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甘共苦的出處是西漢·劉向的《戰國策·燕策一》:“燕王吊死問生,與百姓同其甘苦。”
距今一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燕昭王即位,他與百姓同甘共苦幾年後,使燕國的國力迅速提升,世人都認為燕昭王是難得的仁君。
以君王之身,能與百姓同歡樂共受苦,確實值得尊敬。但現實上君王會和百姓有真正意義上的同甘共苦嗎?我認為不會。
身份地位階級的不同很難有同甘共苦,真正是我們認為的那種同甘共苦應該是這些人(兩個及以上)階級地位身份相差無幾,他們一起在落魄時互相扶持,一起在輝煌後共同享受。
歷史上真正能做到同甘共苦的屈指可數。
歷史浩浩蕩蕩,無數的史料記載告訴我們一起吃苦容易,而一起享樂很難。
當年說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陳涉在發達後對曾經一起吃苦的兄弟翻臉不認人;朱元璋從一個平民做到皇帝離不開那些一起打天下的好兄弟,可結果如何,最後被殺頭抄家的大有人在;此外還有數不清的王侯將相、文官大臣,他們即使讀遍儒家經典仍然做不到同甘共苦。究其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初心變了。他們一路攀爬到成功者的位置,對曾經卑微到塵埃裡的自己很不屑,連帶著對那些一起吃過苦的窮兄弟也不待見,甚至不想見到他們,免得自己想起一些不好的回憶。
二,心裡不平衡。他們能成功,肯定吃了很多苦,也抓住了很多機遇。為什麼他在成功後要與那些不努力的人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悅呢?這種心理,我們也能理解。
以上。
同甘共苦的出處是西漢·劉向的《戰國策·燕策一》:“燕王吊死問生,與百姓同其甘苦。”
距今一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燕昭王即位,他與百姓同甘共苦幾年後,使燕國的國力迅速提升,世人都認為燕昭王是難得的仁君。
以君王之身,能與百姓同歡樂共受苦,確實值得尊敬。但現實上君王會和百姓有真正意義上的同甘共苦嗎?我認為不會。
同甘共苦身份地位階級的不同很難有同甘共苦,真正是我們認為的那種同甘共苦應該是這些人(兩個及以上)階級地位身份相差無幾,他們一起在落魄時互相扶持,一起在輝煌後共同享受。
歷史上真正能做到同甘共苦的屈指可數。
不同甘共苦歷史浩浩蕩蕩,無數的史料記載告訴我們一起吃苦容易,而一起享樂很難。
當年說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陳涉在發達後對曾經一起吃苦的兄弟翻臉不認人;朱元璋從一個平民做到皇帝離不開那些一起打天下的好兄弟,可結果如何,最後被殺頭抄家的大有人在;此外還有數不清的王侯將相、文官大臣,他們即使讀遍儒家經典仍然做不到同甘共苦。究其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初心變了。他們一路攀爬到成功者的位置,對曾經卑微到塵埃裡的自己很不屑,連帶著對那些一起吃過苦的窮兄弟也不待見,甚至不想見到他們,免得自己想起一些不好的回憶。
二,心裡不平衡。他們能成功,肯定吃了很多苦,也抓住了很多機遇。為什麼他在成功後要與那些不努力的人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悅呢?這種心理,我們也能理解。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