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zdwhly
-
2 # 歷史茶坊
當時的葉名琛還幻想著能見到英國君主,每天清晨都讓人翻譯最新的報紙內容給他聽,當了解到自己只是被囚禁在印度,根本沒有機會面見英國君主時,令他感到絕忘。在吃完國內帶來的糧食後,葉名琛開始絕食,於1859年4月9日去世,時年52歲。臨終前只留下一句“辜負皇上天恩,死不瞑目”的遺言。
-
3 # 大老二爺
然後派出各方人士進行勸降,葉名琛骨氣還是有的,怎麼說都不降,由於葉名琛打了敗仗,朝廷把責任全推到他身上,直接被免職,對英中國人來說失去了價值,又不想放他回去,於是一直囚禁在威廉炮臺,很多印度當地人都沒見過中中國人長什麼樣,所以每天都有很多人趴在牆頭看稀奇,由於吃不慣印度的食物,天氣又炎熱,很多就生病,30多天後葉名琛就病死了。
-
4 # 冰哥聊史論古今
無論在哪個朝代,一品大員都是朝廷的頂級官員,是受到眾人重視和尊敬的。可惜在滿清末年,有這麼一位一品大員,最終因為某種原因被英國俘虜到印度,當猴子供人觀看。
-
5 # 蕭郎讀天下
葉名琛出生於1807年,28歲中進士,41歲被任命為廣東巡撫,這時是從二品。在他42歲的時候,廣州城發生了一件事,就是英中國人想要進入廣州城,但是當時的總督徐廣縉以及葉名琛不同意,堅決抵制,最終英中國人放棄了入城。總督比巡撫大,總督是正二品,所以說葉名琛這時候是二把手。
也因為此事件,英中國人借題發揮,發動了戰爭,期間葉名琛保持鎮定,並直言過十五日無事,但最終廣州城在14日的時候被攻陷,葉名琛被俘虜並被英中國人帶到了印度孟加拉。
咸豐九年,葉名琛身死異鄉,後屍體被運送回國。
名琛既被虜,英人挾至印度孟加拉。九年,卒,乃歸其屍。 -
6 # 雪上長留馬行處
這裡說的清朝一品大員,被俘虜到印度的是兩廣總督葉名琛。
葉名琛因“亞羅號事件”處置不當,爆發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他被英軍俘虜後,不屑與英中國人對話,要求晉見英國君主,英中國人卻把他帶到了印度的各爾加答。
至於說,英中國人逼葉名琛身著朝服,坐在玻璃房裡像猴子一樣供人觀賞,這種事聽來就不讓人相信。先不說葉名琛本人願不願意?就英中國人而言,能到中國抓人來,還會把你當稀罕物嗎?
如果說抓了個一個日本將軍?條件允許的話,照樣會有人扒著窗戶看,這沒有什麼稀奇的,大家說是不是啊?
-
7 # 傳奇歷史觀
可悲的是,由於葉名琛下令不抵抗,英中國人僅僅只花了十四天就佔領了整個廣州城。葉名琛也被俘虜,並且還被押送到印度的加爾各答。英中國人用特製的鐵籠子關押葉名琛,供人觀賞。除此之外,還特意給葉名琛穿上清朝官服,目的就是為了侮辱清朝。葉名琛忍不可忍,吃光了自己所帶的食物,便絕食自殺了。
-
8 # 是阿維啊
而葉名琛在被帶往印度之後,還被強迫做了一件及其屈辱的事。那就是讓他穿上大清的官服,插上頂戴花翎,供人蔘觀。或許是他們沒見過吧。
-
9 # 清水空流
應該說,當英法聯軍進軍廣州那天,葉名琛就是死人,外敵攻佔省城按照滿清律法他就活不了。葉名琛的“六不”也是不的得以。葉名琛也始終是想保住朝廷顏面,但咸豐卻立即下旨:“葉名琛辦事乖謬,罪無可辭,......業經革職,無足輕重。......著即傳諭各紳民,該督已辱國殃民,生不如死,無足顧惜。”咸豐的意思就是如果英法以葉名琛要挾的話,不用管。他已經無足輕重。在專制帝王眼裡他已經死了。由此也可見葉名琛在印度行為多麼可笑。
-
10 # 孚朗頁
一個平時不關心老佰姓生死朝庭中的一大員官員被俘虜到印度,當猴子供狗觀嘗,想必那種朝庭恣味的感受和不受朝庭恩惠的人民們的感受一定是不一樣的。
-
11 # 文史墨客
一、這個人是誰?
他就是葉名琛,清朝中後期的封疆大吏,字昆臣,生於1807年12月21日,湖北漢陽人,官至兩廣總督。少年時的葉名琛頗為優秀,“以詩文鳴一時”,26歲考取進士,38歲時便被任命為廣東巡撫。當然,葉名琛的仕途上也沾滿了反抗清朝統治義士的血,1854年的天地會起義、後來的太平天國運動,均遭到了葉名琛與列強的血腥鎮壓,葉名琛也因此而受到咸豐皇帝的青睞,平步青雲。
葉名琛人生的轉折點在一艘船上——1856年的亞羅灣號事件,這一事件可以說觸發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首先,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中國被迫簽訂了《南京條約》,開放五個通常口岸,可是英法卻認為這五個口岸中,除了上海以外,其他口岸不合格,所以一直要求中國更改法案;而另一方面,亞羅灣號事件則是中國水師在檢查一艘掛著英國國旗的中國船隻時,一名中國士兵把英國國旗扯了下來,並踩了一下,然而這起看似微不足道的外交事件,卻直接引爆了戰爭。原因是當時中英兩國並沒有建交,中國政府並不承認英國外交使節的正當性,再者中國並沒有專門的衙門處理外交事務,清朝的總理衙門直到1861年才正式建立。就這樣,企圖獲得更多權益的英法就借題發揮,然而清政府內部又把這個燙手山芋推來搡去,最後,外交重擔落在了時任兩廣總督的葉名琛身上,這樣的處理很滑稽,一個國家的外交事務竟然交給了一個地方官員來處理。
葉名琛當時採取了“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策略,也被人戲稱為“六不總督”,也被人認為廣州的淪陷、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都是葉名琛的無能所導致的,也被視為屠殺義軍的劊子手,列強面前的軟骨頭。然而這樣的判斷是不夠全面的。
首先,這是外交事務,即便兩廣總督位高權重,但這絕對不是他一個地方官員能處理的了的事務,把應對英法的任務交給他,恰恰反映了清政府的無奈、無能,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葉名琛戰也不是,不戰也不是,戰勝的可能是幾乎沒有,戰敗了的鍋卻鐵定會由他背。
這並不是為其開脫,葉名琛的“六不”,不戰、不和、不守是應對這個難題的辦法,但這“六不”中也有對自己提出得要求,即“不死、不降、不走”。葉名琛被英中國人俘虜到加爾各答,對其百般羞辱,此時的葉名琛表現出了堅貞的氣節,他誓死不吃敵人的糧食,吃的是自己臨走時帶著的一點乾糧,這點糧食吃完後,他就絕食而亡。
葉名琛,既沾滿了起義者的鮮血,但在被俘虜後,又充分體現了其儒家忠君思想、堅貞氣節,這或許就是歷史的侷限性吧。
-
12 # 鹹魚閒聊
事實上,當時葉名琛確實有機會逃走,但是他第一時間並沒有選擇逃跑,而是選擇了一個非常讓人難以理解的應戰措施,即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也因為此,他又被後人戲稱“六不總督”。可是當時英軍來襲,敵軍壓境之際,葉名琛為何會選擇“六不”呢?其實這也是他的為官之道,當然也有一些不得已的苦衷。
葉名琛繼任兩廣總督,已經是《南京條約》簽訂之後了,當時英中國人要求清政府遵守條約的規定,開放五口通商,可是清政府卻不希望英中國人進入廣州城,加之廣州當地百姓自第一次鴉片戰爭時就與洋人結下了樑子,他們也不希望洋人進城,所以英中國人遲遲進不了廣州,而這也引起了英中國人的極大不滿。
畢竟,他是朝廷的官,而不是洋人的官,但是得罪了洋人,自己離解職也肯定不遠了,深諳官場之道的葉名琛自然不會坐以待斃,於是他另一邊又加大當地剿匪力度,企圖用所謂的“匪”的命來堵住朝廷的問責,就這樣,葉名琛竟然穩坐兩廣總督的位置。
然而,堵住了朝廷的嘴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洋人不吃這一套,眼見談判交涉不成,洋人還是坐不住了,藉著“亞羅號事件”,英中國人率先挑起戰爭。
不得不說,在“亞羅號事件”的處理上,葉名琛的表現還是很不錯的,他能做到有理有據的反擊英國的陰謀,這一點也得到了馬克思的支援,可是英中國人一旦決定發動戰爭,你跟他講理,他是聽不進去的。
所以,當英國的炮彈落在廣州城裡的時候,葉名琛不得不認清現實而做出反擊,否則就是失國的大事,到那時,烏紗帽一樣不保。
但很明顯,葉名琛雖然曾做過一些戰前準備,但準備還是非常不足的,他所仰仗的地方民勇在英中國人的堅船利炮下那就是炮灰,而他自己也明白,廣州城有失,他就算是跑了,下場也非常慘,朝廷沒有下定決心開戰,自己是要背這口黑鍋的,所以他決定堅守廣州城,他或許會想,自己堂堂一國之邊疆大員,英中國人肯定不敢殺了他。
英中國人還是比較優待葉名琛的,沒有侮辱他,也沒有對他使用任何刑罰,就是單純的限制他的自由,當然了,到了印度,不限制他的自由,他也無處可去。
來到印度後,他還幻想著能前往英國面見他們的國王,可能之前俘虜他的英中國人曾向他透露過這個意思,而他也希望向英國國王闡明清朝愛好和平的心願,希望兩國罷免刀兵,迴歸和平。不得不說葉名琛還是太天真,又或者說,當時清朝上下都處於一片天真的狀態,而葉名琛也只是其中的一個縮影罷了。
總而言之,葉名琛就是靠著這個信念活著的,直到他徹底明白了英中國人是不會讓他去見他們的國王之後,他的信念破滅了,於是便絕食,1859年4月9日,葉名琛病死於印度加爾各答。
有人說,葉名琛死於自己的迂腐,但事實上,當時的大清朝,又有幾人開明?
-
13 # 雲清說史
有一句話叫做一言難盡,用在葉名琛身上也未嘗不可 關注雲清看世界我們共同分享歷史煙雲背後的故事。 說起葉名琛的被俘被辱,乃至身死他國,就不能不提到他爹,其實葉名琛篤通道教和他爹也是息息相關。我們就事論事,沒有任何偏頗和褻瀆,請諸君詳察。 葉名琛是個孝子,百善孝為先,本無可厚非。為了孝敬老爸,他還在總督衙門內設定了一個“長春仙館”,裡面供奉著純陽真人,還有被稱之為謫仙人的李白。
葉名琛他爹葉志銑字初春,喜扶乩神祕莫測之事。愛好也罷,信仰也罷,本屬平常之事。可是這個老傢伙千不該萬不該,不應該將軍國大事和占卜串在一起,並且左右了兒子,這葉名琛也是拎不清,廣州城破前乩語即謂“過十五日可無事”,葉名琛信以為真。葉名琛在廣州被攻破後押解香港,後來到印度的加爾各答。曾有兩首遺詩,自比范仲淹和蘇武,表明自己勢單力孤,眾人作壁上觀。
鎮海樓頭月色寒,將星翻作客星單。
縱雲一範軍中有,怎奈諸君壁上觀。
向戍何心求免死,蘇卿無恙勸加餐。
任他日把丹青繪,恨態愁容下筆難。
零丁洋泊嘆無家,雁札猶傳節度衙。
海外難尋高士粟,鬥邊遠泛使臣槎。
心驚躍虎笳聲急,望斷慈烏日影斜。
惟有春光依舊返,隔牆紅遍木棉花。
葉名琛自稱海上蘇武,後人揶揄他“ 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負;古之所無,今之罕有。”
-
14 # 品文博苑
清朝晚期的現狀
大清朝晚期是中華民族的恥辱,使中國淪為帝國主義的傀儡。中國由一個整體的大一統帝國逐漸變為一個半封建、半殖民的國家。清朝後期,帝國主義不斷侵略中國,掠奪珍寶,殺戮子民,中華文明受到嚴重的破壞。
弱國無外交,更沒有尊嚴可說,在積弱貧窮的大清國晚期,發生了太多的離奇古怪,讓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在大清朝晚期還真是發生過清朝一品大員被俘虜到印度,關在籠子裡,當猴子供人觀賞的事件。這也是中華民族的奇恥大辱的事件。
這位被當做猴子耍的清朝一品大員就是葉名琛。當時他被英國俘虜到印度,印度人從來都沒有見過亞洲人,剛開始接到的時候,就像我們第一眼見到外國的人時候一樣,都像看猴子一樣過來觀賞。觀賞過後便失去了興趣,不過葉名琛作為一名清軍的大臣很有骨氣,最後並沒有向英軍屈服,自己最後活活的餓死了。
清朝中後期著名疆臣葉名琛葉名琛,清朝兩廣總督、體仁閣大學士,官至正一品,多年來為廣東的發展盡職盡責,兢兢業業。在英法聯軍侵入中國之際,廣東內部也是紛亂不斷,大事小事跟滾雪球似的,在他心頭越積越多,越積越大。作為地方官,葉名琛一面要鎮壓起義,一面要維持廣東的運轉,寢食難安,吃啥都沒有味道。後來,朝廷沒落,葉名琛也被英中國人俘虜到印度,關在籠子中跟猴子似的供人觀賞。
葉名琛生前叱吒風雲,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變亂紛起的環境中,多少總督、巡撫因不能應付時局而落馬,但偏偏葉名琛深得咸豐帝寵信,穩坐廣東巡撫、兩廣總督位置八九年。這當然與葉名琛深諳做官之道以及在鎮壓廣東地區各種叛亂、起義時乾脆利落和心黑手辣有關。
葉名琛
正是這些被逼上梁山的好漢們的鮮血鑄穩了葉名琛的寶座。葉名琛據此不斷地向咸豐帝邀功請賞,而咸豐帝也毫不吝惜地給葉總督加官進爵。咸豐元年,賞加太子少保銜;咸豐二年,葉名琛更是連升三級:先加恩賞給總督銜,再署理兩廣總督,最後正式升任兩廣總督;咸豐五年,先是被加封為兩廣總督協辦大學士,後又被封為體仁閣大學士。葉名琛是這一時期中唯一長期擔任督撫而又不斷被加封的地方大吏。"葉相以翰林清望,年未四十,超任疆圻,既累著勳績,膺封拜,遂疑古今成功者,皆如是而已。"
一代名臣葉名琛被俘經過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朝戰敗,中國被迫開放五口通商口岸,並且在這五處通商口岸設立專門的理事館。但是這件事情卻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簡單。廣州當時作為五個通商口岸之一也被迫開放,但是當時的廣東民風彪悍,當地人都不喜歡這些“紅毛鬼”。一來二者經常發生摩擦,最早的可以追溯到1841年的三裡元抗英事件,所以二者積怨已深。二來英中國人傾銷他們的廉價手工品,對廣東的傳統手工業造成了很大的打擊。但葉名琛一直奉行“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戰略,即不與英國發現摩擦,保證兩者相安無事。時間來到了19世紀50年代,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給原本積弱的清王朝又一記重拳,無奈之下清政府只好將大量力量用於鎮壓太平天國運動,而廣東當地的軍事力量也被削減了很多。英法兩國敏銳地發現了這個事情,於是計劃聯合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將通商的範圍擴大。
在戰役結束後,葉名琛深刻感受到廣東內部防禦的不牢固,立刻命人修復城牆和大炮,裝備上更多防禦措施,還招募了大量當地勇士,準備與英國來個決一死戰。為了保險起見,葉名琛先是派探子去香港打探情報,卻沒想到探子的能力太過低下,無情報就算了,竟得來一個跟事實完全相反的情報。只聽探子對葉名琛表示,在英法和俄國的大戰中,俄國獲得了勝利。但事實完全相反,在雙方對抗中,英國才是真正的取勝方。資訊完全錯誤的情況下,葉名琛誤以為英國急著回家舔舐傷口,沒空再攻打廣州,也暫時沒有力量發動戰爭,因此自己也對廣州防禦工程一事有所怠慢。所以,在英法再次攻入廣州時,廣州的防禦措施完全不堪一擊。可以說,英法打了一場最輕鬆的戰爭,跟剝雞蛋似的輕輕鬆把廣州的防禦層給剝開了,露出一片脆弱的毫無抵抗力的雞蛋白。
對此,葉名琛深知再無閃躲的可能,於是大大方方戴好了花翎,穿上袍服,與往常一般端坐在大堂上,等待著英軍的到來。等英軍一來,看到穿戴整齊的葉名琛,也予以了最後一絲尊重,請他跟他們上船。
在上船前,葉名琛誤以為會被英軍押往英國,自己心裡頭早就演練好了與英國女王的辯論詞,卻不想,英軍非但沒有把他押往英國,反而運去了印度。
一代英烈寧死不屈,英勇就義在到達目的地後,葉名琛完全傻眼了,看著一個個黑黝黝的印度人,心頭五味陳雜。接著,英軍逼迫他坐在玻璃房中,跟動物似的被印度人觀賞。玻璃房外還掛著一個牌子,上頭清清楚楚寫著:清國公爵,免費參觀。
面對來來往往跟看猴子似的的印度觀眾,葉名琛倍感侮辱,自己身為廣東的總督,又是朝廷的大官,哪曾有如此待遇!很快,葉名琛積鬱成疾,不願進食,隨著日子一長,絕食而亡,病死他鄉,可以說是清朝最悲慘的一品大官和兩廣總督了。
-
15 # 大美威海幸福銀灘
這個被擄到印度的清朝一品大員,就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任兩廣總督的葉名琛。
之所以他被後人廣為恥笑,即是他面對英軍的猛烈攻城,所釆取的“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六不政策,這也是人稱其為“六不總督”的原因所在。
那麼,歷史上的葉名琛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據《清史稿》中記載:“葉相以翰林清望,年未四十,超任疆圻,既累著勳績,膺封拜,遂疑古今成功者,皆如是而已。”
由此可見,官運亨通的葉名琛,除了深諳官場規則左右逢源外,其卓而不群的自身能力和為維護清廷統治盡心竭力,更是他不斷擢升的最主要原因。
對此,《清史稿》中也有描述:“名琛性木,勤吏事,屬僚憚其威重。初以偕徐廣縉拒英人入城被殊眷,因狃於前事,頗自負,好大言。遇中外交涉事,略書數字答之,或竟不答。”
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允許英人五口通商,相繼在福州、廈門、寧波、上海設立領事館。沒想到,在廣州卻遇到了地方的強烈抵制。
葉名琛任廣東巡撫、兩廣總督期間,英人入城的訴求更是強烈。 葉名琛本人就是保守派,是極力反對洋務運動的,對英人通商入城的要求,斷然拒絕,態度十分強硬。
亞羅號商船主是中中國人,為逃避中國官方檢查,曾經在英屬香港登記,從事非法牟利的勾當。廣東水師接到該船藏有海盜訊息密報後,登船搜查時,隨即上船緝拿了全部12名水手以資調查。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當時這隻船的登記證剛好過期,也就是說該船並不適合國際船舶慣例,中國官方有行使檢查的權利。
英公使巴夏禮得報後,以英國享有領事裁判權為由向兩廣總督葉名琛施壓,要求放人。葉名琛據理力爭,認為亞羅號是中國船隻,有權管轄。
面對英人的咄咄逼勢,葉名琛還是做了最大讓步,命人解送全部12名水手到英國領館,但對英中國人要求中國方面道歉的無理行徑,給予了堅決駁斥。
可以說,葉名琛在亞羅號事件的處理過程中,還是保持了極大的剋制的,做到了有理、有利、有節,但強盜的邏輯是靠的是船堅炮利,談判桌上得不到的就要以武力來解決。
明眼人都知道,亞羅號表面看是一起小小的商船事件,實質上卻是列強圖謀在華利益最大化的藉口,第二次鴉片戰爭籍此爆發是偶然更是必然的。
戰端一開,葉名琛當即釋出告示,稱:“英夷攻擾省城,傷害兵民,罪大惡極……但凡見上岸與在船滋事英匪,痛加剿捕,準其格殺勿論,仍準按名賞三十大元,解首級赴本署呈驗,毋稍觀望。”
可見,他的主戰情緒還是很高漲的,並非是貪生怕死般的軟弱無能之輩。 可是,晚清時期國力孱弱,根本不是西方列強的對手,最後的結果還是和第一次鴉片戰爭一樣,以中國的慘敗而結束。
此次事件,葉名琛最讓世人詬病的是,他把軍機大事的決策寄在占卜問卦上。總督衙門建了一個“長春仙館”,祭祀著呂洞賓、李太白二仙,荒唐的認為只要捱過了十五日,便會風平浪靜,相安無事了。
據當時《香港紀事報》記載,葉名琛被俘後,英中國人並沒有羞辱他,而他也始終保持著天朝上國大員的凜然氣節,並且受到軍艦上英囯軍官的尊敬。
在城破兵敗葉名琛沒有選擇自殺,而是做了俘虜,其背後的真相併非是苟且偷生,而是天真的以為被俘可以晉見英國君主,可以當面向其質問恃強凌弱的霸權行徑,著實有些幼稚可笑!
葉名琛在被關押期間,以“海上蘇牧”、南宋文天祥自詡,表現出了堅定的民族氣節,最後絕食而亡,也算死得壯烈,死得其所!
至於他被當作猴子一樣被人展示,純屬子無虛有,憑空捏造,是根本不值得釆信的。 -
16 # 世界人文通史
說的清朝末年的兩廣總督葉名琛吧!葉名琛是清朝末年的封疆大吏兩廣總督,後來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英國軍隊俘虜。
英國殖民者把他抓到了印度用鐵籠子關起來供當地人展覽,人們把這位清朝兩廣總督視為一隻身著奇裝異服、頭上扎著長辮子的猴子看待,給他投放食物。葉名琛認為自己受到了羞辱,一怒之下,竟然氣得絕食而亡。
進入19世紀以來,清朝雖然不斷遭受列強入侵,但沿海一帶卻因為對外開放而異常繁榮。比如廣東廣州和珠江三角洲這些地方是貿易出口的前沿,而當時負責這片區域的管轄的就是兩廣總督葉名琛。
葉名琛生活的時代正值清朝末年列強入侵,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作為兩廣總督的葉名琛一方面要應付農民起義,另一方面又要和英中國人周旋。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入侵清朝。英軍向葉名琛負責的廣州地區進攻,當時距離英國、土耳其、沙俄爆發克里米亞戰爭才過不久(事實是沙俄帝國慘敗)。
葉名琛派人去收集情報,得到的錯誤情報竟然是沙俄戰勝了英國,因此葉名琛認為英軍不堪一擊。在英國的堅船利炮之下,葉名琛沒有組織有效的防禦,反而寄託於“巫術”和“火燒赤壁”戰法,結果被英軍打得大敗。堂堂清朝的一品大臣葉名琛就這樣被英中國人俘虜了。1858年1月5日,葉名琛被轉移到停泊在香港海上的戰艦“無畏號”上。
英中國人後來把他帶到英屬印度殖民地加爾各答去展覽,可是他還傻傻地以為英中國人是要帶他去面見英國女王。為此,葉名琛把自己的官服官帽戴的整整齊齊,唯恐丟了天朝上國的面子。
可是後來事實證明是他想得多了,英中國人不過將他帶去印度關在一座籠子裡,像猴子一樣供當地人欣賞罷了。自尊心受到侮辱的葉名琛感覺非常的氣憤,於是就以絕食的方式來進行抗爭,最後活活餓死了。在他臨死前,因為思念故鄉,還寫了一首詩。
零丁洋泊嘆無家,雁札猶傳節度衙。
海外難尋高士粟,鬥邊遠泛使臣槎。
心驚躍虎茄聲急,望斷慈烏日影斜。
惟有春光依舊返,隔牆紅遍木棉花。
-
17 # 小小嬴政
這樣一位歷史人物,我們完全可以用功過混沌,難以理清來形容他。面對英軍對廣州的進攻,他曾經表現出強烈的愛國氣節;但是在官場上,卻又心黑手狠,殘忍嗜殺。
關於葉名琛被俘虜的細節,情況應該是這樣的,作為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起點,亞羅號事件是一起重要的事情。英法聯軍以亞羅號事件為藉口,炮轟廣州城。當時葉名琛是兩廣總督,負責兩廣地區的政治、軍事,不能對英法聯軍的進攻坐視不理。
如果他像晚清很多腐敗官員一樣,就此向朝廷上奏,說按照聖上旨意,廣州我放棄了,也許朝廷還不會怪他。但是葉名琛在丟掉了廣州以後,一下子又害怕起來。避免同洋人交戰,並不等於拱手將廣州讓給洋人,如果朝廷非要追究起來,他葉名琛如何擔得起這個責任?
再說,他是兩廣的父母官,就這樣稀裡糊塗地把廣州丟了,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的。於是,他又重整軍備,準備要把廣州再奪回來,但是這個時候廣州的形勢發生了變化。廣州作為通商口岸,當地的士紳長期和洋人做生意,他們並不希望發生戰爭。所以當葉名琛需要這些士紳拿錢出來支援打仗時,幾乎沒人響應。
無兵可用,無錢可用,這仗還怎麼打?很快,他組織的人馬就戰敗了,他本人也被俘虜了。而這個時候,朝廷的指令也下來了,說他擅開戰端,引發禍事,必須為丟失廣州負全部責任,著令免去其一品大員的官職,實際上就是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了葉名琛的身上。
可憐呀!被俘虜的葉名琛一夜之間變成了平頭百姓,英中國人一看,葉名琛都談判的價值都沒有了,還有什麼用?乾脆,將他押到印度的加爾各答,讓他身著清朝官服,把他關掉玻璃房子裡,像猴子一樣供印度人蔘觀,以滿足英中國人變態的心理。
從1858年1月被俘到1859年4月絕食而亡,他經歷了惡夢般的一年時間。被折磨、被羞辱、卻始終沒有失掉氣節。後來人們用了“六不”來形容葉名琛,那就是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這“六不”把他一生的複雜經歷恰如其分的表現了出來。
-
18 # 史論縱橫
葉名琛可以說是清朝時期最出“洋相”的一個總督,他不止被外中國人當猴子看,即使是現代人看了,也感覺他是一個怪物。
清朝時期的一品大員,不是誰都能當的,葉名琛能夠當上兩廣總督必然有著他的厲害之處,這裡要說一下,清朝時期一共八位總督(不算清末設立的東三省總督),都是掌握實權的封疆大吏,按照實力排名,首位的是直隸總督,其轄區包括現在的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區;其次是兩江總督,其轄區包括江蘇、江西、安徽等地區;第三位的兩廣總督轄區包括,廣東和廣西。
直隸是因為靠近權力中樞,轄區大,人口多,所以位置重要,而兩江是當時最富庶的地區,因此也很重要,兩廣能夠排名第三是因為當時清朝唯一的通商口岸就設立在廣東,經濟也很發達。
按照道理來說,兩廣總督應該是富得流油的一個差事,奈何對外貿易對兩廣總督來說也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確實油水多,另一方面跟洋人打交道,他比較麻煩,尤其是對中國虎視眈眈的洋人。
所以,從1840年開始,兩廣總督走就開始走背字,麻煩不斷,你想想鴉片戰爭從這裡開打,還有你的好,著名的禁菸大臣,當時的政治明星林則徐就在兩廣總督的位置上隕落了,接替他的琦善也是滿清權貴,結果沒幹多久,也因為鴉片戰爭的事被革職了。
可以說,廣東由於是封閉的清朝唯一的開放視窗,人民思想開放,社會治安很不好,因此廣東也始終是爆發革命的策源地,葉名琛能夠1852年幹到1858年,長達六年之久,也是相當不容易的。
葉名琛之所以能夠穩坐兩廣總督,在於其在坐鎮兩廣時期雷厲風行的鎮壓農民起義,很多人看到葉名琛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表現,認為葉名琛是一個窩囊廢,並不懂得打仗,不知道是怎麼做到這個位置上的。
其實,葉名琛是一個很厲害的人,1851年金田起義爆發後,很快從廣西湧入廣東,進攻廣州,當時葉名琛是廣東巡撫,他率領一萬五千兵馬居然抵抗了20萬太平軍的進攻,並且將太平軍趕出廣東地面。
葉名琛也並非貪官汙吏,他屬於那種家裡比較有錢,然後又比較有才華,考中進士,任翰林院編修,在明清時期貌似有一個傳統,不入翰林的人,沒有機會進入內閣,由此可見,其仕途起點至高,1847年擔任廣東巡撫,1852年擔任兩廣總督,當時對他評價極高:“葉相以翰林清望,年未四十,超任疆圻,既累著勳績,膺封拜,遂疑古今成功者,皆如是而已。”
葉名琛在對待洋人時,態度也十分強硬,在他的身上,我似乎看到了林則徐的影子,只不過林則徐更幸運,第一次鴉片戰爭剛打不久,他就被免職了,人們反而同情他,認為只要清廷不換掉林則徐,鴉片戰爭必然可以獲勝。
葉名琛的倒黴之處在於,他可能一直把林則徐當成自己的政治偶像,在對待洋人的態度上,十分強硬,當時廣東民眾和朝廷都認為葉名琛是好樣的。
1856年,亞羅號事件爆發,其實這個事件本來不關英中國人的事情,只是當時中國商船打著英國的國旗從事貿易,清廷當即給予逮捕,結果英中國人藉機挑事,認為清政府正處於太平天國運動的水深火熱當中,趁機想要清政府承認其在華權益。
葉名琛也以強硬的態度拒絕跟英中國人交涉,結果英中國人氣憤的佔領了廣州,但是佔領廣州也無濟於事,因為英中國人對這場戰爭還沒有準備好,於是又撤了出去,當時正處於太平天國軍事全盛期間,清軍則節節敗退,處於內外交困當中的咸豐皇帝得到這個訊息,還以為葉名琛打敗了英國,反而嘉獎葉名琛幹得好。
有了咸豐帝的鼓勵,葉名琛更不懼怕英中國人,隨後以更加強硬的姿態對待英中國人,1857年9月,英法聯軍的海軍到達廣州,令葉名琛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當時的朝廷眼見即將開戰,反而責怪他不應該掀起戰爭,由於朝廷的不支援,葉名琛的抵抗也就沒有持續下去的動力了。
不久之後,英國艦隊直接開入廣州,要求葉名琛立即投降,但是葉名琛卻毫無反應,也不抵抗,也不投降,也沒有逃跑,最後被英中國人一臉懵逼的俘虜了。
對於葉名琛這樣一位在清廷內位高權重的人物,作為勝利者的英中國人也不敢怠慢,並沒有把他當作戰俘來對待。
在將其帶到“無畏號”軍艦時,還允許他攜帶僕人,和一些生活用品,就這樣清朝的一品大員,兩廣總督在無畏號上待了48天后,被送往印度的加爾各答,葉名琛自詡“海上蘇武”,不吃外中國人的糧食,只吃從中國帶去的糧食,在糧食吃完之後,絕食而死。
對於葉名琛這樣的一位“奇葩”,估計不止是當時的人認為他是怪物,就是現代人也無法理解,這位“六不總督”,還有待歷史的評價。
-
19 # 望風瑟瑟
題主說的是清末兩廣總督葉名琛,但這並非史實,真實情況也並非這麼不堪。
但這次不同的是,克里米亞戰爭已經結束,英法俄等國又把警力放在了侵略中國上,對於葉名琛拒絕,他們決定採取“先打後拉”的策略,迫使清政府屈服。為此,他們炮製出“亞羅號事件”發起了戰爭。
1857年7月,英國照會俄、美、法三國,提議聯合對中國出兵,得到三國的一致響應,為了師出有名,他們又借“馬神甫事件”,打出了“為保衛聖教而戰”的旗號,再次發動了侵華戰爭。1957年12月,英法組成聯軍,集結在廣州口外,向總督葉名琛發出入城修約的最後通碟。
首先,葉名琛是在忠實的執行咸豐帝的命令。其次,無兵可守,民團無薪可支已解散,而正規軍卻在討伐“洪兵(天地會的一次起義)”。最後,全廣東人都能走,但他不能,守牧一方是他的本職工作。12月28日臨晨,英法聯軍登陸,炮轟廣州城,無兵可守的廣州北迅速攻破,總督葉名琛被俘。他見到額爾金後,很紳士的要求求見英國國王,他只是想問問英國國王為何要背信棄義?
作為清朝大員,葉名琛表現出其應有的風骨,比起真正的禍國殃民的耆善、柏貴之流強了不止一星半點,雖然咸豐帝最後將戰爭失敗之罪推給了葉名琛,但這豈不是咸豐為自己找的替罪羊?
有幾個原因組成的。
-
20 # 夏目歷史君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葉名琛淪為如此下場呢?這裡我們就一起來回顧歷史,看看裡面的緣由。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國在兩廣地區之所以沒有獲得很大的優勢,其中一個人功勞很大,那就是兩廣總督葉名琛,當時的他積極應戰,採用間諜戰等方式組織義勇軍給英中國人帶來了巨大麻煩。
不過英國看到戰況不佔優,開始對兩廣地區進行大量增援,這就導致葉名琛在應對英中國人方面開始有些吃力了。
而正是看到英中國人攻勢越來越強勁,社會上的各種流言蜚語越來越多,全部都是對葉名琛不利的,很多人都以葉名琛“無故引起戰爭”之由向皇帝告狀。
而一旦這些商人們徹底失去了經濟來源,也自然會影響到葉名琛的“抗英行動”。要知道,當時葉名琛之所以有足夠的能力組織起抗英隊伍來,其實,就是廣東這些商人們的支援,但是,隨著貿易戰的愈演愈烈,葉名琛失去了商人們的幫助,真正陷入了無兵可用、無錢可花的境地。
而葉名琛寧願被敵人俘虜也不願逃跑,最終落到了英中國人的手中。其實在一開始,葉名琛是想直接自盡的,但想著他被俘活著或許就會有機會見到英國領導層,所以,葉名琛沒有選擇自盡,為的就是希望向英國領導層闡明大清的和平之意。
而當他在印度被當成一個“猴子”一樣戲耍的時候,他明白自己永遠沒有了見英國國王的機會,於是便絕食而亡。
對於葉名琛這個人,不少評價都是負面的,就連咸豐皇帝都以“六不”評價葉名琛: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其實,最後關頭的葉名琛也實屬無奈,畢竟打的話根本打不過,想跑又沒有機會。
回覆列表
一個故事會到處傳播 葉本來以為要押送他到英國 他想見到英女王理論所以沒有死 在船上外中國人見他都脫帽致敬 他站起來還禮 到印度後專門給他配一個馬車 他吃完帶來的糧食絕食而死 他在廣州以一萬多人大破二十萬太平軍 英法進軍廣州時他只有一萬殘卒 廣州提督直接投降 葉指揮軍民抵抗 英法聯軍死傷一百多人 僧王在大沽口打得最漂亮一仗英法聯軍死傷四百餘人 僧王百戰名將擁兵數萬鐵騎尚擋不住葉一個文臣已盡力 自稱海上蘇武且為了國家絕食而死 我們歷史書對其評價太不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