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予小草說悟空
-
2 # 宇文拓9722505
我不認為應該用詆譭這個詞。都是小說,最多《蕩寇志》算是個同人小說。再說以國家的角度來說樑強就是個恐怖組織,反政府武裝。是危害國家安全和統一的毒瘤。
-
3 # 歐峻豪
梁山好漢?大肆詆譭?梁山有幾個是好漢?武松可以說是梁山,難得幾個可以稱做的人之一。殺人放火,打家劫舍,欺男霸女,偷雞摸狗,官匪勾結,這都是好漢?拿無辜百姓,路人殺了做肉包子,劃個小船殺人越貨,截了財物還要殺人滅口,都叫好漢?劫個法場說是兄弟義氣也就算了,還順帶了砍殺無辜百姓,如果這些土匪惡棍,都算是好漢,還能得以善終,那當真是老天無眼了!一個顛倒是非黑白的《水滸傳》就是個痴人發夢罷了!如果非要說這些,《蕩寇志》到還有意義的多!
-
4 # 墨書之道
作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被很多人所熟知,其中的108好漢的仗義舉動,更是深入人心。
《蕩寇志》究竟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它是清朝俞萬春所寫的一個長篇小說,也是以梁山108好漢作為架構,但是《蕩寇志》其中的結局和《水滸傳》中的結局卻大相庭徑,甚至把108好漢的個人形象描寫的非常慘烈。
施耐庵寫《水滸傳》的時候,以108好漢反抗宋朝朝廷的故事為主線,刻畫了不少英雄好漢的形象。
而清朝的俞萬春,它則認為所有反抗朝廷的民眾,必須嚴厲的打壓,所以他寫《蕩寇志》的時候,寫的是被梁山108人均被大宋朝廷“36雷將”殲滅的情節。
《水滸傳》比起《蕩寇志》,就是以水滸傳中的原型人物作為主題,寫了相反結局的故事,
文筆的水平也還不低,但是結局卻大不相同。
《蕩寇志》的小說背景為什麼《蕩寇志》其中會出現和《水滸傳》不一樣的結局呢?我們先來看一下《蕩寇志》小說作者俞萬春的背景。
他生活在道光年間,也就是清朝,那個時候社會動盪不安,國內盜賊橫生,民不聊生。
或許是處於這種環境之下,他非常痛恨盜賊盜匪之類的角色和人物,於是編寫了梁山眾好漢的結局。
不管是出於什麼樣的目的,如果和水滸傳中的結局相同,那麼這一部小說大概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在《蕩寇志》之中,武松的結局到底是什麼呢?武松在《水滸傳》中也是個悲情的人物,自己的哥哥被潘金蓮給殺害,但是他能夠除掉山中的老虎,名聲大振。
而在《蕩寇志》之中,俞萬春給武松編排的結局是比較壯烈的。
“於秦封山遭遇與唐猛,龐毅、聞達三人的車輪戰,最後力盡而亡”。
一代英雄和別人在打鬥中死去,這是有一些憋屈的,但是在《蕩寇志》之中,武松的結局並不算非常慘。
還有比武松的結局更悲慘的人,所以武松已經是比較好的結局了。
其實,任何一個角色的結局如何,都在於作者的一念之間之中,我們在這裡也不必太較真,只當一看。況且還有很多人並沒有看過這本書,所以對於很多人的觀念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
-
5 # 綠豆訝
想想日本鬼子是怎麼看待楊靖宇的,也許就能回答這個問題了。
楊靖宇可是打日本鬼子的,但是由於他英勇無畏的鬥爭,贏得了對手的尊敬。
或者想想岳飛的對手。
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感覺《蕩寇志》的作者對那些曾經吃過朝廷俸祿的人,似乎格外憎恨。
比如說林沖。
名氣絕對不遜於武松,故事也不比武松的弱到哪裡去。
國民好感度絕對不會低於武松。
可是你看看他給林沖的結局。
林沖在二關外與王進大戰三百回合不分勝負,被王進罵倒後一病不起。最後因見到高俅的頭顱而活活氣死。
這簡直是對林沖的一種巨大的侮辱嘛。
相比較而言原來出身比較低,沒有吃過朝廷俸祿的武松結局就好多了:於秦封山因與唐猛、龐毅、聞達車輪戰而力盡自斃。
雖然也給弄死了,但是最起碼死的好看的多。
《蕩寇志》的作者特別討厭,緊緊跟隨宋江的那幫人。大多數都讓他給凌遲了。
-
6 # 影視君cool
《水滸傳》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從小就知道,但是《蕩寇志》是什麼估計很多人不太瞭解。我先來說一下《蕩寇志》,是清朝俞萬春所著長篇小說,不過此人非常仇視以宋江等人為首的起義思想,在金聖嘆“腰斬”水滸傳的基礎上編寫了梁山108好漢的結局,後又稱(結水滸傳)。
《蕩寇志》中為何會出現和水滸傳相對的結局俞萬春這個人生活與道光年間,清朝在道光年間社會已經動盪不安,國內盜賊橫生,民不聊生,身處於這種環境自然非常痛恨像梁山好漢這樣的行徑。於是他在金聖嘆的基礎上又編寫了梁山眾好漢的結局。可想而知梁山眾好漢的結局不會太好。
據其弟俞灥的回憶,俞萬春有感於施耐庵的《水滸傳》中“邪說淫辭,壞人心術,貽害無窮”,在稟告其父後,受父親之託寫作一部《水滸傳》之續書,“提明真事,破他偽言,使天下後世深明盜賊、忠義之辨”。
俞萬春在寫水滸人物結局時,雖然非常痛恨施耐庵筆下的“江湖俠義”,但是對於武松這個人物,並沒有安排比較帶有仇恨色彩的結局。 -
7 # 巴山夜雨涮鍋
明初施耐庵寫作的《水滸傳》,以梁山108好漢反抗宋朝官府的故事為主線,不少好漢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清朝時期的俞萬春認為對反抗朝廷的民眾必須嚴厲鎮壓,因此接著水滸大聚義寫了《蕩寇志》,描寫梁山108人被忠於大宋朝廷的所謂“36雷將”全部殲滅斬殺。這是一部藉著水滸人設來反水滸的作品,文筆水平倒是不低。
有趣的是,儘管俞萬春站在反水滸的立場上,拼命拍朝廷馬屁,把水滸好漢一個個斬盡殺絕,甚至千刀萬剮。但是,或許是水滸英雄們的形象太深入了,在俞萬春的筆下,不少水滸英雄都是有血有肉,形象生動。而作為正面陣營的36雷將卻要麼面目猙獰,要麼木刻泥塑,個性很是模糊。
俞萬春在筆下,對部分梁山角色進行了徹底的醜化,其中很多都是水滸原著中也不咋的的。比如好色的王英、周通,就死得很不堪;出賣師兄的孫立更是慘遭殘酷處死。還有宋江,俞萬春不但讓他中了一箭變成獨眼龍,還在最後關頭讓他被“賈忠”“賈義”擒拿,狠狠諷刺了一頓。
相反,在另一些場景裡,卻顯出梁山好漢(儘管在蕩寇志書中是反派)的人情來。比如說蔡京的女婿樑中書被梁山抓住,受過樑中書迫害的盧俊義輪著棍子去打樑中書,受過樑中書恩惠的索超和楊志卻牆上來,一個奪去棍子,一個撲在樑中書身上掩護。雖然按俞萬春的邏輯,這是“賊人”對“貪官”的感情,然而這感情在一味殺戮的書中多麼難得。
還有,蕩寇志中扈三娘和陳麗卿比武被殺前後,林沖表現出對這位“妹妹”的關心,也是耐人尋味。
然後就要說到“戰死”了。蕩寇志雖然是反梁山的作品,但他對梁山猛將的戰鬥還是沒有貶損的。基本上,梁山所有的超一流猛將,都不是在公平單挑中被殺的,朝廷方面的雷將往往需要兩三個人圍攻一個,才能將梁山好漢禽殺。
比如關勝是在和雲天彪公平戰鬥時,中了傅玉的飛錘偷襲,傷重而死;
秦明對顏樹德公平單挑數百回合(已經下風),卻被任森忽然殺出偷襲,夾攻而死;
董平被金成英、韋隱揚二人夾擊而死。
呼延灼鎮守二關,與官兵四員超一流猛將車輪大戰,力竭而死。
張清也是與上述四將車輪交鋒數百回合,被火槍打死。
史進是被哈家的幾個回子圍攻而擒。
李逵是被召忻、高粱、唐猛三個超一流猛將圍攻擒拿。
還有魯智深,在官兵大隊殺奔梁山之際,先是奮力抵擋了張叔夜的兩個兒子(都是超一流猛將)先是車輪戰,然後兩個對一個,最後受了輕傷之後打得發瘋了,在忠義堂上坐化。
(各位別看我寫這麼多,東也是超一流猛將,西也是超一流猛將,實際就是如此。36雷將中,起碼有十多個人具備和梁山五虎平手甚至勝過的實力,但這些人一般都喜歡群毆)
可見,梁山猛將們的退場,大部分都還是比較壯烈的。
當然這裡面要數武松最厲害了:
首先,當時整體佔據是宋江又中計(為什麼我要說又呢),武松鎮守的營寨遭遇官兵突襲。先是一個自稱比武松還猛的唐猛來和武松單挑。
(武松)便輪手中棍子直取唐猛,唐猛挺手中朴刀直取武松。兩人正在狠鬥,忽唐猛背後殺出無數披梁山衣甲的人,手執明刀,一刀一個,將梁山兵殺死。武松大驚,情知壞事,大吼一聲,逃出營外。唐猛步快,早已追出營外。……唐猛與武松已鬥了一百四十餘合。各官兵蜂擁上前,打個圈子,四邊吶喊,中間一片空地,只留唐猛、武松奮呼廝並。武松一心要打殺唐猛,使出那平生天字第一號的神力,將一條鐵棍左右上下橫掃過去。唐猛也起了鬥心,使盡神力,緊緊逼住,毫不相讓。兩個在圈子裡一來一往,一去一還,又並了一百五十餘合。這裡武松在戰局不利的情況下,和唐猛已經打了三百回合,超過三國演義的上限了。
然後,另一個S級猛將龐毅替換唐猛:
唐猛托地跳開,龐毅直取武松。武松見換了個新手,卻也心驚,只是不甘心退讓,便振刷精神,與龐毅奮力廝並了一百餘合。天已大明,武松暗想:“這二人真利害,只好由他奪了山去。”便虛架一棍,撇了龐毅,一抹地打出重圍,落荒而走。又打一百回合,面對敵方兩個人,都不在自己之下,武松只得突圍。可是官兵還是不肯放過:
武松逃到山下,方將坐坐略定喘息,只聽林子裡狂笑一聲道:“俺唐猛等候已久,再戰三百合去。”武松大怒,托地跳起便鬥,覺得已有些痠軟,幸虧唐猛力氣也乏。兩人又鬥了動百合,不分勝負。那龐毅……便單刀匹馬追上來。追著了武松,便替唐猛來鬥武鬆,鬥到四十餘合,武松真個擋不住,只得走了。唐猛那裡肯歇,只顧追去。恰好前面一彪大隊人馬攔住去路……傅玉見唐猛、龐毅共追武松,便叫聞達前去替他們廝殺,叫那龐唐二人一齊上來武松又和唐猛、龐毅打了一百多個回合,換上第三個敵手聞達。要知道,之前武松已經和唐猛、龐毅兩個人車輪大戰了五百多個回合,這裡換上一個生力軍,那怎麼還打得過?
這裡聞達鬥武鬆,又是五十餘合。武松手裡只有幾路架隔遮攔,端的支援不住,仰天嘆道:“我武二一生正直,不料今日如此死法。”說罷,天上忽起了一陣怪風,塵上障天,武松方得乘機逃脫。老天爺都看不下去了,不忍心讓英雄的武二郎死在官兵這些只知道偷襲圍攻的鼠輩手中。
那麼,武松去了那裡呢?後面藉著宋江和梁山哨兵的經歷給出了結果。
探兵道:“小人方才在拔松山,見武頭領獨自一人,執棍挺腰,怒目圓睜,踞坐石上。小人們呼他,只是不應。小人們又不敢驚動他,特來通報。”宋江……:“有了,我們現有四萬人馬,不如轉去攻圍泰安。一俟招呼著武兄弟同來,便仍舊退兵。”……次日到了城下,一面教公孫勝攻城,自己帶兵二百名同那三個探子繞到拔松山來尋武松。只見三個探子一齊叫道:“奇了!武頭領為何還是這般坐在這裡?”宋江一看,只見他挺棍怒目,威風凜凜。宋江叫他幾聲,只是不應,近前向他臉上一按,冷如凝冰,方知他早已亡了。武二郎已經死去,還是威風凜凜,怒目圓睜。基本算得上蕩寇志裡面梁山108將最好的退場了。畢竟俞萬春也怕捱揍。
-
8 # 孫少俠品金庸
他寫《蕩寇志》,完全是為朝廷平反,站在封建統治者的立場上,以正義自居,而梁山好漢就是賊寇,各種齷齪,死法也五花八門,但幾乎都是跳樑小醜,不堪一擊,即使如小李廣花榮,也被安排被射死的命運,而豹子頭林沖,則被王進活活罵死。
就是這一點,打動了俞萬春。
最後,不得不說施耐庵的“武十回”寫得特別成功,另外不論你是處於哪個階級,哪個社會,忠孝仁義永遠都是令人動容的,即使如桃花島主東邪黃藥師一生也最重“忠臣孝子”,俞萬春的行為便好理解了。
-
9 # 揚生解史
《蕩寇志》把梁山好漢定義為寇,即是賊。作者俞萬春出身官吏家庭,曾經長期追隨其父在廣東的任所,親身參與了對人民武裝反抗的鎮壓行動。其內心對梁山人物能有圓滿結局(被招安)很不滿,為抑制 《水滸傳》的影響,因此接其70回以後,再續作此70 回《蕩寇志》,當然內容就是梁山眾人最終被絞殺。
在《水滸傳》中,武松的故事是最受民眾傳頌之一,武松嫉惡如仇,但不濫殺無辜,本身具有俠議精神,作者俞萬春應對武松這個人物具敬佩之心,另外,為了作品的銷量考慮,總不能把一個已深入人心的英雄形象完全顛覆。氫《蕩寇志》為武松安排了一個頗為壯烈的結局。
武松廢了真大義。一人與聞達、龐毅、唐猛三人展開車輪大戰而不敗,最後力竭而亡,死後尚“執棍挺腰,怒目圓睜,踞坐石上,威風凜凜”。
-
10 # 丟失的年華
其實在《蕩寇志》中,武松完全沒有施耐庵《水滸傳》中那樣快意恩仇、武藝高強的精氣神。沒有秒殺一切的氣質,有多次狠狽逃跑的經歷。對陣搏殺無一勝績,幾乎被黑的一無是處。
-
11 # 一半秋色
《蕩寇志》是清朝人俞萬春寫的,俞萬春是個秀才,他爹是浙江一代的小官。
當時,《水滸傳》非常流行,很受底層百姓的追捧,不少賊寇打著“替天行道”的旗號,佔山為王,打家劫舍,滋擾百姓,公然與官府作對。
後來,俞萬春跟著父親剿匪,但滅了一批又一批,賊寇還是像是土撥鼠一樣,滅不完。俞萬春覺得,暴力鎮壓不能解決問題,斬斷“造反”的思想根源,才是根本。
他覺得《水滸傳》就是禍根。
此書一經問世,便受到口誅筆伐。說實在的,俞萬春文筆不錯,遣詞造句甚至不輸施耐庵,但因階級立場不對,思想太封建了,所以不受後人待見。
閒言少敘,來看看俞萬春給梁山好漢安排的悲慘結局。
宋江,關鍵時刻拋棄了兄弟們,一個人狼狽逃竄,後來被百姓捉住了,押送京城,凌遲處死。
林沖,與王進大戰三百回合,不分勝負,後被王進罵的一病不起,最後看見了高俅頭顱,活活氣死了。
張清,百發百中沒羽箭,在《水滸傳》裡,令敵人聞風喪膽,但到了《蕩寇志》,卻被人用洋槍打死了,看來石子還是打不過子彈呀。
石秀,在《水滸傳》裡,多管閒事,活剮了楊雄的老婆潘巧雲,可在《蕩寇志》裡,也被人千刀萬剮了。
還有齷齪的王英,不改色鬼本性,兩軍陣前,還不忘調戲敵將陳麗卿,結果只一合,便被陳麗卿捉住了,按在了馬背上,這廝在馬背上還動手動腳,言語挑逗陳麗卿,結果陳麗卿一生氣,雙腿一用力,夾死了王英。
死在石榴裙下,也算死得其所了!
扈三娘見丈夫被人夾死了,趕忙上前去報仇,結果被陳麗卿掐死了。
不過,凡事均有例外,武松便是一個例外,武松雖然也死了,但死得相當悲壯。
武松先與唐猛大戰290合,又與龐毅打了100合,後來聞達也趕來助戰,三人以車輪戰攻擊武松,武松總共打了600合,精疲力盡,活活累死了。
俞萬春為何給武松如此悲壯的死法,是為了展現武松的英雄氣概?
當然不是!那樣就有違初衷了!
-
12 # 棍哥觀史
由此可見,這部作品就是針對《水滸傳》唱反調的,施耐庵為梁山好漢立了36天罡,72地煞的排位;俞萬春就為朝廷立了雷部36將,以及18位散仙。施耐庵標榜梁山都是忠義好漢,俞萬春就將一百單八將全部貶成亂臣賊子;施耐庵以朝廷招安正名為結局,俞萬春就以各種罪名將梁山賊寇一一正法。
其實這裡對武松的描寫,與《水滸傳》裡武行者單臂擒方臘有一樣的效果,徵方臘裡的悲壯場面並不亞於《蕩寇志》,若是理解成忠烈報國也可行,若是理解成宋江的決策坑慘了這幫兄弟也可行。只不過俞萬春並不願意用模稜兩可的手法,他把對宋江的鄙視全面鋪開,這裡武松的悲壯並沒有抬高梁山“賊寇”的意思,他只是服務於全書的宗旨,從側面反應宋江假仁假義,坑害兄弟的真實面貌。而作為梁山賊寇的一員,武松即使死的很壯烈,也改變不了亂臣賊子的身份,此處就是行文的手法而已,並不存在所謂的對打虎武松的敬佩之情。
-
13 # 邏輯文史游
為什麼俞萬春沒有黑武松?
一方面來講武松在民間的人氣過高,就算大家多麼討厭宋江,但一提到武松、魯智深、燕青等人還是多少會數幾個大拇指的。而俞萬春在《蕩寇志》中為武松設定了不少對位但不對等的武鬥場面,多少也是對武松的武力有了極大的拔高。但身處亂世的俞萬春要通過文字瀉火,既然不能過度的黑武松,那隻能讓“正面人物”更強。
在武松與楊春、狄雷去景陽外圍救援時,碰巧遇到了還沒算完全開掛的陳麗卿,陳麗卿左手持槍右手舞劍,一人獨鬥武鬆三人加若干嘍囉不落下風,這要是換做在水滸世界裡,怕是武二哥早就先砍馬頭後斬敵將了,但就是這樣,陳麗卿依然毫髮無損的殺出一條血路,武松此時也只是驚歎不已,但他不知道的是,他在蕩寇世界中的“女人劫”,還沒結束。
就算俞萬春明確表示三人因高梁氏的飛刀而遭到了驚嚇所以才打不過這個女流,但這種表現形式已經是嚴重貶低了梁山好漢的能力。而在二戰召村時,武松一人打退召忻後卻與魯智深、李逵一起被眾人生擒(這一幕又跟喬道清擒拿他們如出一轍),宋江不得已用重金換回三人,無辜讓武松的輝煌人生有了黑點。
唐猛找到組織後,先是和召忻夫婦一同擒拿了李逵,後來又與龐毅、聞達一起車輪戰武松五百餘回合。這五百餘回合武松是全部接住了,眼看就要被生擒,結果被妖風吹走,沒有死在官兵手裡,卻永遠了誰在了樹下。
所以俞萬春再怎麼貶低梁山好漢,也絲毫不敢褻瀆武松在民間的形象,給武松設定如此結局,相比較而言還是容易被讀者接受的。
所以,這可能就是俞萬春的心境吧~
推薦大家閒下時間讀讀《蕩寇志》,也是另一種口味~
回覆列表
我是予小草,我來回答。
《蕩寇志》醜化《水滸傳》一說:兩者立場鮮明不同,前者《水滸傳》讚揚宋江等水滸好漢,《蕩寇志》批判水滸好漢,寫得他們沒一個好下場,除了武松是一個例外《蕩寇志》被評為是《水滸傳》的後續之作,作者是是清末時期的人,他生活的時代盜賊叢生,無惡不作,讓他非常不滿。所以,他比較討厭宋江等梁山好漢。
自然,他就不會寫盜賊的好話,凡梁山泊上一干人等,幾乎都無好下場,均被剿滅。
這本書的對雷同人物描寫的太過刻板和很多爭議的地方,寫作手法和敘事方式,還是有很多可以借鑑的地方。讀者們不太喜歡這本書,不買賬,所以,也沒有《水滸城》那麼出名。
魯迅先生對此書也有評價“在糾纏舊作之同類小說中,蓋差為佼佼者矣”。但是,《蕩寇志》的作者,卻對武松格外的寬容,沒有寫過武松的不好,這到底是為什麼?
作者的私心:俞萬春他敬佩武松,在《水滸傳》中,武松嫉惡如仇,但不濫殺無辜,本身具有俠議精神,殺了不少人,但都是壞人在水滸中,武松出家六和寺,還被封為清忠祖師,活到八十歲。而在水滸後傳中,武松還出任了南宋國師,在殘水滸中,武松和魯智深投奔了种師道。
但是,宋江的結局,就比武松慘多了,作者可以說狠下心來,把宋江的死寫得十分悽慘,宋江在逃走的路上,被人抓住,後來被押赴京城,結果被凌遲處死。就連吳用的結局也很悲慘,和宋江一樣,在逃跑過程中,被康捷擒獲後,結果被押赴京城,被凌遲處死。
俞萬春作為《水滸傳》書迷非常合格,但他寫的《蕩寇志》完全顛覆了兩百餘年以來人們對《水滸傳》的認知,遭到無情的鞭達,被批判為格調低俗的反動小說俞萬春作為書迷,看《水滸傳》的反覆看讀,起碼不下於兩百次,不然他怎麼會對梁山好漢的事情瞭如指掌,並且在瞭解的基礎,乾脆自己寫了一本跟《水滸傳》立場完全對立的一本書。
就因為這個作者俞萬春的爸爸是當官的,他在追隨父親鎮壓民變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對民間反抗統治階級的行為非常不滿的思想傾向。
他寫的《蕩寇志》太過火,加上之前的梁山好漢的大碗吃酒,大口吃肉的俠義形象已經深入人心。再加上道光年間國家動盪,鴉片戰爭給國家和民族帶來的苦難而使俞萬春站在了滿清朝廷的立場上,創作了這部著作。
老百姓渴望宋江這樣的救星出來,而不是救星被殺了,讀者和書迷都不願意接受《蕩寇志》的梁山好漢醜陋的形象。這也是《蕩寇志》一出世便遭到嚴厲抨擊的一大原因,接著這本書被批判為格調低俗的反動小說,作者俞萬春本人則被劃入反動文人之列。
俞萬春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把施耐庵把盜賊寫成英雄好漢這樣的曲筆深意破解出來,還梁山好漢一個本來面目。從今天的時代的人們來看,越來越多人覺得水滸傳裡面的梁山好漢,並非英雄,而是盜賊,學會了用更加辯證思維去看這本書,不知道是不是達到了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
如果是,說明時代進步了。如果不是,說明我們老百姓過得不夠好,弱勢群體渴望救星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