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趙日金141

    老子到底是誰,誰也不知道。

    《史記》記有三個老子。一是周守藏室之史的老子。二是與孔子同時,著十五篇言道家之用的老子。三是孔子死後二十九年,周太史的老子。

    《史記》有,孔子問禮於老子。此老子與孔子同時,孔子問的應是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的老子。

    《道德經》作者,一是周守藏室之史的老子,與孔子不同時。二是孔子死後二十九年,周太史的老子。

  • 2 # 有話少說

    老子,《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有三個老子。

    一,周守藏之史的老子。

    二,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的老子。

    三,孔子死後二十九年,周太史的老子。

    《史記》有孔子問禮於老子,此老子與孔子同時,應是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的老子,不是作《道德經》的老子。

    《道德經》的作者,要麼是周守藏之史的老子,孔子沒兄弟過此老子。要麼是孔子死後二十九年的老子,此老子孔子也沒見過,也是周太史。

  • 3 # 一真講堂

    老子者,太上老君是也。太上老君之出莫知其源,自混沌而來,無世不出,上三皇號萬法天師,中三皇號盤古神王,後三皇號鬱華子,神農時號大成子,軒轅時號廣成子,千變萬化,難以盡推,或化儒聖,或化釋佛,或化道仙,隱現而莫測,或著感應,或著道德,或著清靜,功德以無邊。

  • 4 # 手機使用者lisiyao求真

    老子其實叫李耳,他是道教創始人。流傳至今的精典就是《道德經》五千言,雖然是五千言,短小非長篇大論,但道德經對中華文化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聖賢孔子也曾向他學習。總之,老子的道教,孔子的儒教,以及佛教,形成了傳統文化,對於中國的傳統文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熱愛國學,傳承國學,發揚光大國學,是我們今天的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一家之言,望大家批評指正)

  • 5 # 李榮愛華國學館

    老子是曾經在世間出現過的人,和普通人不一樣的是,他不斷學習進步,活的灑脫自在,還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道德經》,讓後世都受益,也都記住他了。他和孔子、釋迦牟尼佛一樣被尊稱為聖人,覺悟者。

  • 6 # 草原飛鳥2016

    凡在周王室管理圖書檔案的負責人都稱為`老子`,七十為老,在漢後五十為老,所以孔子至少見過兩個老子,而作《道德經》的老子是周王室遷楚時的老子所作的。

  • 7 # 葉無思

    據說老子的母親懷孕八十多年才生下老子,老子出生時須發皆白,故名老子,孔子比老子大五十歲,但實際是老孑應比孔子大三十多歲。但這些實際很難考證。

  • 8 # 史隱

    老子與老萊子是不是一個人,學術界大部分人認為不是一個人,其實最早的司馬遷也注意到這個問題,但他並沒有否定,當然也未肯定,只是將兩人都予以列出。郭店楚簡的出土掀起軒然大波,除了對道德經研究的重要價值,老子與老萊子是否為同一人的研究也似乎又進一步,部分學者認為為同一人,楚木就是其中之一。本人認為老子與老萊子為同一人,理由有二。第一,從記載看二人生活年代大致相同,生活軌跡有許多重合。尤其都負責周室藏書和與孔子之交流。第二,兩人思想有許多相同,道家的共同原始思想他們都有。楚文化成為道家產生之土壤,而他們又都生活於楚,又有郭店楚簡為證,道家老子之書只有一部無疑,假如二人各創各書,豈不有兩種書才對。

  • 9 # 連化草

    戰國七雄前,有一個三國,應是晉`魯、楚。樞紐是河套東南。即山東山西交界,崑崙老姆揚名立腕地。司馬氏未及亦或後人未曉,待考。其中有晉。晉主農技,魯農漁,楚農貿。農主穩,技維穩,貿主活,其他昇華思想。故孔在魯。老子天地人三才和諧的代言者。周室書館用李聃刷存在感。

  • 10 # 但願人長久32615

    老子又稱老聃,姓李名耳,是《道德經》的作者,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和史學家。周朝春秋期陳中國人,做過禮官。道家學派創始人。(現在方言老子意即父親,亦常是氣焰囂張人自稱)

  • 11 # 地丁老師

    朋友們,在下給你們還原一個真正意義的老子吧。不看的虧了!看了的有福。

    據《神仙傳》記載:老子者,名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人,母親懷他七十二年才生出來。生時剖開母親左腋而出,生下了就白了頭髮,故稱老子。老子的母親在李樹下生的老子,老子生下了就會說話,指著李樹說:這就是我的姓氏。在盤古開天地時期,老子就已經出現了。那個時候他叫老子天尊,受他的師傅鴻鈞天尊之託,宣揚天道。在中華的各個時代,都有老子轉世做人的身份。

    在上三皇時期,叫玄中法師。下三皇時叫金闕帝君。伏羲時叫鬱華子。神農時叫九靈老子。在黃帝時叫廣成子。在顓頊時九赤精子。在帝嚳(ku)時叫淥圖子。帝堯時叫務成子。帝舜時就尹壽子。夏禹時叫真行子。殷商時叫 錫則子。周文王時叫文邑先生。也叫守藏史。春秋時期叫太史儋或老萊子。著有《老子》一書。孔老夫子曾經問禮於老萊子。這個事情不會假。後來,騎青牛出關,而去向不明…

  • 12 # 老農民嘮三農

    提到道教,不得不想到老子。有人說,老子就是元始天尊,不過這個說法沒有得到證實。不管如何,老子與道教的起源有很大的關係,在世人眼裡,老子就是神仙。相傳,老子厲害函谷關時,有人看到他直接進入一團紫霧中,消失不見。因此,到了今天,紫氣有著高貴的寓意。

    老子,對後世的影響力自然不必多說。可是,大家對於他的名字有一些疑惑。難道他的父親姓老,他就叫老子嗎?當然不是,老子的父親姓李,是一位將軍。小時候,左鄰右舍都喚老子為"小狸兒",漸漸地與李耳很相似,也就將這個名字誤認為是他的原名。

    老子的一生都是充滿傳奇色彩的,名字傳奇,人生更傳奇。相傳,老子小時候就喜歡思考,問先生:為什麼天上的日月星辰會交替?先生告訴他,這是神仙應該管的事情。可是老子不接受這個答案,又問江河湖海的水為什麼會不停地流動,人是怎麼來的,世間萬物是怎麼來的?

    這些問題,先生無法回答。便建議他的母親,為其請一位高明的老師。後來的老子沒有去過正規學堂,四處遊歷增長見識。當他成名之後,孔子都來求過學。兩人路過黃河,老子告訴孔丘,水看起來是柔弱的,其實可以以柔克剛,不管多麼堅固的東西,都無法打敗它。

    這句話真正的意思是,當一個人與世無爭,世間萬物都不會與你爭搶什麼。這種含有深意的話,到了今天,也令後人受益無窮。他不僅有大智慧,還有很高的思想境界。

    相傳,周朝出現衰敗的跡象,天下即將打亂。老子騎著青牛,準備遠走高飛。在函谷關時,遇到了當地的縣令。縣令請求老子將他的思想觀念寫成書,對後世會有很大的幫助。而老子也採納了縣令的建議,才有了老子的《道德經》。

    他的一生都在追著是思想以及眼界的開拓,也努力的尋找一些問題的答案。很多人都想知道世間的萬物是怎麼來的?老子在他的著作中為大家解答疑惑:道生一,一生二,三生出萬物。這就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最基礎的思想,對後世對自然界的追尋,有很大幫助。他的著作與思想,成為中國的文化瑰寶!

  • 13 # 李保正聊易室

    在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中,以《道德經》一書定尊為道家開山鼻祖的老子身世,是最有爭議的一位,現根據古今專家推證和傳說中達成共識或較為可信的資料來簡述老子其人。

    一,老子的姓名。

    老子姓老名聃,小名李耳(狸兒、小老虎、小虎兒)。

    理由如下:

    1,老子生活在春秋時代,而春秋時代並無“李姓”,但有“老姓”。

    2,春秋先秦諸孑都是以其姓尊稱為“某子”,如孔子、荀子、孟子、墨子等,如若老子為李姓,則也應稱之為“李子”,既然稱“老子”已兩千多年,老子應是姓“老”。

    3,名”聃”。《說文解字》說:“聃,耳曼也。”即耳長且大意思。可能老孑生下時耳長且大,故當時取名“聃”。現今各地老孑塑像也是耳長且大,正體現這一點。

    4,老子生於公元前571年,農曆庚寅年,是虎年,故老孑小名取為“小虎兒”(小老虎)。方以智在《通雅》中解釋:老孑家鄉淮北、豫東一帶方言習慣把小老虎、小虎兒稱作“狸兒”,因“狸兒”與“李耳”諧音,寫成文字就變成了“李耳”。

    戰國後期出現了李姓,老子的小名“李耳”就在人們口耳相傳中變成了老子的正式姓名,聃反而成了老孑的號或字。

    5,因《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說:“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字聃。”司馬遷是第一個指明老子“姓李”的。但《史記》其他地方多稱其為“老孑”,明顯不合。這就是說,在先秦沒有人說老子姓李,都稱其為老子,先秦人認為這是一般常識,不必為此去做解釋。換句話說,如果不是《史記》這句話,後世大概會自然而然地認定老孑姓“老”,沒有爭議,當然也就不會去做各種無謂解釋了。據《通志.氏族略》考證認為,先秦時姓氏使用很不規範,一個人可能有幾個姓氏,時代越往前,姓氏使用越混亂,這可能是造成司馬遷誤認為老子“姓李”的主要原因。

    二,老子的生卒年代。

    老子生於春秋時周靈王元年,即公元前571年,農曆庚寅年二月十五日,生肖虎。比孔子大20歲,比西方哲聖蘇格拉底早生102年,與生於公元前565年的佛祖釋迦牟尼年齡相近。

    老子出生年份沒有爭議,但老子到底活了多少歲,爭議不斷,因歷史上同期有三個老孑,有人把二個或三個老子年齡相加,就得出老子競然能活二百多歲,連司馬遷也恍惚如此說,根據當時生活和醫療條件,活80至100歲比較靠譜。

    三,老子職業。

    據《史記》記載,老子一生主要職業是“周守藏室之史”,即如現代國家圖書館館長。

    四,老子的老師和學生。

    老子的老師叫商容,也有考證為常縱或常從,實際是一個人。曾給老子說:人老後,堅硬牙齒先掉落,柔軟舌頭還正常,說明柔弱勝剛強,即是此老師。

    老子的學生,傳說很多,但確切地說只有一個,即函谷關令尹喜。尹喜留老子在函谷關寫下了曠世偉著《道德經》五千言。老子一定就此書向尹喜點拔了許多,尹喜肯定受益匪淺,兩人是真正師生關係。

  • 14 # 萬卷縱橫眼欲枯

    “老子”到底是誰

    “老子”和道家思想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巨大,但對於“老子”其人,歷來卻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老子”到底是個什麼人呢?

    在歷史課本和大部分書籍裡都是這樣寫的:老子叫李耳,是春秋末期楚華人,擔任過周王室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大約和孔子同時,但比孔子年齡大,孔子曾經向他問禮。後來老子出關不知所蹤,在臨走的時候,關尹請他著書,他就寫下了五千字的《道德經》(《老子》)。

    這些內容來自於《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這幾乎是我們現在能看到的關於“老子”的最完整的記錄了。其實這些記載還是非常簡略的:“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對這段記述也有人懷疑:孔子去見老子的事《論語》裡沒有記述,老子出的關是哪一個關口,一般認為是“函谷關”,但孔子時期還沒有函谷關的名字。這個地方只稱二崤,又稱桃林之塞,是晉國的地方。在秦惠王時,秦國才取得這個地方,因險設關,才有了所謂的函谷關。

    這些且不論,我們繼續往下讀,發現司馬遷自己對於老子就是上文所說的李耳這一論斷也是拿不準的,所以又記錄了一些其他說法。

    首先,他記述了一個叫“老萊子”的人:“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和孔子同時的還有一個“老萊子”,也是楚華人,也是有著道家思想的,也是隱士,就是民間傳說裡的七十多歲了還“綵衣娛親”的那個人。據說老萊子也是有著述的,但早已經失傳了,大約司馬遷也沒有看到,不然就不會這樣模稜兩可的記述了。老萊子和老子會不會是一個人,大概當時就有人這樣認為。司馬遷在後面又記了一句話:“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這和前面是明顯矛盾的,前面已經說老子出關,既然“莫知其所終”,就不會知道他活了多少歲。老萊子活了多少歲雖然沒有記載,但看傳說,他七十多歲了父母還在,大約是有長壽遺傳的,160歲或200歲的傳言,應該指的是他。可見司馬遷在這裡,對老萊子是否老子,也是存在一定懷疑的,所以記了這一段話。

    接著,司馬遷又記載了一個“太史儋”:“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戰國時候,周王室的一個叫“儋”的“太史”去見秦獻公,有人認為這個人就是老子,司馬遷也拿不準,所以說“世莫知其然否”。

    從上面兩段文字我們可以知道,其實司馬遷對於老子是誰,他也是不能肯定的。但後面卻突然又寫了一段最讓我們驚奇的文字:“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於段幹。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仕於漢孝文帝。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昂太傅,因家於齊焉。”

    老子有子孫,他的兒子是魏國的大將,後代在漢文帝時還做過官。既然有明確的世系在,又怎麼會有上文那些模糊的記述,實在讓人難以理解。我們再仔細查證一下,這裡所說的老子的兒子“李宗”,在魏國任將軍,被封於段幹。戰國時魏國的建立者是魏文侯,他在公元前424年稱侯改元,直到公元前403年,魏才被周王與各國正式承認成為諸侯國。而比老子年輕的孔子在公元前479年去世,活了73歲,老子的年齡比他大多少,我們不知道,就算大二十歲吧,老子的兒子似乎也無法在魏文侯時擔任將領。

    這就更讓人疑惑了,《史記》這一段的老子又是指誰,還是李耳嗎?

    還有一個疑問,如果李耳就是老子,依照習慣,人們應該稱他為“李子”,為什麼會是老子呢?胡適在《中國哲學史大綱》裡說大概有兩種解釋:一個可能,“老”是“字”,春秋時期人們往往把“字”放在“名”的前面,比如孔子的父親叔梁(字)紇(名),秦國將領孟明(字)視(名)等,古人名字並稱時,先說字後說名。所以胡適猜測,老子可能名聃,字耳,又字老,所以被人稱為老聃、老子,就像孔子的學生冉求字有,就有人稱他“有子”。第二種可能,“老”或者是姓,古代有姓和氏的區別,老子可能姓老氏李,所以人稱老聃、老子。

    許多人考證,《老子》一書應當成書於戰國時期。(汪中《老子考異》梁啟超《評胡適之中國哲學史大綱》等)

    所以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裡說李耳和老聃不是一個人,他認為,李耳是戰國時期道家思想的首領,而老聃是傳說中的“古之博大真人”,司馬遷錯誤地把兩個人混為一談了,所以《史記》裡的《老子傳》首尾是歷史,中間是神話。他還說,李耳是隱士,所以講學不願意標榜自己,就用了傳說中老聃的名字,既可以隱去自己的名字,又可以借古人以達到“重言”的效果,所以人們稱他為“老子”。

    真相是這樣嗎?當然還無法確證。

    老子到底是誰?在沒有發現新的史料作為確證前,恐怕還是無法徹底解開謎底的。

  • 15 # 搬個板凳看世界

    首先說說老子為什麼叫老子

    老子的媽媽把老子生下來了,一看這個孩子很奇怪,他的耳朵特別大,夫妻倆一商量,這個孩子給他起個什麼名字?姓李叫李耳,給兒子叫個李耳,名字叫耳、字叫聃。所以今後去看雕塑,去看畫像,雕塑家雕塑的老子,或者畫家畫個老子,你看他耳朵特別大,這是一個特徵。那麼又一個問題來了。老子叫李耳,為什麼又叫老子呢?想想看,孔子因為他姓孔,叫孔子。孟子因為他姓孟,尊稱他所以叫孟子。韓非子他姓韓,所以叫韓非子。荀子他姓荀所以叫做荀子。老子姓李呀,為什麼不叫李子要叫老子?據說這個孩子生下來爹媽一看,不僅耳朵大,而且好奇怪,他的眉毛是白的,他已經有鬍鬚,也是白的,你看看生出來的兒子,眉毛是白的,還有鬍鬚是白的,所以叫老子了。

    老子作為道教的開山鼻祖,被尊稱為太上老君,這位神話般的人物,具有和其他聖人不一樣的名字,老子,他不同於常人的稱謂也許只有在神話傳說中才能解釋得清。神話傳說給予了老子很多神秘的味道,這是一種後人對前人和聖人的敬仰。那麼,真實的老子是什麼樣的呢?

    其次《道德經》

    老子任職周朝的守藏室之史,什麼意思?就是周朝的皇家的國家的圖書館館長,用今天我們學者的話來講,就是收藏圖書、保管圖書的這樣一個官員。作為國家管理圖書的官吏,老子閱讀了大量的文獻典籍,在他管理圖書的若干年中,周王室日漸衰弱,老子決定離開東周,他的這一決定誕生了中國最早的哲學著作,卻也暴露了老子自相矛盾的問題,老子在他的《道德經》中說“言者不如知者默”,也就是說有智慧的人,必定是沉默寡言的,老子主張大智慧的人不說話,不寫文章,可是為什麼老子自己卻寫了五千言的《道德經》,這不是拿己之矛攻己之盾嗎?究竟是老子愚蠢還是另有智慧? 走出函谷關的老子,除了給人們留下一部《道德經》外,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資訊,直到現在,老子晚年究竟去了哪裡,最後死在哪裡,都是一個歷史之謎。而他的《道德經》也像一部謎書一樣,讓後人有說不盡的話語空間,《道德經》所闡述的道的精要人們未必全部理解。《道德經》不過五千言,卻涵蓋了很多妙義,告訴我們許多法則。幾千年前過去了,老子和他的《道德經》一直活躍在我們身邊,有關老子的話題一直研究不完,解釋不盡。

    《道德經》。老子寫這本書,五千多個字,一分八十一章,分成為上下兩篇。一篇叫《道經》,一篇叫《德經》,合起來叫《道德經》,簡稱為《老子》。那麼老子的《道德經》裡面,到底講了些什麼智慧呢?翻開他的書,最先接觸到的就是他的道,道路的道,最多接觸的也是道。現代人如果是聞其道,得其道,行其道的話,那就能夠把老子的智慧轉化為我們的智慧,把古代人的大智慧轉化成為現代人的智慧,這是一筆相當豐富的財富。《老子》這個書當中,講到“道”的地方有七十多處。他是多麼重視道,儘管道到底是什麼?現在還有不斷的爭論,道到底是什麼?有一個大家是共通的,道就是宇宙的本體,事物種種的玄妙,都是因為從道里邊出來的。如果認識了道,知道了萬物的玄妙,那麼道到底在哪裡呢,道就在宇宙當中,天地當中。有道,一草一木有道,一器一皿當中有道。

    道德經裡有句話,孰能濁以靜之徐清?誰能夠把一個渾濁的東西,亂糟糟的東西,能夠把它沉靜下來,慢慢地沉靜沉靜下來。誰又能夠把一個死水一團一樣的東西,把它掀動起來,使它生動活潑,誰能?這是老子的話,太深刻了。

  • 16 # i米和平

    可以確定的是就〈道德經〉而言是幾個人,幾百年的合集,原因如下

    從孔子到民國有關哲理方面傳承,就民國哲學權威馮友蘭先生講在邏輯上是相通的。

    ①孔子是不可能見到老子的,兩人差盡三百年。

    ②李耳<老子〉,在公元前的生卒從來都沒有確定某年??

    ④查了所有的古藉,在孔子前的幾百年內的大機率生卒年。

    所以你們談了多少文篇也是無用功,〈生卒年譜〉?

    所以從中國古文明,古文化要,也大功夫。

    在世界五大文明古國,中國應最早,關鍵是有嚴謹的科學論據,。

    查古希臘,古巴比侖,古埃及,古印度,

    而古中國多民族大容合的五仟年的戰爭史,地上物少知又少,在大量的古文明都在中國的大地之下,就城郭一與文字<比甲骨文要早〉

    這在這古斷代上,中國應有一批過硬的考古學者去研究,中國真正國民強大之時就是伍仟年到八仟年的,世界最古老文明的鐵證一同在獻之時。

  • 17 # 雷天大壯易

    題主所問老子到底是誰?確為千古之謎,以下做一個“可能性”分析。

    這個問題要分兩塊來說明,一是世人認知的老子是誰?二是寫《道德經》的老子是誰?

    別暈了頭,且聽我道來。

    首先,我們先講世人所謂的老子是誰?

    在古籍中記載老子的文字非常之少,而且很多記錄矛盾、混淆。

    司馬遷的《史記》記載,老子是楚國苦縣人。

    而且記錄老子的七世孫在給漢孝文帝當差,這樣算來老子大概是戰國中期之人。

    民國時期,很多著名學者梁啟超、馮友蘭等,皆認為老子是比孔子晚的多的戰國中期人。

    但孔子是老子的學生,這在很多古籍中是說明很清楚,能確認的。

    又,班固《地理志》記載,春秋時期,苦縣不屬於楚國,屬於陳國。

    清代學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中有言,苦縣在春秋時期還不是縣,到了漢代才成為縣,且當時不叫苦,而叫相。

    《後漢書》也說明,陳苦春秋時曰相。

    另外當時的楚國是為南蠻,楚王熊渠自己也說:

    我蠻夷也。

    我們把自己置身在當時人文環境中考量,這樣的蠻夷部落之地,要孕育出老子這樣的大智慧,恐怕不現實。

    綜合上述,司馬遷之說就很難站住腳。

    我們再看,莊子說老子居沛地。

    清代著名學者姚鼐透過考證後表示,老子居於沛地,沛位於宋國,而且宋國有老這個姓氏。

    這個宋國是周打敗殷商後,由殷商遺民組成的封國。

    《周書》有言:

    惟殷先人有書有冊。

    也就是說在那個年代,只有殷商才是開化之人,有文字與書籍。其他地方還是蠻夷未開化的部落。

    這麼看來,老子這樣的大智慧是殷商遺民的可能性就很大。

    老子為周王朝的史官,這個在當時是世襲的,也就是說老子家族世代都是史官。

    莊子書中有描述老子之死:

    老聃死,秦佚吊之,三號而出。

    這裡大約能說明老子死於秦地,即陝西。

    另外我們還知道,老子老年時經過函谷關而消失。函谷關就在陝西豐鎬(西安一代)與河南洛邑(洛陽)的中間。

    根據以上資訊,我們可以分析知道,老子家族初期在陝西豐鎬,老子後來隨周王朝東遷到河南洛邑,老年時透過函谷關回到陝西,最後死在了陝西,這樣吻合度就很高了。

    這個老子是世人認知的老子,但並不一定是寫《道德經》的老子。

    為什麼不一定是寫《道德經》的老子?

    首先《道德經》本就不是老子書的原本,它僅僅為老子書的傳世通行本,是後世之人的注本。

    其中道德經三字也是由西漢的河上公擬定。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老子帛書,用詞用語比《道德經》更久遠,但也不一定是老子書的原本。

    所以我們把這個原本暫時稱為老子書。

    那老子書為什麼不是世人認知的老子所作?

    司馬遷《史記》記載:

    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彊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這個記載疑點甚多(站在當時的極低文明程度猜想):

    1、 我們觀《道德經》(此文字世人所見,暫代老子書),其思考的深度、廣度、完整度等都不是一個人能在當時臨急的情況下能寫出來的。

    2、 當時寫書用的是簡牘,其製作工藝相當繁瑣,在一個關卡怎麼會有這麼多的簡牘用來寫五千多字?

    在當時那個年代,學者一般是不會寫書的,傳道都是透過帶徒弟的形式,比如孔子。

    老子家族因為是當時的世襲史官,寫書的可能性是很大。

    綜上分析,老子書並非上面講的世人所認知的老子一人所作,而很可能是老子家族一系人共同所作。

    而世人所認知的老子因為帶了孔子、文子、楊朱、娟子等有名的學生,以及相關有名典故,為世人所認知,可當成老子家族的代表。

    最後收題總結:1、 世人所認為的老子,其家族為殷商遺民,世襲史官,初期在陝西豐鎬,老子後來隨周王朝東遷到河南洛邑,老年時(王子朝之亂後)透過函谷關回到陝西,最後死在陝西。2、 作老子書的老子,並非一人,而是老子家族一系多人。

    以上相關考據甚多,為大學者之研,非我之功。

    以上僅透過有限的資訊進行分析,從而得出的結論,還需考古學家將來蓋棺定論。

  • 18 # 青天覽月

    老子是先秦諸子百家中道家的代表,其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其姓氏、鄉里、譜系及生平等均眾說紛紜,迄無定詁。由此,《道德經》的作者與來源、版本與流傳等也說法不一。“老子猶龍”,從而英國的李約瑟也稱之為“朦朧的老子”。而正是這種朦朧,給後人留下了極為豐厚的精神財富與解讀的空間。

    關於老子的姓名,或認為老子即老聃,或認為老子即李耳,或認為老子即太史儋,或認為老子即伯陽父,或認為老子即老萊子等等,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我們認為老子姓老,名聃。老、李乃一聲之轉。老子原姓老,後以音同變為李。原因有四:其一,周秦典籍,如《莊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禮記》、《戰國策》等,對於孔墨大師,都是稱其姓的,唯獨對於老子卻稱老聃而不稱李聃,稱老子而不稱李子,所以老子應該原是姓老的。其二,古代有老姓卻無李姓。《世本》之老童、《左傳》之老佐、老祁等可為證。其三,古人姓氏大多沒有本字,而是借同音之字為之。所借之字各有不同,所以一姓往往岐為數姓。故而老變為李也是語音轉讀造成的。其四,在古韻中,老屬幽部,李屬之部,二部音近,古時並沒有什麼分別。又老、李二字,其聲都屬於來紐,其韻又屬一部,故而它們的讀音是相同的,於是由老而變為李了。

    對此,胡適認為:“‘老子’之稱,大概不出兩種解說:(一)‘老’或是字。春秋時人往往把字用在名的前面,例如叔梁(字)紇(名),孔父(字)嘉(名),正(字)考父(名),孟明(字)視(名),孟施(字)舍(名),皆是。《左傳》文十一年,襄十年,《正義》都說‘古人連言名字者,皆先字後名。’或者老子本名聃,字耳,一字老(老訓壽考,古多用為名字者,如《檀弓》晉有張老,《楚語》楚有史老。)。古人名字同舉,先說字而後說名,故戰國時的書皆稱老聃。(王念孫《春秋名字解詁》及《讀書雜誌》皆依《索隱》說,據《說文》‘聃,耳曼也。’釋名耳字聃之意。今按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聃字下引漢《老子銘》雲:‘聃然,老旄之貌也。’又《禮記·曾子問》注:‘老聃,古壽考者之號也。’是聃亦有壽考之意,故名聃字老,非必因其壽考而後稱之也。)此與人稱叔梁紇、正考父都不舉其姓氏正同一例。又古人的字下可加‘子’字、‘父’字等字,例如孔子弟子冉求字有,可稱‘有子’(哀十一年《左傳》)。故後人又稱‘老子’。這是一種說法。(二)‘老’或是姓。古代有姓氏的區別。尋常的小百姓,各依所從來為姓,故稱‘百姓’、‘萬姓’。貴族于姓之外,還有氏,如以國為氏,以官為氏之類。老子雖不曾做大官,或者源出於大族,故姓老而氏李,後人不懂古代氏族制度,把姓氏兩事混作一事,故說‘姓某氏’,其實這三字是錯的。老子姓老,故人稱老聃,也稱老子。這也可備一說。這兩種解說都可通,但我們現今沒有憑據,不能必定哪一說是的。”

    唐蘭認為:“據當時人普通的稱謂,老聃的老字是他的氏族的名稱,因為當時稱子的,像孔子、有子、曾子、陽子、墨子、孟子、莊子、惠子,以及其餘,都是在氏族下面加子的。雖說有時也有變例,像匡章的叫章子(見《孟子》),冉有的叫有子(見《左傳》),拿字來冠在子上,但是那一種變例,是偶然地在言語中發現的,而且他的本來的名字依舊是匡章、冉有,和老子的叫老聃不同。而且古人拿字放在名上連稱的,像叔梁紇、孔父嘉之類,也是有一個慣例的,就是古人取字的法子是‘曰伯某甫’,所以在名上的字,總是冠以伯仲叔季或孟字,或稱為某甫或某父,而老聃二字又和那一個慣例不合。那麼老聃應當是老氏是萬無可疑的。”

    同時,唐蘭有以古書上老子不姓李、《史記·老子列傳》經後人篡改、漢人如鄭康成不用李耳的一說為據,判定《史記》上的“姓李氏,名耳”一說大概是不可靠的。並且,唐蘭謹慎地說道:“只有‘李耳’兩字,因為見於《史記》,一般學者都承襲著,依我的意見,在沒有充分的證據可以證明這不是偽造的以前,我們只能依一般古書的稱謂老聃或老子,無論如何總不至於上當吧。”

    對於李耳和太史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於段幹。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仕於漢孝文帝。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卬太傅,因家於齊焉。”段幹宗見《戰國策·魏策》,出現在孔子死後二百零六年,絕非老聃之子,而是李耳的兒子。而李耳卻是老聃的後裔,他本姓老,因老、李一聲之轉,所以寫作李耳。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雲:“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而離,離五百歲而複合,合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史記·周本紀》:“《索隱》《老子列傳》曰‘儋即老子’耳,又曰‘非也’,驗其年代是別人。”故而我們說,太史儋應為李耳。太史儋乃老聃之後,而段幹宗乃太史儋之子。

    關於伯陽,王念孫《史記雜誌》曰:“史公原本作‘名耳,字聃,姓李氏。’今本姓李氏在名耳之上,字聃作字伯陽,諡曰聃,此後人取神仙家書改竄之耳。案《索隱》本‘名耳字聃姓李氏’七字,注云:‘案許慎雲,聃,耳曼也。故名耳字聃。有本字伯陽,非正也。老子號伯陽父,此傳不稱也。’據此則唐時本已有作字伯陽者。而小司馬引《說文》以正之,取古人名字相配之義,而不從俗本,其識卓矣。又案《經典釋文·敘錄》曰:‘老子者,姓李名耳字伯陽。《史記》雲字聃。’《文選·徵西官屬送於陟陽侯詩》注引《史記》曰‘老子字聃’,《遊天台山賦》注及《後漢書·桓帝紀》注並引《史記》曰:‘老子名耳,字聃,姓李氏。’則陸及二李所見本,並與小司馬本同,而今本云云,為後人所改竄明矣。又案《文選·反招隱詩》注引《史記》曰‘老子名耳字聃’,又引《列仙傳》曰:‘李耳字伯陽’。然則字伯陽,乃《列仙傳》文,非《史記》文也。若史公以老子為周之伯陽父,則不當列於管仲之後矣。”

    《國語·周語》有伯陽父言,則西周有伯陽;《墨子·所染》、《屍子》、《呂氏春秋·本味》、《韓非子·說疑》均有伯陽,則唐虞又有伯陽。“《漢書·古今人表》列柏陽於帝舜之世,列伯陽於周厲之世,明知其人有二也。蓋漢世道家者流及道教之徒,欲以老子之神奇,眩耀世人,故造老子字伯陽之說,以附於西周之伯陽及唐虞之伯陽。高誘《呂氏春秋·重言》注曰:‘老聃學於無為而貴道德,周史伯陽也。三川竭,知周將亡,孔子師之也。’此以老子附於西周伯陽起於漢世之證也。又注《當染》曰:‘伯陽蓋老子也。舜時師之者也。’此以老子附於唐虞伯陽起於漢世之證也。然不附於他人而附於伯陽者,亦自有故。高注《呂氏春秋》謂伯陽周史。蓋漢人見伯陽為周史,而老子亦為周史,故合二人而一之。西周伯陽與唐虞伯陽同名,故又合三人而一之。”

    對於老萊子,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序》雲:“孔子之所嚴事,於周則老子,於楚老萊子。”二人並列且異地,故而老子絕非老萊子,實為二人。又據《史記》言:“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而老萊子著書是十五篇,這與《老子》的上下篇五千言不合。同時《禮記》、《莊子》、《戰國策》、《漢書》等均記載老聃與老萊子同出而並行者,故而絕非一人。

    對此,馬敘倫亦持相同觀點,他引畢沅曰:“老子與老萊子是二人。老子苦縣人,老萊子楚人。古有萊氏,故《左傳》有萊駒。老萊子應是萊子而稱老,如列禦寇師老商氏,以商氏而稱老。義同。”又引劉向曰:“老萊子古之壽者。”又引梁玉繩曰:“老萊子與老聃判然二人。”馬敘倫又曰:“畢氏以老萊子本為萊子而以壽考稱老萊子,其說最可信。”

     

  • 19 # 明月萬里海潮湧

    老子到底是誰?首先我告訴你,老子不是他,不是我,也不是你。老子是春秋時期楚國苦縣的李耳,李聃,他是中國道家學派的鼻祖,《道德經》的作者。老子之所以叫老子,傳說老子剛生下來的時候,相貌醜陋滿臉皺摺,就像個小老頭,所以就稱呼他為老子。老子的主要思想是人要遵循自然的規律,人與自然要和諧,管理者要推行無為而治。老子的思想對後世影響廣泛而深遠。成為了形塑我們中華民族靈魂的根。後世評價諸子百家的貢獻的時候,常贊老子天下第一。這就是老子天下第一的由來。今天老百姓掛在口頭上的老子天下第一,是對自我的誇耀和標榜,與前述的意義根本上完全不同。這種簡單的解釋你滿意嗎?同意請關注!先行致謝。

  • 20 # 隨州高新區讀書會

    先看出生

    老子(約公元前571年-約公元前471年)。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所以孔子找老子問道是真的。

    老子其人其書:

    其人;“老”和“子”都是尊稱。

    其書;老子的《道德經》一共九九八十一章,分為德經和道經。

    以長沙馬王堆的帛書甲乙本和荊門沙洋郭店村楚墓出土的《道德經》竹簡為較早的版本。

    至於題者所說的史記記載

    以學術圈的角度來建議:《戰國策》和《資治通鑑》比《史記》更客觀,當然了《史記》也是不錯的。

    《道德經》探討

    希望有哲學和歷史本科及以上學習經歷的人能一起來參與探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希特勒點名讓日本攻列印度,日軍10萬大軍,為啥打一仗就不敢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