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十五分鐘心理諮詢
-
2 # 阿福的江湖
謝邀,首先談如何鑑別兩條準則:國家法律層面有沒觸犯法律底線,其二為人處事價值觀和道德修養這兩條有一條向違背這些個似是而非的道理都不成立,再談談似是而非的道理:這些道理應該分成好幾種:人與人之間產生的交往方式,習慣風俗等等迎合主流社會價值觀的一些道理,這些東西一直都在成年人內心深處影響著每個人生活,處事風格自己形成每個人的氣質,本身並無對錯是非之分,這些道理也本應該受到尊重畢竟代表著個性社會發展的標籤,但是如果與主流社會價值觀相悖,勢必會付出代價
陶先生倒是有一個非常有用、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心理學證實的判斷標準。具體是什麼,陶先生在後面告訴大家,先給大家解釋一下“似是而非”的原因。
對於人、或者任何生物來說,我們最重要的第一感覺,不是對和錯、不是美麗和醜陋,而是熟悉感。如果我們看到事物的第一感是正確,那麼很可能與它本身的對錯無關,僅僅只是我們熟悉它。
就像拴住大象的細鐵鏈(一根細小的鐵鏈可以拴住幾噸的大象)。大象從不掙脫鐵鏈、它認為鐵鏈無法被掙脫、它認為無法被掙脫是正確的。
是因為鐵鏈很堅固嗎?是因為大象熟悉它(在大象是小象的時候,就用細鐵鏈拴住它)。
我們被熟悉的東西誤導、被熟悉的東西傷害。因為在遇到它的之初,它就傷害了我們;因為再次遇到它的時候,我們已經和之前不同了。
陶先生給大家的判斷標準就是:如果對這件事情的第一感覺就很好。那麼請感覺一下有沒相似感、請回憶一下是不是曾經遇到過同樣的事情。
如果感覺似曾遇到過同樣的事情,請慎重地考慮、不要立刻決斷,最好請一個親近、可以被信任的人代替我們進行判斷。
當然,很常見的是,即便別人表示不贊同、即便自己心有疑惑、甚至即便我們知道它是錯的,我們往往還是會選擇它、選擇我們最熟悉的那個。
精神分析學家,把這叫做強迫性重複。
如果它已經嚴重干擾了正常的社會生活,那麼請及時尋求專業幫助,因為這已經屬於心理障礙的範疇。如果它只是對生活有一點點的影響,推薦大家讀一些心理相關的書籍。
比如《母愛的羈絆》。這本書通俗的解釋了,家庭對人的影響。雖然它主要是母親對女兒的影響、女兒重複母親的錯誤,但其他人也可以有所收穫。(最重要的是,它通俗易懂、趣味性強)
或者武志紅的《身體知道答案》,這本書教我們面對選擇時,如果擺脫思維的騙局、如何選擇最真摯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