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有點大。中國歷史悠久長遠,朝代眾多,兵役機制不盡相同。
當兵,又叫入伍。《周禮》記載,“五人為伍”, 所以有“伍”為最小的軍隊編制單位說法。 周朝時期徵兵時,每五戶人家中各抽調一名男丁, 組成一組最小化的團隊,叫“隊伍”。 五個士兵列成一行,成“行伍”,“行伍”出身就是這麼來的。 後來,人們就把從軍隊中退役稱為“退伍”了。
上古時期,兵和農是不分家。哪個時期社會分工沒有那麼嚴密,大家都在從事農業或者狩獵,拿起工具幹活、打仗都可以。秦漢時期的徵兵制、三國兩晉南北薪對期的世兵制、隋唐時期的府兵制、宋朝的募兵制、明朝時期的衛所兵役制、清朝的八旗制和綠營等都是典型代表。夏、商、西周時期,士卒由奴隸主和平民充任,奴隸不能服兵役,只能隨軍服雜役。戰國時期,普遍實行郡縣徵兵制。三國初期,主要實行募兵制,後期由於戰亂人口減少,改行世兵制。士兵之家列為兵戶。兵戶世代出兵,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兩晉時期延續這種制度。 隋、唐這兩朝前期,主要實行府兵制。此制始於西魏,至隋、唐逐漸完善。唐朝府兵3年簡點一次。“財均者取強,力均者取富,財力又均先取多丁”(《唐律疏議·擅興》)。府兵由設定在各地的軍府管理,平時散居務農,農隙訓練,並輪番宿衛京師或戍守邊防;戰時領命出征。出征時,自備兵器、口糧;戰爭結束,“兵散於府,將歸於朝”逐步改為主要實行募兵制。宋朝,主要實行募兵制。對應召者,根據身長、體魄及技巧等條件確定等級。 元朝和明、清朝前、中期,主要實行世兵制。清朝的八旗兵制規定,凡16歲以上的八旗子弟,“人盡為兵”,世代相襲。到清末,編練新軍,招募兵員,士兵在常備軍中服現役3年後,轉為續備軍和後備軍。
各個時期採取的兵役制度都與當時人們的認知和經濟水平和社會發展水平有關。兵役制度的發展有很強的社會依賴性。盛唐時期主要採取府兵制。府兵制最重要的特點是兵農合一。府兵制的缺點是聚集緩慢,容易貽誤戰機;加上平時務農,作戰能力相關訓練較少,作戰能力低下。另外,府兵制也限制了其他兵源的補充。
這個問題有點大。中國歷史悠久長遠,朝代眾多,兵役機制不盡相同。
當兵,又叫入伍。《周禮》記載,“五人為伍”, 所以有“伍”為最小的軍隊編制單位說法。 周朝時期徵兵時,每五戶人家中各抽調一名男丁, 組成一組最小化的團隊,叫“隊伍”。 五個士兵列成一行,成“行伍”,“行伍”出身就是這麼來的。 後來,人們就把從軍隊中退役稱為“退伍”了。
上古時期,兵和農是不分家。哪個時期社會分工沒有那麼嚴密,大家都在從事農業或者狩獵,拿起工具幹活、打仗都可以。秦漢時期的徵兵制、三國兩晉南北薪對期的世兵制、隋唐時期的府兵制、宋朝的募兵制、明朝時期的衛所兵役制、清朝的八旗制和綠營等都是典型代表。夏、商、西周時期,士卒由奴隸主和平民充任,奴隸不能服兵役,只能隨軍服雜役。戰國時期,普遍實行郡縣徵兵制。三國初期,主要實行募兵制,後期由於戰亂人口減少,改行世兵制。士兵之家列為兵戶。兵戶世代出兵,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兩晉時期延續這種制度。 隋、唐這兩朝前期,主要實行府兵制。此制始於西魏,至隋、唐逐漸完善。唐朝府兵3年簡點一次。“財均者取強,力均者取富,財力又均先取多丁”(《唐律疏議·擅興》)。府兵由設定在各地的軍府管理,平時散居務農,農隙訓練,並輪番宿衛京師或戍守邊防;戰時領命出征。出征時,自備兵器、口糧;戰爭結束,“兵散於府,將歸於朝”逐步改為主要實行募兵制。宋朝,主要實行募兵制。對應召者,根據身長、體魄及技巧等條件確定等級。 元朝和明、清朝前、中期,主要實行世兵制。清朝的八旗兵制規定,凡16歲以上的八旗子弟,“人盡為兵”,世代相襲。到清末,編練新軍,招募兵員,士兵在常備軍中服現役3年後,轉為續備軍和後備軍。
各個時期採取的兵役制度都與當時人們的認知和經濟水平和社會發展水平有關。兵役制度的發展有很強的社會依賴性。盛唐時期主要採取府兵制。府兵制最重要的特點是兵農合一。府兵制的缺點是聚集緩慢,容易貽誤戰機;加上平時務農,作戰能力相關訓練較少,作戰能力低下。另外,府兵制也限制了其他兵源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