亂,並讓國力提升到可以對外出兵的地步。
為了緩解危機,接受蜀漢軍政大權的丞相諸葛,撥亂反正,立即遣使與東吳恢復同盟,共同對抗曹魏。
等於劉備破壞了吳蜀同盟,昏庸至極!
-
3 # 遊戲小呂
我覺得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開創基業是曹操劉備孫策,守江山是曹丕阿斗孫權。第一代都厲害。第二代曹丕孫權比阿斗厲害。曹丕本人就是政治家,文學家,能用得了司馬懿,能按得住曹操留下來的一大幫文臣猛將,魏國始終吊打蜀國吳國,厲害。孫權是最佳守成之君,首先能用人,魯肅周瑜呂蒙陸遜還有孫策留下的一大幫文臣猛將。其次本人也沒有犯像劉備夷陵之戰那樣的大錯。最後他能活,壽命長啊啊啊,這才是無敵,坐看敵人老死
-
4 # 榮耀歷史
劉備是不是明主?肯定是!但是劉備能不能做得更好?肯定能!所以劉備是明主,但還不是聖主。
先要將大家對劉備的印象從《三國演義》中拯救出來:
1、劉備從賣草鞋的落魄貴族,一路披荊斬棘,成為蜀漢開國皇帝,這是不是開掛一樣的人生?再對比三國時期其他軍閥,曹操、孫權、劉表、袁紹甚至是公孫瓚等人,哪一個的起點不是比劉備高了很多?他們之中能成功的也只有曹操、孫權而已,足見劉備的能力。
2、劉備是“喪家之犬”,前後跟隨過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等人,在此過程中,劉備可以說無一兵一卒,無立錐之地,但是他身邊為什麼一直有一群很厲害的人跟隨呢?關羽、張飛始終不離不棄,你說有兄弟情義;那麼趙雲千里投奔,諸葛亮出山相助怎麼解釋呢?要知道當時的軍閥中,看起來比劉備有前途的大有人在,這些人如果到東吳,想必也會得到重用!而且曹操進攻荊州時,劉備已經到了存亡之際,赤壁之戰誰能想到孫劉聯軍能贏?就是在此時,關羽、張飛沒拋棄劉備,就連剛招攬不久的諸葛亮都沒有離心離德,這足以說明劉備的人格魅力和團隊凝聚力。
3、劉備沒有辜負諸葛亮等人的期望,建立蜀漢,也讓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青史留名,這一點就可以證明劉備是明主。舉個反例,有多少人知道高順?曾經呂布手下大將,智勇雙全,呂布手下另一員大將張遼都得屈居他之下,但是為什麼人人都知道威震逍遙津的張文遠,卻極少人知道高順呢?因為高順未得明主,張遼後來歸附曹操,曹操給了他舞臺,給了他青史留名的機會。所以能讓忠心跟隨你的部將得到揚名立萬的機會,你就是明主!劉備做到了!
但是劉備並不是聖主,因為他做得還不夠好:
4、夷陵之戰不是純粹的一場戰役,他是前期一系列問題的集中爆發,同時也造成了一系列的後續影響。夷陵之戰的起因是關羽敗走麥城,為什麼東吳要向盟友動手呢?因為劉備集團佔著荊州不還,對於東吳集團來說,作為主力打贏了赤壁之戰,結果好處都被劉備集團撈走了,心理是很不平衡的。所以說劉備沒有處理好聯盟內部的利益分配導致了激烈衝突,這是第一點。
5、第二點,情感取代了理性,發兵攻打東吳,當然只要是個正常人都會作出這樣的選擇,無可厚非,現在只是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來分析,攻打東吳徹底破壞了孫劉聯盟,雙方兩敗俱傷,反而便宜了曹魏。再說以蜀漢當時的情況,根本不可能戰勝東吳,就算贏了也只能是慘勝,結果果然不出意外,蜀漢大敗,一向英明的劉備會犯這種錯誤,不得不說是情感取代了理性導致的惡果。那麼這場戰役有什麼影響呢,最直接的就是蜀漢元氣大傷,精銳盡失,劉備自己也一病不起,最終駕崩,把爛攤子交給扶不起的阿斗,另一方面為了應對曹魏的威脅,蜀漢還要厚著臉皮去和東吳求和,付出更多的政治資源,荊州下屬的四郡也割讓一半。
6、總結來說,因為劉備沒有顧及到孫劉聯盟內部的利益分配,導致了聯盟崩潰,一連串地出現了關羽被殺、張飛被殺、夷陵之敗、自己駕崩、後期割地求和等等一系列惡果,這也讓蜀漢失去了北伐中原最大的資本,所以說劉備還不是聖主。
-
5 # 朝史暮想
大家不要被《三國演義》所影響,覺得劉備這個人能力不強,只是有些仁義,身邊聚集了一群牛人,武有五虎上將,文有諸葛亮,龐統,鳳雛,法正等人。
用腳指頭去想想,劉備要是沒有一定的能力,如何能夠收服這群牛人。
當年曹操煮酒論英雄,就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當時的劉備還是一個小角色,曹操卻已經名滿天下,能得到曹操如此的評價,可能曹操是把劉備作為自己一類的人。
那麼劉備和曹操是什麼類的人,值得英雄的稱號。
他們都是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直至成功決不放棄的人。
早期的劉備各種顛沛流離,投靠各種諸侯,幾易其主,兵少將寡,還經常吃敗仗。但是劉備從不放棄,只要給點Sunny,他就燦爛給你看。
劉備這哥們真的是會做人。怎麼舉例子呢?比如有個哥們在你這住了幾天,然後今天晚上要趕飛機去另一個朋友那。臨走前,晚上到你這,一頓痛哭流涕,什麼捨不得你啊,什麼你人真好啊,什麼你幫了我很大的忙啊,真的不想走啊。弄得你也非常感動。但是最後你卻發現,劉備就從沒有錯過的班機。
而事實上,劉備是到哪裡,哪裡就亂,可旁邊的人就是沒人覺得他壞。這就是劉備的本事。
-
6 # 賤議你讀史
可以肯定的是:劉備是一個明主。
為什麼這樣肯定呢?我從下面幾點來證明。
第一:手下人才濟濟。
劉備剛創業的時候,就得到了張飛和關羽這種英雄級人物的輔助。一路走來,就像是大海一樣匯聚了很多人才。不用我多說,你們的腦海裡就自然想到了趙雲、諸葛亮、法正、徐庶這些名字了吧。試問,如果劉備是個庸主,怎麼會得到這些人才的輔助呢?
第二、對手的評價。
劉備一生的主要對手是曹操。
一代梟雄曹操,也視劉備為一生的勁敵。如果劉備自身不是個英雄,那麼早就被曹操給滅了,後面又怎麼會有機會和曹操平起平坐呢?
第三:個人經歷。
劉備一生,是在不斷的失敗中折騰出了自己的江山。如果是個庸主,像劉表、公孫瓚、韓馥這類人,早就在磨難的過程中銷聲匿跡。
只有真正的英雄,才敢直面慘淡的人生;只有真正的英雄,才敢正視淋漓的鮮血。
綜上所述,劉備是一個明主,而並非庸主。
-
7 # 略輸文才
首先我覺得劉備是一個明主。
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為師。早期顛沛流離。投靠過很多諸侯。參與過鎮壓黃巾起義。後率軍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謙等陶潛死後又把徐州讓給了劉備。如果劉備不是一個靠譜人的話,陶謙也不會把一個徐州讓給他的。
諸葛亮對劉備的評價。劉公雄才蓋世,具有荊州,莫不歸德,天人去就,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中是仰慕。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諸葛亮對劉備評價極高。
而且劉備善於用人,善於團結各方人士。他當政期間,手下有很多名將以及名士。作為一個優秀的政治家軍事家,他愛人,愛才寬厚仁義,待人真誠。
-
8 # 哦我是直男
劉備是一位明主。
我們低估了的英雄劉備,與易中天先生商榷趙若舟《三國演義》的本義是要尊劉貶曹的。所以劉備集團的關羽智勇在三中國人物中都不能算第一,並有失荊州的重大軍事過錯,卻以忠絕為後人崇拜,諸葛亮的智謀也被無限的擴大,而以智絕名垂後世。 唯獨劉備本應是一個受到更大頌揚的名君,卻因《三國演義》去掉剛毅的一面,而使讀者感到他太柔弱,並且事事都生活在諸葛亮的陰影之下,而落了個愛哭,虛偽,才疏學淺的品價。
重讀《三國志》,深覺此謬種流傳,屈煞玄德公也。 而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國中,大有尊曹貶劉的意思,雖然意欲還歷史本來面目,但對曹操事事辯解,劉備卻求全責備。在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國,劉備的德被低估了,劉備的才也被低估了。就劉備的才德,我談談自已的意見,全當拋磚引玉之言。
我以為,劉備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名君,提出以下幾點理由,與易中天先生商榷。 首先,劉備文武雙全。雖然在三國這個群星閃耀的時代,都無法掩蓋他的光芒。雖然這一點上,他比曹操要差一些。仍很難得。 劉備最大的才能是知人善用,這是做一個君主最重要的素質,劉備確有超人之處。諸葛亮在隆中時,以管仲樂毅自比,而時人莫許之。劉備卻慧眼識英雄,三顧茅蘆,僅隆中一席話,就對諸葛亮委以重任,後來也顯示他沒有看錯人。
劉備不僅善於發現人才,而且知人善用。
他曾對手下的兩個人做過評價,都得到了應驗。 劉備對張飛說: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張飛最終被部下所殺。劉備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諸葛亮不以為然,終有街亭之敗。在對馬謖的認識上,劉備高於諸葛亮。 世人皆馬謖紙上談兵,我認為這都是事後談事。
馬謖之才並非是紙上談兵,諸葛亮徵南中時,問馬謖,三國志說“謖對曰:“南中恃其險遠,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復反耳。今公方傾國北伐以事強賊。彼知官勢內虛,其叛亦速。若殄盡遺類以除後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倉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原公服其心而已。”亮納其策,赦孟獲以服南方。故終亮之世,南方不敢復反。”憑這一件事,你能看出他是紙上談兵之人嗎?
諸葛亮沒有看出來,但劉備看出來了。這不能不說劉備認人高人一等。當然,劉備對馬謖的評價也是有根據,劉備說馬謖言過其實,說明劉備從和馬謖交談中看出馬謖有的話說的有道理,有的話有實際情況不符,可以做為參軍,但不能獨立領導軍隊,所以說是不可大用。但諸葛亮和馬謖“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馬謖的吹牛真把諸葛亮給唬住了,但劉備的在馬謖的海吹面前卻十分清醒。 劉備的軍事才能也十分高超。當然,劉備軍事才能不如曹操。這一點劉備也十分清楚。但打曹操手下的人還是不成問題的。打黃巾軍立有戰功,我就不說了。
“曹公遣劉岱、王忠擊之,不克。”投劉表,在新野時“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火燒博望坡是劉備的功勞,《三國演義》歸了諸葛亮了。 劉備佔領蜀以後,“二十四年春,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山勢作營。淵將兵來爭其地。先主命黃忠乘高鼓譟攻之,大破淵軍,斬淵及曹公所署益州刺史趙顒等。曹公自長安舉眾南征。先主遙策之曰:“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及曹公至,先主斂眾拒險,終不交鋒,積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軍還,先主遂有漢中。” 在軍事上,劉備有高度的自知之明。他自知不敵曹操,所以曹操一來,堅守不出。而曹操手下的劉岱、王忠、夏侯惇、于禁、夏侯淵、張郃等還不是劉備的對手。 但陵夷之戰的失敗,是人們常常貶低劉備軍事才能一個例子。從戰略上來講,該不該打吳國。奪荊州呢?仗打敗了,都說不該打,我認為這是馬後炮。劉備要完成他的大業,必須擁有荊州,沒有了荊州,蜀國北面有秦嶺,無法大規模北伐。
因為蜀國是易守難攻,所以先吞吳,再滅魏。是合理的。蜀在吳的上游,糧草輜重水運十分方便。佔了地利。道義上講,吳蜀本是盟國,吳襲殺關羽,失理在先。所以先吞吳,後滅魏的戰略是唯一可行的。最後事實證明,諸葛亮多次北伐,都因糧草問題,無功而返。也說明劉備的戰備是對的。但戰爭有一定的偶然性,劉備輕敵冒進,被陸遜打敗。只是戰術上的錯誤,不是戰略上的失敗。 再說說劉備的德,《三國演義》只所以尊劉貶曹,也的確是因為劉備重德,符合儒家的倫理規範。而曹操是典型的法家人物,他的故事真要在小說是把他寫成好人,也真難。三國志說“又有幸姬常從晝寢,枕之臥,告之曰:“須臾覺我。”姬見太祖臥安,未即寤,及自覺,棒殺之。常討賊,廩谷不足,私謂主者曰:“如何?”主者曰:“可以小斛以足之。”太祖曰:“善。”後軍中言太祖欺眾,太祖謂主者曰:“特當借君死以厭眾,不然事不解。”乃斬之,取首題徇曰:“行小斛,盜官谷,斬之軍門。”其酷虐變詐,皆此類也。”
曹操殺的名士之多,在三國也是數一數二的。而且他還有屠城的事,三國志武帝本紀寫到“九月,公東征布。冬十月,屠彭城,獲其相侯諧。”“氐王竇茂眾萬餘人,恃險不服,五月,公攻屠之。” 而劉備卻從不冤殺好人,特別是在戰爭中從不殺平民。這是符合儒家仁的思想的。而劉備的做為一個領袖的感召人是十分強大的,這從一個側面也說明劉備愛民如子。深得人民的愛戴。“東海昌霸反,郡縣多叛曹公為先主,眾數萬人,遣孫乾與袁紹連和,”“比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兩,日行十餘裡,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或謂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眾,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習鑿齒曰:先主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偪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顧,則情感三軍;戀赴義之士,則甘與同敗。觀其所以結物情者,豈徒投醪撫寒含蓼問疾而已哉!其終濟大業,不亦宜乎!”
有人說劉備虛偽,冒著生命危險和人民在一起,誰能做到呢?劉備讓徐州,人們說也是虛偽,他的正真目的是不想成為靶子。當時,天下大亂,割據政權又豈是一個徐州呢?我們再看一個劉備的起兵,“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等貲累千金,販馬周旋於涿郡,見而異之,乃多與之金財。先主由是得用合徒眾。”這些大商人把錢和馬給了一個窮小子,這本身就說明劉備具有領導的個人魅力。
今天,你要想捐資做一件什麼事,你能讓大老闆給你掏錢嗎? 再看一件事“郡民劉平素輕先主,恥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語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如果現在搞全民選舉,我看皇帝非劉備莫屬。 劉備對大臣,可謂以誠相待。大臣也是忠心耿耿。我想這是以心換心的結果,在這個問題上,我是不能同意易中天先生的說法的。什麼叫虛偽,虛偽就是假的,虛偽者總會露出他的真面孔的。曹操到了權勢大的時侯,他處處在為他兒子當皇帝掃平障礙,可是他勢力小的時侯卻可以禮賢下士,這才是虛偽呢?否則,我們可以對任何人做出的任何事說虛偽,既使是真心做好事的人,我們也可以說他要達到他告不得人的目的,只不過他臨死之前都沒有過到他的目的罷了。
我們可以說雷鋒做好事就是為了出名,這樣的話天下還有不虛偽的人嗎? 劉備臨終時對後主說“朕初疾但下痢耳,後轉雜他病,殆不自濟。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餘,何所復恨,不復自傷,但以卿兄弟為念。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脩,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讀漢書、禮記,間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 人之將末,其言也真,特別是對著他的兒子,他更不可能說假話。劉備對後主的遺詔,其實是他的人生觀的體現。以德治國,正是他的治國理念。這和曹操的以法治國是不同的。
《三國演義》尊劉貶曹,並不是單純是小說家之言,這也是劉備人生觀更符合儒家的道德規範。劉備光復漢室的道路上沒有成功,這是不幸的。劉備的不幸在於他生活在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他的對手太強大了。三國志評價劉備到:“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 劉備可以以一個低賤的出身,最終三分天下,手下的大臣對其忠心耿耿,也真是儒家道德的勝利。曹魏雖然在軍事上取得了勝利,卻終為晉所取代。
回覆列表
老劉的想法和別人不一樣。稱帝后也有些膨脹了。急於樹立更高的威望和實現一統天下。朝中大部分人主張孫劉聯盟滅曹。而劉皇叔的想法是先把弱小的吳國滅了才有可能滅了曹魏。沒想到再夷陵之戰中遇到了能人陸遜已慘敗而告終。[酷拽][酷拽][酷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