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碧伶居士

    我文革時期在北京琉璃廠慶雲堂內見過一方印章,上面的印文是八個字,寫的是“紅繩”、“幼婦”、“外孫”、“齏臼”。當時熊伯齊在場,他向在場的人講解了印文的出處。

  • 2 # caniforget999

    這則故事見於《世說新語-捷悟》。

    魏武嘗過曹娥碑下,楊修從。碑背上見題作“黃絹幼婦,外孫齏韭”八字。魏武謂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乃嘆曰:“吾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

    故事說的明明白白,曹操剛看到這八個字,沒有立刻領悟其中的含義。而聰明的楊修立刻想明白了!於是曹操讓楊修別說出答案,自己一路思考。走出三十里地後,曹操才想明白!

    二人把答案寫下來,一對,發現二人都寫出了正確答案。最後曹操還不忘自我解嘲,“我的才能不如你啊!走出三十里才想出來!”

    黃絹,色絲也,絞絲旁加色,就是“絕”。

    幼婦,少女也,合起來就是“妙”。

    外孫,女子也,女兒的兒子,合起來就是“好”。

    齏韭,受辛也,嚼韭菜,舌頭上全是辛辣味,合起來就是“辭”。

  • 3 # haoshise

    思考不需要時間嗎?

    他們在馬上跑,跑到哪裡是哪裡。想到了,就開始解讀嘛。也不是所有人一看就能猜中謎語的!

    絕妙好辭

  • 4 # 深巷小樓聽春雨

    臣,已解。黃娟,色絲也,合起來是個:絕字。幼婦,少女也,合起來是個:妙字。外孫,女之子也,合起來是個:好字。齏臼,受辛也,合起來是個:辭字。此,蔡邕所謂:絕妙好辭也。

  • 5 # 大白能3

    曹操一輩子都沒到過上虞,更不可能路過曹娥的墓。按演義裡的說法,他是在蔡文姬的家中見到蔡邕記下來的曹娥碑文。蔡邕當年因為天色已晚,用手摸著碑文閱讀了一遍,用隱語讚歎該碑文是絕妙好辭,曹操開始不知所云,走這幾十裡地都是在琢磨啊。

  • 6 # 新加坡負十四

    先來說說這個女子墳墓。

    東漢邯鄲淳為曹娥碑撰寫了碑文,碑文雖只有區區442個字,但字字珠璣,情真意切,令人動容!

    東漢文學家蔡邕,也就是蔡文姬的父親,讀了這個碑文之後,潸然淚下,有感而發,蔡大師搞了個千古字謎!就在碑的下面刻了八個大字:黃娟、幼婦、外孫、齏臼。

    黃絹即有顏色的絲綢,即“色絲”,乃“絕”字。

    幼婦是少女,即“妙”字。

    外孫是女之子,那是“好”字。

    齏字典解釋為搗碎的姜、蒜等碎末。臼就是搗蒜容器。

  • 7 # 八大棍

    絕妙好辭幾個字很多人都知道,可是有一件事我很奇怪,曹娥碑的地點是在會稽郡的上虞,曹操是什麼時候帶著楊修去的?是不是孫權娶兒媳婦的時候給曹操下了請帖?

  • 8 # 南方鵬

    楊修之死在三國演義中被大書特書,還把他的死因歸於“身死因才誤,非關欲退兵”,這也是演義小說主觀揣測的誤區之處,據後代史家特別是陳寅恪先生等人的觀點,楊修被殺是曹操打擊世家豪族的一步,更是立儲塵埃落定時為曹丕清除後患的舉措,與才學無關,在漢末,弘農楊氏可是不亞於汝南袁氏的另一個四世三公家族。

  • 9 # 秋閣一憑欄

    黃絹幼婦,外孫齏(比陰語)

    黃絹:是顏色之絲,色傍加絲是(絶)字。

    幼婦:是少女,女傍加少字是(妙)字。

    外孫:是女兒之子,女傍加子是(好)字。

    齏臼:是受五辛之器,受傍加辛是(辤)字。

    總而言之是(絶妙好辤)

  • 10 # 沒事就踹樹

    這不是高中課本上的故事嗎?《楊修之死》裡面寫的,襯托楊修聰明,遠超曹操太多。這八個字隱含著“絕世好辭”的意思。

  • 11 # 長安一少年

    這是黃娟幼婦的典故。

    話說當年在東漢的時候,浙江上虞有個叫曹娥的姑娘,她父親在不幸溺死在江裡,曹娥就晝夜在江邊哭泣,過了十七天之後,曹娥也投江去尋找父親的屍體,五天以後已經投江的曹娥抱著父親的屍體浮出水面。曹娥投江的故事迅速傳開並被當地知縣立碑頌揚。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據《世說新語》載,在蔡邕題字後的某一天,曹操和他的“主簿”楊修路過上虞,便一同去看《曹娥碑》。他們自然也看到了蔡邕寫的“黃絹幼婦外孫齏臼”這幾個字,於是曹操就問楊修,這八個字的意思你知道嗎?楊修自幼飽讀詩書,加上腦子也靈活,他是當然知道是什麼意思的。楊修就回答道:“知道。”曹操此時也來了興致,和楊修說你先不要告訴我,我先想一想。

    兩人就繼續往前走,一直走了30里路,曹操才突然想到這八個字的意思,說:“我也想出來了。咱們各自把自己的理解寫出來吧。”楊修於是就寫道:“黃絹,色絲也,這是一個‘絕’字;幼婦,少女也,這是一個‘妙’字;外孫,女之子也,這是個‘好’字;齏臼,受辛也,這是一個‘辭’(‘辤’同‘辭’)字。這八個字的意思是‘絕妙辭’!”

    曹操一看果然和自己寫的完全一樣,於是就感嘆道:“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這就是“黃絹幼婦”典故的由來,後來人們便以“黃絹幼婦”或“絕妙好辭’作為文才高、詩詞佳的讚語。

  • 12 # 詩詞小夭

    如果你讀過《三國演義》,就一定知道曹操說過的一句話,“吾比楊修差三十里。”

    那曹操在什麼情況下說的這句話呢?

    這還要從民女曹娥的墓碑說起,當然了,至於他們都姓曹,純屬巧合。

    曹娥是東漢時期著名孝女,她和父親常年生活在舜江(今曹娥江)岸邊。

    曹娥14歲的那年,父親在五月五日迎伍神(伍子胥)的祭祀活動中溺於舜江,打撈多日不見屍體,曹娥傷心痛哭,遊走在江邊尋找父親。

    5月22日的時候,她在父親溺水的地方跳了下去,尋找父親的屍體。

    5天后,曹娥的屍體抱著父親的屍體出現在江面上,手裡還緊緊的捏著父親的衣角。

    當地人感動落淚,請求為曹娥立碑讚頌。

    當地知府命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並且,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當時東漢文學家、書法家蔡邕蔡中郎,也就是蔡文姬的父親讀了碑文後,心潮澎湃,感慨良多,便在碑的另一面刻下了8個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

    可能是蔡邕才華過高,很少有人能讀懂這8個字,這也就引出了最開始的“吾比楊修差三十里。”

    曹操和楊修途徑曹娥墓前,曹操看後沒明白問楊修,楊修剛準備說的時候,曹操說等下,我先自己考慮一下。

    走了三十里後,曹操恍然大悟,自愧不如楊修。

    『黃絹』是有顏色的絲綢,即“色絲”,色絲連起來便是“絕”字。

    『幼婦』是少女,即“妙”字。

    『外孫』是女之子,那是“好”字。

    『齏』字典解釋為搗碎的姜、蒜等的碎末,都是些辛辣的調味品。

    『臼』就是搗爛姜、蒜的容器。

    『齏臼』連起來就是“受辛之器”,“受”旁加“辛”就是“辭”的異體(辤)字。

    所以,這8個字解釋出來就是“絕妙好辭”,意在誇讚邯鄲淳所寫的碑文非常好,可稱得上是佳品。

  • 13 #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曹操路過一女子墓碑,上面寫8字“黃娟”、“幼婦”、“外孫”、“齏臼”,為何走30裡後才解釋8字的意思?

    曹娥墓和碑文的由來

    這個墓碑是東漢時期孝女曹娥的墓碑,據《會稽典錄》和《後漢書·列女傳》記載,曹娥之父溺於江中,多日不見屍體,孝女曹娥當時年僅十四歲,她晝夜沿江哭尋父親。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二十二日這一天她也投了江,五日後她的屍體抱父親的屍體浮出水面,後人為了紀念她,這個江河改為曹娥江。

    曹娥的孝心流傳於世。過了數年後,當地父母官度尚感慨曹娥的孝心,為之立碑,並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這是曹娥墓的由來。

    蔡邕所提八字的謎底

    東漢末年的文學家蔡邕曾到此拜訪,因為是晚上,蔡邕通過手摸碑文而讀,讀完後覺得碑文寫的非常不錯,於是在墓碑的背面題下了“黃娟”、“幼婦”、“外孫”、“齏臼”等八個字,讓後人去猜測是何寓意。

    曹操和楊修路過的墓就是曹娥的墓,曹操和楊修看完曹娥的碑文後,也被曹娥的孝心所感動,在碑文背面也發現了蔡邕所提的八個字。

    據《世說新語》記載,楊修應該是第一個知曉謎底的,曹操要想自己破解謎底,沒讓楊修當場解釋,兩人行了三十里,才讓楊修解釋。楊修不虧是解謎的高手。

    楊修是這樣解慨這八字謎底的:“"黃絹’就是有色的絲,是"絕’字;"幼婦’,即少女也,女旁少字,是"妙’字;"外孫’,乃女之子也,女旁子字,是"好’字;"齏臼’乃受五辛之器也,受旁辛字,是" ’("辭’的繁體)字。合起來,是"絕妙好辭’四個字。”

    曹操為何要走30裡才解釋這八個字的意思

    楊修是東漢末年一等一的聰明人,是曹操非常信任的祕書。後世之人楊修善於猜謎和耍小聰明,最終被曹操忌妒殺害。其實這或許是種誤解。

    曹操手下從不缺乏聰明人,比如荀彧、程昱、賈詡、司馬懿、陳群等頂尖的謀士,遠勝於楊修。因為嫉妒賢能,而殺了楊修,既是誤解了曹操,也誤解了楊修。

    曹操厲害之處,不僅善於用人,更善於馭人。

    曹操手下謀士眾多,每個人提出的謀略和建議都不盡相同,但曹操善於判斷和決斷,有自己的思考,不會輕易被別人左右。

    曹操並沒有因為楊修早於自己猜出來而感到不悅,而是稱一邊誇讚了楊修解得妙,一邊也大方承認了自己不如楊修才思敏捷。也就有了那句:"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

    總結:善於獨立思考、又有自己判斷的才是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是接受別人給出的答案,還是通過自己思考獲得結果,哪種更讓人受益呢?曹操有著不同尋常的胸襟和愛獨立思考的習慣,而不會輕易被他人左右,這樣的人才能在亂世崛起。

  • 14 # 豹眼看歷史

    據《世說新語·捷悟》記載:

    魏武嘗過曹娥碑下,楊修從。碑背上見題做"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魏武謂修曰:"卿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別記所之。修曰:"黃絹,色絲也,於字為"絕";幼婦,少女也,於字為"妙",外孫,女子也,於字為"好";齏臼,受辛也,於字為"辭";所謂"絕妙好辭"也。"魏武亦記之,與修同,乃嘆曰:"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

    楊修跟隨曹操行軍路過曹娥碑,看到碑的背面有“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曹操就問楊修知不知道是個啥意思,楊修說知道。曹操說你先不要說,等我考慮一下。等走了三十里地,曹操才對楊修說:“我們分別寫下來吧。”

    結果,二人都是“絕妙好辭”四字,曹操感慨地說:“我的才能不及你,整整差了三十里。”

    這個故事很有趣,從曹娥救父到上虞縣令度尚為之立碑、邯鄲淳作碑文、蔡邕留謎語,直到曹操、楊修猜謎,所有人都留下了美名。

    但這一切真真假假,本身也成了一個謎。

    別的不說,僅曹操、楊修猜謎這個橋段,就存在疑問。

    據史料記載,《曹娥碑》恐怕是真實存在的,但沒有史料記載曹操去過浙江上虞這個地方。根據《武帝紀》等一些史書來看,曹操沒有到江東去活動的足跡,也就不可能跟楊修一起去猜謎。

    曹操、楊修是喜歡出謎、猜謎,但沒有機會去上虞玩這個。

    楊修為人恭敬,學問淵博,極聰慧,建安年間(196-220年)被推選為孝廉,不久改任郎中,後改入丞相府倉曹屬主簿 。

    楊修被推舉為孝廉以後,才可能跟隨曹操。此時的曹操已經“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能存在微服私訪的問題。之後,曹操所有的外出活動都是有史書記載的。如果從楊修進入丞相府做主薄開始的話,曹操的譜更大,他貴為丞相,去江南這麼大的事,能沒有記載嗎?

    從曹操的經歷看,他幾乎沒有渡過長江去浙江的可能。

    除了曹操、楊修猜出其謎底以外,但還沒有記載別人也猜出這個謎底。不是曹操、楊修猜出了這個謎底,那究竟又是誰猜出來的呢?

    再看一下這個故事的出處《世說新語》,這是南朝時期宋臨川王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一部小說集,記述了漢末到劉宋時期名士貴族的逸聞趣事,主要是有關人物評論、清談玄言和機智應對的故事。

    這就是說,這事出自小說集,就像《三國演義》一樣,有些事也不很靠譜。

    更有說法是,曹操就因為其才能差了楊修三十里,由於嫉妒其才能,才把楊修殺死的,這就更離譜了。

    但《世語》編排這麼個故事,以此譏諷曹操嫉妒楊修的才能,為此殺死楊修,也未可知。

    至於題主所言,為何三十里之後才解釋這八個字的含義,直接的原因,《世語》已經做了詳細的記述,沒有任何好說的。間接的原因,就是作者故意安排曹操比楊修差了三十里,或許以此來暗喻曹操殺楊修的目的,是因為嫉妒其才能。

    曹操的才能是否比楊修差了三十里,並不好說,但曹操絕不會因為這個原因殺楊修。

    曹操一生,許多重大問題的決策都是屬下眾多謀士所出的主意。曹操的高明之處,也在於能夠正確的決策。如果曹操嫉妒他們的才能,豈不都把他們殺掉呢?

    這個故事之所以這麼寫,肯定有目的,但未必就有深意。就像《三國演義》許多故事,明顯與史書不相符合,並非羅貫中不熟悉史書,而是有意為之。

    既然《世語》把這個故事放在了《捷悟》篇,最可能就是想說一些歷史人物的思維敏捷、有趣味,並不一定就暗喻一些什麼事情。

    這又像羅貫中所寫的借東風、草船借箭、空城計等故事,僅僅就是想說明諸葛亮的聰明才智,並非有多麼深層次的政治含義。

    總之,在豹眼看來,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好故事,友友們娛樂、開心就是,大可不必搞得多麼複雜。

  • 15 # 二公子扶蘇

    說到這八個字,就不得不提起《曹娥碑》,讀懂了《曹娥碑》,你就知道這八個字是什麼意思了。

    曹娥碑謎的最早出處常見的有二,一般認為較可靠的是 南朝宋人劉義慶《世說新語·捷悟》裡的記載:

    魏武(曹操)嘗過曹娥碑下,楊修見碑背有“黃絹幼婦 外孫齏臼”八字。魏武謂修曰:“解不?”答曰:“解”, 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 三 十 裡,魏 武 曰: “吾已得。”令修別記所知,修曰:“黃絹,色絲也,於字 為絕;幼婦,少女也,於字為妙;外孫,女子也,於字為好; 齏臼,受辛也,於字為(辤)辭。所謂‘絕妙好辭’也。” 魏武亦記之,與 修 同。乃 嘆 曰:“吾 才不及卿,乃覺三十 裡。”

    至於另一出處,見於南朝宋時人劉敬叔的《異苑》,其 故事情節已純屬荒誕無稽,但卻指出了“黃絹”辭的作者, 雲:“陳留 蔡 邕 避 難 過吳,讀(曹娥)碑文,以為詩人之 作,無詭妄也,因刻石作“黃絹……”八字。《後漢書·列女傳》注引《 會 稽 典 錄 》亦云:“其後蔡邕又題八 字”云云。

    以上第一則故事寫得非常生動,內中卻有漏洞, 在南朝梁時,劉孝標註解《世說新語》就指出:“曹 娥碑在會稽中,而魏武未嘗過江也”是首先指出不合 史實之處。明代 的 王 三 史 在《山志·曹娥碑辨》一 文,不但認為曹、楊未曾見碑,而且“中郎亦避難在 吳,未至越也。”從根本上否定了蔡邕在曹娥碑上題 辭的可能性。

    為了澄清這條“鼻祖”是史實還是子虛,就有必 要探討以下幾個問題。

    一、蔡邕是否到過會稽?他是否在曹娥碑上題過 “黃絹”辭?

    二、曹操是否見過蔡邕的題辭?是否與楊修共同 猜過謎語?

    三、誰是真正的猜謎人?

    四、“絹黃”辭是否是最早的文義謎?

    要說清以上問題還必須從曹娥碑的年代和淵源說 起:

    故事發生在公元 143 年,據南 朝 樑 劉 孝 標註引 《會稽典錄》雲:“孝女曹娥者上虞人,父盱,能撫 節按歌,婆娑樂神。漢安二年,於縣江迎伍君神,溯 濤而上,為 水 所 淹,不 得 其屍。娥年十四,號慕思 盱,哀吟澤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經五日,抱 父屍出……”最後在第十七天投江得父屍而死。

    元嘉元年,(公元 151 年)縣 長 度 尚 “悲 憐 其 義”,改葬娥墓於江南,立石碑於道左,碑文為20歲 青年邯鄲淳所撰。事見《三國志·王粲傳》注引《魏 略》。

    光和元年七月,(公元 178 年)蔡邕被宦官程璜 中傷幾死,旋流放朔方,時年四十六歲,九個月後遇 赦,卻不敢歸。“乃亡命江海,遠跡吳會”,“往來 依太 山 楊 氏,積 十 二 年。”事 見《後 漢 書·蔡 邕 傳》,如果他能在碑上題辭,也只能在“遠跡吳會” 之時。

    故事情節大抵如此,現在就將所提問題談一下自 己的看法。

    一、蔡邕是否到過會稽?是否題過“黃絹” 辭?

    這一問題應當是肯定的,王三史只是因為《後漢 書》有“遠跡吳會”一語,而肯定“中 郎 亦 避 難 在 吳,未至越也”是過於武斷。《後漢書》記載的僅是 蔡邕到過的一部分地方,並不是說他在吳會的某一地方定居,不能越此雷池,否則後文的“往來依太山楊 氏”一語,就難以理解。另外,《後漢書》“遠跡吳 會”之下,還記有蔡邕“告吳人曰:吾嘗經會稽高遷 亭,見屋椽竹東間第十六可以為笛”之語,成語“柯 亭之竹”就是由此而來,可見蔡邕到過會稽是根本不 成問題的。

    吳會的說法有三:其一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分天 下為三十六郡, 內中就有會(讀 kuaì)稽郡,其屬 地在今江蘇南部及浙江北部一帶,郡府就設在吳縣, 因為當時有郡縣連稱的習俗,故稱“吳會”。如《史 記·項羽本記》載:項羽殺會稽太守卻舉吳中及“下 縣”(即下屬各縣)兵八千人,就是因為會稽郡的郡 址在吳縣的原因。

    第二種說法是在東漢時期,當時從會稽郡中又分 出吳郡,但人們仍然連稱為吳會,如《三國·吳志· 孫賁傳》雲:“時(孫)策已平吳、會二郡”,另如 同書的《孫策傳》雲:“策自領會稽太守,以朱治為 吳郡太守”就是如此,至於“邕慮足不免,乃亡命江 海,遠跡吳會”也是對兩郡的合稱,從而也證明蔡邕 到過會稽是一無可辯駁的事實。

    第三種說法始於唐以後,以平江府(即蘇州)為 吳會(讀huì),元吳友會《吳中舊事》解釋稱吳會 的原因,是“府署之南有吳會坊”。清 人 納 蘭 性 德 《淥水亭雜識》雲:“世多稱平江為吳會,意為吳乃 東南一都會也,自唐以來如此,今郡中有吳會亭,府 治前有吳會坊”。這一種說法已經與蔡邕故事毫無關係。

    至於曹娥的碑刻,度尚是在“葬娥墓於江南,立 石碑於道左。”顯而易見,他的如此作法是讓萬民瞻 仰的,喜歡舞弄文墨的蔡邕,肯定不會視而不見,所 以在碑上題寫“黃絹”辭便是順理成章的事。其次, 《會稽典錄》是東晉虞預撰,預字叔寧,餘姚人,本 名茂,因犯明帝穆皇后諱,遂改名。曾任祕書監著作 郎、散騎常侍等職,爵至平康縣侯。曾著有《晉書》 40卷,《會稽典錄》20篇,該書的《曹娥》條下雲: “其後蔡邕又題八字曰:‘黃絹幼婦、外孫齏臼’” 他以祕書監著作郎的身分記其事肯定是有可靠的歷史 根據的。

    二、曹操是否知道“黃絹”辭?

    知道,但不一定見過。因為曹娥碑在上虞,而曹操的一生是沒有過江的機會的。遠在興平二年(公元 195年)曹 操 在北方翦滅異己之時,孫策已定江南, 與北方形成對峙局面,會稽乃江南腹地,無論如何, 曹操也不會如此輕舉妄動,為了看一塊無足輕重的碑 刻,而去冒生命危險。

    在《三國演義》裡,羅貫中將曹操猜謎情節安排 在藍田蔡文姬家中,使地域畛畦得以合理,而答案卻 仍得不到解決,雖然小說情節可以虛構,但從史實角 度卻難說通。

    這裡還要有一點說明的是,劉義慶《世說新語》 所載的曹、楊猜謎的故事是錄自前代的《裴子語林》 一書。並不是他所作,其 書 的 作 者 據《續晉陽秋》 載,是“晉隆和中(362—363 ),河東裴啟撰。漢、魏 以來,迄於 今 時,言 語 應 對 之 可 稱 者,謂 之《語 林》。”此書原有十卷,因記錄 不 避 當 世 而觸怒謝 安,竟一度將其廢止,因之,該書全豹至隋代已成絕 響,部分內容散見於古籍中,宋、元以後有輯佚本流 行,其中收集內容最多的要屬魯迅先生的《古小說鉤 沉》一書。

    裴子《語林》中,有一條曹、楊猜謎的資料,基本與《世說》相同,文雲:

    楊修字德祖,魏初弘農人也,為曹操主簿。曹公 至江南,讀曹娥碑文,背上別有八字,其辭雲:“黃 絹幼婦、外孫蒜臼。”(亦有寫作齏字者)曹公見之 不解,而謂德祖曰:“ 卿 知 之 不?”德 祖曰:“知 之。”曹公曰:“卿且 勿 言,待 我 思 之。”行三十 裡,曹公始得,令祖先說,祖曰:“黃絹,色絲,絕 字也;幼婦,少女,妙字也;外孫,女子,好字也; 蒜臼,受辛,辭 字 也。謂‘絕 妙 好 辭’。 ”曹公笑 曰:“實如孤意。”俗雲:有智無智,隔三十里,此 之謂也。

    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名氣很大,但其中很多的 條文,卻是雜採於前人故書,由 上 條 可 見 ,最早的 曹、楊至江南猜謎說,卻是出自裴啟的《語林》,此 書要比《世說》早一百多年,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 史略》中說:“然《世說》文字,間或與裴(啟)、 郭(澄)二 家 所 記 相 同,殆亦猶《幽明錄》《宣驗 記》然,乃纂集舊文,非由自造。”由此可見,劉義 慶的曹楊猜謎是抄自《語林》一書中。但他倆之間也 有一些不同,如裴啟文中的曹操三十里後只說了一句 “實如孤意”他並未寫出謎底,而是活脫脫地刻劃了 不如楊修的機智,卻有爭強好勝不服人的心理,文之 後有“俗雲:有智無智,隔三十里,此之謂也。”本來是裴啟的評語,而在劉義慶的文中卻變成了“魏武 亦記之,與修同。乃嘆曰:‘吾才不及卿,乃覺三十 裡。’”顯然是對曹操進行了粉飾。

    至於曹操與邯 鄲 淳 的 關 系淵源,也有案可查。 《後漢書·王粲傳》注引《魏略》說,他曾在“初平 時(公元190—193年)客荊州,曹操素聞其名,召與 相見,甚敬異之。”這時候,他是由於京城的混亂, 由“三輔”而去荊州的,曹操能見到他,定是得荊州 以後短暫時期內的事。

    曹操對蔡邕又非常推崇,他用重金從匈奴贖回蔡 文姬就是出於這個原因。鑑於曹操 對 他 倆 的 深厚情 誼,所以對他們之間的文學逸事是肯定會知道的。至 於《世說新語》裡的曹、楊猜謎故事,顯然是經過文 學加工後戲劇化的產物。

    三、誰是真正的猜謎人?

    根據現有的文獻資料,歷史上與“黃絹幼婦、外 孫齏臼”辭有關的人除了蔡邕以外,還有曹操、楊修 和禰衡。劉敬叔《異苑》所記禰衡猜謎事已涉曹娥幽 靈,附會之跡很明顯,難作憑據,兼之禰衡為人“尚 氣剛傲,好矯時慢物。”動輒“以 杖 捶 地 大 罵”他 人,這種性格,很難成為猜謎的箇中人。因此,如果 真正有一個猜射過“黃絹”辭的人,最可能的只有楊 修。

    楊修字德祖,曾 為 曹 操 主 簿,平生喜歡猜謎, 《世說新語》裡記錄了他許多猜謎的故事。他博學能 文,聰明機智,與曹植相友善,因此屢觸曹操忌諱, 又怕他助曹植爭太子位,遂藉故殺掉。

    至於楊修猜謎在何時何地,由於《世說新語》與 《語林》兩書的記錄都不能作為依據,好在還有其它 資料可作參考。

    魚豢,三國時京兆(陝西西安)人。曾作魏之郎 中,撰有《典略》38卷,此書為記傳體,內中所記最 晚是魏明帝時事,材料豐富,典故詳實。其書已佚, 部分內容殘留於某些類書。《三國志》注裡留下他的 一條資料,是:

    “魏文為 世 子,經(陳留)陳 太 丘 墓,見碑題 曰:‘黃絹幼婦,外甥(孫)齏臼’,思之不解。楊 德祖答曰:“陳實之墓、蔡邕之辭、鍾繇之書,‘絕妙好辭’也。”以 上 的 記 載,少 說也早於《世說新 語》200年左右,應該說是記錄“黃絹” 辭的嚆矢, 所記故事也符合歷史情節。

    陳實,東漢時穎川許人,曾為太丘長,公元187 年卒,送葬者達三萬餘人,碑文為蔡邕所撰,史書曾 有記載,撰文的時間正是他“亡命江海,遠跡吳會” 之時,蔡邕也是陳留人,與陳實為同鄉,因之題碑是 很自然的事,這也證明蔡邕 在 流 亡 期 間,並非安於 “吳會”一隅,許地也就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的許昌,自公元193年以後,成為北方的政治中心。

    四、 “黃絹”辭是否為最早的文義謎?

    文義謎最早出現於東漢之末,這 一 點 已 毫 無疑義,但“黃絹”辭是否“獨佔鰲頭”還值得商榷。

    明人楊慎曾說:“東 漢 人 好 作 隱語。”頗有道 理,隱語已成為漢末文人的一種時 尚,根 據 現 有 記 載,當時流傳至今的文義謎尚有四條:

    1.蔡邕的“黃絹”辭;

    2.孔融《郡姓詩》;

    3.魏伯陽《參同契》“隱名詩”;

    4.袁康、吳平《越絕書》“隱名詩”。

  • 16 # 歷史畫中人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同樣一個字,同樣一句話,表達的意思卻迥然不同。

    譬如“這個人好說話”,一個“好”字,如果發音為第三聲,意思是這個人比較好溝通;如果發音為第四聲,意思是這個人嘴巴貧。

    有一個有趣的笑話:

    老師:“小明,請上來做這道2元一次方程。”

    小明:“老師……我只有一元錢。”

    漢字容易產生歧義,有時候令人啼笑皆非。然而,漢字的這項屬性,也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

    諸如此類,其實都是大忽悠!

    曹操路過一女子墓碑,上面寫8字“黃娟”、“幼婦”、“外孫”、“齏臼”,為何走30裡後才解釋8字的意思?

    曹操,中國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並且他還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文學家, 連他的兩個兒子,文學天賦都是相當高的。這種能力讓他不管是在戰場還是平時對部下的教育都起著很大的作用。關於他的文學能力,在歷史上的一些關於他事件中就早有證實。

    來說說這個女子墳墓。這個墓是曹娥的墓。曹娥雖然姓曹,但和曹操半毛關係沒有,更不會是曹操的先輩,因為曹操不姓曹,而是姓夏侯。

    然而後來,妻子因病去世了,漁夫和女兒相依為命。在一個暴雨交加的夜裡,漁夫為了給女兒賺錢交學費,冒著暴風驟雨入江打魚,結果不幸被閃電擊中,墜入江中,屍骨無存。

    第二天,曹娥沿江尋找父親,找了幾日不曾找到,自覺人生孤苦,了無生趣,便跳江自殺了。

    東漢邯鄲淳為曹娥碑撰寫了碑文,碑文雖只有區區442個字,但字字珠璣,情真意切,令人動容!

    東漢文學家蔡邕,也就是蔡文姬的父親,讀了這個碑文之後,潸然淚下,有感而發,就在碑的下面刻了千古字謎的八個字:

    黃娟、幼婦、外孫、齏臼。

    後代就有兩個聰明人猜中謎底了!

    一個是楊修,一個是曹操!

    這天,曹操和楊修恰好路過曹娥碑,同時看到了這八個字,曹操不明所以,他知道楊修是個聰明人,於是就問楊修是啥意思!

    楊修略一思考,就猜出來了!剛要說出謎底!

    “先別說,先別說,待我想想。”曹操阻止了楊修。

    二人繼續前行,曹操一路苦思冥想,大約走了30裡地之後,曹操突然勒住馬僵,猛的一拍腦門。

    “有了。”

    曹操和楊修同時把答案寫在手上,同時亮出來,居然絲毫不差,二人相視而笑。曹操大笑道:“我的才能不如你”,走了三十里才明白了其中的意思。

    黃絹即有顏色的絲綢,即“色絲”,乃“絕”字。

    幼婦是少女,即“妙”字。

    外孫是女之子,那是“好”字。

    齏字典解釋為搗碎的姜、蒜等碎末。臼就是搗蒜容器。

    齏臼連起來就是“受辛之器”,“受”旁加“辛”就是“辭”字。

    絕妙好辭!

    總結:有人說後來曹操殺楊修,是嫉妒他的才智超過自己,實際上,楊修應是曹植與曹丕爭奪王位的犧牲品,在接班人的爭奪上,楊修力挺曹植,他同賈逵、王凌忖度曹操的心思,就有關問題給曹植作好答詞,每當曹操要曹植問答,曹植都能迅速應對。曹丕收買曹植府中的下人到曹操那裡告密,引起曹操對楊修和曹植的不滿,而且,有件事曹操還懷疑楊修誣告曹丕。我想,如果曹操不殺楊修,曹丕掌權也會殺楊修。

  • 17 # 蜀中樑哥哥

    《世說新語》記載:曹操嘗過曹娥碑下。楊修從碑上見題作“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曹操謂修曰:“解否?”答曰:“解。”操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操乃曰:“吾已得。”令修別記所知。修曰:“黃絹,色絲也,於字為絕。幼婦,少女也,於字為妙。外孫,女子也,於字為好。齏臼,受辛也,於字為辭。

    這段文字意思,是曹操曾和楊修兩人經過曹娥碑,見碑上有“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字,曹操問楊修明白這八個字的意思嗎?楊修說,明白。曹操說,你不要說出來,讓我想想。

    兩人繼續前行,走了三十里地,曹操說,我也明白意思了。讓楊修把意思說出來,楊修有了如下解讀:

    黃絹:黃絹,就是有顏色的絲,楊修解釋的“色絲”,從構字的角度來說,指的是“色”字和絞絲旁組合,就是“”字;

    幼婦:年幼的婦女,就是少女,因此是“”字;

    外孫:女兒的兒女,楊修引其為“女之子”,因此是“”字;

    齏臼:“齏”指的是姜、蒜、韭菜等帶有辛辣味的調味品;

    “臼”指的是用石頭或木頭製成、中部凹下的搗舂器具;

    楊修解釋“齏臼”這個用來搗舂辛辣味的調味品的器具,其功用就是受納那些辛辣調味品,也即“受辛”,而“受”和“辛”組合在一起就是漢字“辤”,“辤”“辭”是異體字,“辭”是“辭”的繁體字,因此是“”字.

    最終組成四個字:絕妙好辭

    《世說新語》裡類似的記載還很多,比如“一合酥”。說某天有人給曹操送了一盒酥,曹操提筆在盒蓋上寫了個“”,叫人傳給大家,大家不知其意,也不敢妄動。

    傳到楊修手上,楊修開啟盒子,拿出來就吃。大家很驚訝,你連啥意思都不明白,就開吃,不要命啦!

    楊修說,我們領導在盒子上寫了“”字,意思是“每人一口”,就是賞給我們吃的啊,經楊修這一解字,大家恍然大悟。

    另有一次,有人在建房子,曹操看了看,在門上給添了一個“”字,大家不解其意,後來有人解讀出“”意,門裡一“”,不就是“闊”嘛!

    對“黃絹幼婦,外孫齏臼”的理解,曹操比楊修遲了三十里,但這並不影響他文韜武略,胸有天下;楊修雖然聰明機靈,但也是小聰明,最後把自己給玩死了。

  • 18 # 鐵錘文史

    今天有時間,我說長一點。

    《世說新語·捷悟》篇記載了曹操和楊修的一段故事,當時他們還是一對好基友,沒到相愛相殺的地步。這一對兒妙人路過曹娥碑的時候,看見石碑北面有“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大字。

    曹操問楊修:修,你知道介個是啥意思不?

    楊修傲嬌的曰:知道啊。

    操心中暗罵一聲操,隨後說:你別說出來,俺自己研究研究。

    走了三十里路後,曹操恍然大悟說:我知道什麼意思了。楊修你先搶答。

    楊修解釋這八個字是一個謎語,謎底是:絕妙好辭。黃絹是有色之絲,組成絕字,幼婦就是少女,組成妙字,外孫為女兒之子,組成好字,齏臼就是搗蒜的罐子,是接受辛辣之物的容器,所以是受辛,組成辭字(古代通假字)。

    寫這八字的人,就是用這個方式稱讚曹娥碑文寫的好,是絕妙好辭。

    回頭再說曹娥碑的由來,曹娥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孝女,她的父親是當地一位廟祝,類似於巫師的角色。在農曆五月初五祭掃潮神的時候,在江面上遭遇大風浪失足落水下落不明。所謂潮神,就是那個壞脾氣的伍子胥。

    曹娥知道噩耗後在江邊痛哭十七個日夜後縱身一躍投江自殺,又過了五天,人們發現了曹娥抱著父親的屍體,浮出了水面。

    曹娥的事蹟在推崇孝道的漢朝成為了典型榜樣,為了表彰曹娥同志捨生忘死尋找爹地的高尚行為,N年字後,當地的縣令度尚準備給曹娥樹碑立傳,一開始想找當時的文學大V魏朗撰文,結果魏朗這老小子成名之後愛惜羽毛擔心寫的不好掉粉絲,左推右推不答應,縣太爺度尚也是個很硬氣的漢子,一燥火,去你孃的大V,老子不鳥你了,直接安排自己的學生邯鄲淳撰寫了這份曹娥同志事蹟報告兼表演稿。

    邯鄲淳不負眾望,寫出了這篇優秀的絕妙好辭曹娥碑。

    因為這篇文章寫的太好了,眾多書法大家都創作了曹娥碑,其中王羲之的名氣最大,只可惜碑文後來失傳,目前只有紙本流傳。

    現在我們看見的是,是後來宋朝的時候,王安石的女婿,書法家蔡卞書寫的版本,也是非常出色的一篇書法上品。

    最後再補充一點,“黃絹幼婦,外孫齏臼”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謎語,被後人尊稱為燈謎鼻祖,鐵錘小時候讀過一本講燈謎的書,裡面就提到這個典故。

    一晃幾度夕陽紅了。

  • 19 # 李飛叨

    曹操路過這處墳墓,是著名孝女曹娥的埋骨之所。曹操看過碑文之後懵圈了,旁邊的楊修卻早已知其中含義,後來曹操走出30裡才明白過來,可見在腦筋急轉彎上,曹操的確比不上楊修。既然比不過,曹操後來乾脆不比了,直接把楊修殺了,取得完勝。

    當地人感念曹娥對父親的孝心,將這段江改稱為曹娥江(錢塘江支流),埋葬了曹娥後為其樹碑立傳,這就是有名的曹娥碑。碑文由邯鄲淳撰寫,後來大文豪蔡邕聞訊之後前來觀摩,見碑文後在碑的後面寫下了“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字。曹操見到這八個字的故事,出自於《三國演義》。說的是曹操行軍途中,見到了這塊墓碑,看到上面的八個字後不明其意,於是就問身邊的楊修,楊修說:我已經明白了其中含義。曹操想要進行獨立思考,阻止楊修說出答案。

    曹操見到這八個字的故事,出自於《三國演義》。說的是曹操行軍途中,見到了這塊墓碑,看到上面的八個字後不明其意,於是就問身邊的楊修,楊修說:我已經明白了其中含義。曹操想要進行獨立思考,阻止楊修說出答案。

    大軍繼續前行,直到走出30裡地,曹操苦思之下豁然開朗,原來這八個字所表達的含義為“絕妙好辭”。黃娟是有色的絲織品,是為絕字;幼婦是年少的女子,是為妙字;外孫為女兒的兒子,是為好字;齏臼是“受辛之器”,是為辭字。連在一起就是“絕妙好辭”。

    曹操嫉妒楊修在腦筋急轉彎上的天賦(真實原因是打擊門閥),最後把他殺了!

    曹娥碑後來由大書法家王羲之題寫碑文,韓愈、宋高宗等人均有題款,再後來又有王安石的女婿蔡卞重新書寫,其文筆力遒勁,流暢爽利,是書法史上難得的珍品。

  • 20 # 閒人管中窺歷史

    在石碑的背面寫了8個字,分別是“黃娟、幼婦、外孫、齏臼“,曹操問身邊的楊修是否知道八個字的意思?楊修說:“知道”。曹操不讓楊修說出來,隨後曹操默不作聲,一直走了30裡後,曹操才問楊修答案,先說一下這個八個字的含義:“黃娟”即有色的絲織品,意為“絕”,幼婦指少女,意為“秒”,外孫即女兒的孩子,意為“好”,齏臼即裝五辛的器具,意為“辭”,連起來就是“絕妙好辭”的意思。曹操當時沒有說出答案,而是走30里路後才問答案,為什麼呢?

    曹操走三十里路才問答案,可能當時曹操並沒有想出答案,所以他要等自己想出答案後,再讓楊修說出來,說明曹操是個非常務實的領導,什麼事情一定要先做到心裡有數後,再聽聽下屬的意見。而不是盲目的不思考,只是隨意聽取和採納下屬的意見。這也是給下屬提個醒,給我曹操提建議,我可以借鑑,但絕不盲從。這樣下屬才會更加尊重他這個領導的。

    楊修在文學領域成就和曹操不是一個等級的,楊修是佔腦子非常靈活,反應快的便宜,這種字謎就能立馬解出來。或者楊修早就研究過這個謎題。恰巧在這個時候“歪打正著”的用上了!而曹操平日日理萬機,根本沒時間研究這類遊戲,所以曹操就是要牴觸楊修的小聰明讓他知道,自己也能想到答案,楊修後來的結局大家都是知道的,所以,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是千百年來總結出來的至理名言!有些小聰明是要不得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世民為什麼要霸佔弟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