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九公讀史
-
2 # 社會歷史觀
雖然說表面上由於靖難之役後,朱棣遷都造成了存在兩套領導班子的結果,但是實際掌權者毋庸置疑是朱棣這邊的勢力。
靖難之役本質上是皇權鬥爭,儘管皇帝一直以來都對黨爭深惡痛絕,但事實上皇族才是黨爭背後的實際統領者。因此繼承的正統也是關係到皇帝尊嚴的。站在如今的角度看,朱棣的皇位顯然是非正常手段奪來的,正是因為這樣,他始終不承認朱允炆的帝位。
朱允炆到底有沒有被處死我們不得而知,可以明確的是朱棣根本不承認朱允炆的實力,認為他不配成為皇帝,是朱元璋看走了眼。但是太祖得承認,因為他是朱元璋實實在在的兒子。所以朱棣一隻強調自己繼承的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歷史記載是廢了建文帝的年號)
朱棣登上皇位後,採取了兩個措施,一是恢復朱元璋時期制定的相關法制與官制;二是加大力度削藩。插一個題外話,朱允炆失敗的根本原因不在於兵力,從靖難之役就可以看出來,而是失敗於內外勾結。歸根,朱棣才是那個最大的藩王。
言歸正傳,朱棣從根本上不認可朱允炆,自然要換了明朝“天地”,所以在保持南京的領導班子不變的基礎上(當然是剔除舊黨後),在北京登基,自然有了另一套輔佐自己的官員。其實,朱棣在攻入南京城後,為了揚威,株連了很多建文帝時期的官員,南京皇宮也被焚燒,所以這個地方屬實不適宜在做皇宮。
但為什麼一直保留南京,成為了南直隸,我想更多的是因為紀念朱元璋。他雖然抱有恨意,但是畢竟是太祖之地。(觀點僅代表個人看法)
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一直到建文帝朱允文,只有一套中央班子。後來朱棣篡位,遷都北京,北京自然有了一套中央班子;但是南京成為南直隸,一直另有一套中央班子,就像陪都一樣,但大都是擺設,權力都在北京。
其實唐朝也有這種情況。長安是都城,但是洛陽一直被稱為東都,有幾乎完整的中央辦事機構。後來武則天很多時間都在洛陽度過,一則她要篡唐,就比較討厭唐朝的故都,也有另打鑼鼓再開張的意思;一則洛陽比長安繁華,氣候適宜,待著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