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9
回覆列表
  • 1 # 故都的秋天

    接下里我們再回到這個問題當中來,古人認為

    古人認為:天上有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加上福祿壽三星,總共就是16星啦。北斗七星主死,南斗六星主生,福祿壽三星,主福氣,如果北斗七星,南斗六星,福祿壽三星,少了一顆星便表示人將會少一份福氣,固古人,就將16兩定為一斤。

    古代的人是比較迷信的,很多時候對應的是天數,所以商人在經商的過程中,如果出現缺斤短兩的問題,那麼就是欺騙上天的行為,會受到懲罰。

    同時這種帶有迷信色彩的斤,也使得商人較為誠信。

  • 2 # 一川死水

    只是因為古代和現代的計量單位不同罷了

    現在我們認為整十比較好計算,所以一般我們都是將十作為一個計量。這就好比中國的人民幣兌換美元也不是可丁可卯的整數

    古人將一間設定為十六兩,有一種說法是

    最初的度量衡,是從當時的量具上產出新意、進而改良的。當時人們所使用的天平也叫稱,這種民間的稱被稱為“十六金星稱”。由於在早期的農耕時代,商業並不是社會經濟模式的最主要成分,商品交換隻是人們農耕生活的輔助,所以朝廷為了呼籲人們不要在買賣上下手腳,要公平公正,遂發明了共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祿壽三星並行的十六金星稱,如果在商品交換時短斤少兩,就會無福無壽、無祿。

  • 3 # 關中博雅齋

    一、秦朝統一度量衡,一斤等於十六兩是秦始皇搞的。據說因為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各個地方的秤不合規矩,十六兩才等於秦制一斤,於是硬性定了這個標準。這個說法好像有點道理。

    二、與算盤有關,上面兩個五,下面五個一,逢十六才進一,為了商人們計算更方便。這個說法也並非完全不靠譜。

    三、我覺得更有道德意義,在今天這個誠信淪喪的社會,我們更應該好好的想一想。

    由此可見,古人在發明秤時候,真是煞費苦心。一方面,16這個數字和古代人對誠信的美好願望分不開,秤在人們心目中被認為正直無私、光明磊落的象徵。另一方面,這些秤星時時刻刻在告誡生意人:務必買賣公平,切莫短斤少兩,否則等於是在傷害自己,損福、傷祿、折壽。

  • 4 # 散聊吧627

    人間秤天上星嘛![大笑][大笑][笑哭][我想靜靜][我想靜靜]不求抬頭[大笑][大笑][大笑]但求平心![大笑][大笑][大笑]

  • 5 # 飛翔之魚

    而這個一斤十六兩,就是指“衡”而言的。後來還有了半斤八兩這個成語。

    這說起來,有些小故事。

    當然,這都是傳說故事。

    其實每一次統一或者改變,無非是為了方便日常生活,方便管理。一斤定為十六兩也是人們為了適應生產發展而摸索制定的,是古人智慧的結晶。

    十六兩制一直到建國後還在用,後來改為了十兩制。但這個“斤、兩”也不是我們現在推行的了(只是為了方便沿用至今)。1984年,國務院釋出命令,採用以國際單位制為基礎,同時選用一些非國際單位制單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簡稱法定單位)。自1991年1月1日起,法定單位成為中國唯一合法的計量單位。

  • 6 # 核桃班長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聽見人說:“你倆半斤八兩,誰也好不到哪兒去”,以前還以為是說半斤是十兩,和八兩差不多吧,現在想想真的是傻的可愛。那麼,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古人將16兩定為1斤,而半斤就是八兩,所以,半斤八兩是一樣的,那為什麼定義16兩定為1斤呢?

    古人是有大智慧的

    古人認為:“天上有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再加上福祿壽三星,正好16星”。

    北斗七星主亡、南斗六星主生,福、祿、壽三星分別主一個人一生的福、祿、壽。如果北斗七星,南斗六星,福祿壽三星,少了一顆星便表示人將會少一份福氣,固古人,就將16兩定為一斤,同時也是為了從心理上,告誡商人要在日常買賣中,誠實公平,不得短斤缺兩,否則就會卻星,福氣會減少。

    所以做買賣的人不敢做短斤缺兩的昧良心事。

  • 7 # 黃進永1

    杆為均衡之量器,古人效法天地,用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祿壽三星,合一十六星作杆星之計量數,不僅稱物更是稱世人之良心。

  • 8 # 徐福記1230下水詩文

    後來,學到一個詞,叫“半斤八兩”,再後來又學到一個詞叫“權衡”,它們都與這“稱”有關。再後來學習了一點兒歷史,才知道這十六進位制的稱產生於秦始皇時代。

    為什麼是十六兩一斤呢?

    稱杆上的稱星都是白色或黃色的,不能用黑色。象徵著公平、正直、不能黑心。稱杆上的第一顆星叫做“定盤星”,其位置是稱錘與稱鉤成平衡狀態時稱錘的懸點。“定盤星”是稱的關鍵點,人們用它來比喻事物的準繩。

  • 9 # 李志勇LZY

    華夏天人合集一點陰陽;

    際外哲學基礎核質冷熱;

    四個面體內平面八方向;

    對角活立空又外向統一。

    天地存在後添古人認識,

    稱重每一個物品東西時,

    先後思考非常嚴僅提出,

    故推一斤二個八十六兩。

  • 10 # 山騾

    我小時侯(五十年代)還是16兩制呢!俺咋成"古人"了?家裡的稱一直是16兩的,自己換算,直至淘汰。記得應該口糧定糧開始的吧,糧票都有兩的,上海還有半,都是十兩制的,用於買糕點!

  • 11 # 錦城知事

    中國古代的秤,秤砣謂“權”,秤桿謂“衡”,而稱重量時,秤砣和秤桿要合在一起使用,故稱“權衡”。現在仍把稱重量的器具稱為衡器。現將古代桿秤一斤等於十六兩的來源或傳說彙集如下,供讀者參考。

    一、“ 星辰”說相傳16兩秤上的秤星,每一顆代表一顆星宿,它們是:北斗七星(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南斗六星(殉星、妖星、義星、仁星、將星、慈母星),再加上福星、祿星、壽星三星。 最早的秤是13兩一斤,其秤星是根據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共計13顆星設計而成。16兩秤是因為人們在實踐中發現不斷有小商販缺斤短兩,於是在制秤的過程中,就在原來的13顆星上添了代表“福祿壽”的3顆星,意思是如果商販缺斤短兩就會折損福祿壽,少1兩“損福”,少2兩“傷祿”,少3兩“折壽”。在秤桿上嵌這16顆星時,其星的顏色必須是白色或黃色,不能用黑色,暗喻做生意要心地純潔,不能昧良心(黑心)。由此可見古人在發明秤時所費的苦心。這些秤星時時刻刻在告誡生意人:買賣要公平,不能缺斤短兩,否則就是在傷害你自己。人們又把秤作為衡量是非曲直的尺子,賦予秤公平、公正、誠信的品格。電視劇《宰相劉羅鍋》還把秤桿上的星和官員的清正廉潔聯絡起來。

  • 12 # 弘宗起名

    現在我們都知道1斤代表10兩,可是在古代一斤卻代表16兩.

    定一斤為16兩的人大家都不陌生,就是幫助越王勾踐打敗夫差的那個范蠡。范蠡字少伯,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曾獻策扶助越王勾踐復國,後隱去。

    范蠡第三次遷徙至陶地,在這個居於“天下之中”的最佳經商之地,經商積資又成鉅富,所以人們稱他為“陶朱公”,認他為“商聖”。也正是他為了規範商業交易,發明了桿秤。

    范蠡在經商時,發現人們買賣東西都是用眼估堆,因此上下浮動和每次的出入都很大,很難做到公平交易。范蠡經過苦心發明創造,用一根白木,在上面刻上黑色星星狀標識,就是我們上面所講的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北斗七星是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瑤光七星組成的,而南斗六星是由天府,天樑,天機,天同,天相,七殺六星組成的。他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標記,一顆星代表一兩重,十三顆星代表一斤。

    但即使這樣,一些心術不正的商人,賣東西時缺斤少兩,於是范蠡別出心裁的在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白木黑星替換為紅木金星,同時新增福、祿、壽三星,作為額外的三兩另外還有福祿壽三星,七星加六星加三星,剛好是十六星,所以一斤為十六兩。

    這有什麼寓意呢?

    在古人眼裡北斗主死,南鬥主生。福、祿、壽有與人息息相關。做生意的人如果缺斤短兩,每少一兩,從福算起――少福、缺祿、短壽。再往下少,則到了掌握生死的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所以陶朱公告誡生意人“經商者若欺人一兩,則會失去福氣和幸福。欺人二兩,則後人永遠得不了‘俸祿’。欺人三兩,則會折損‘陽壽’!” 目的是為了告誡商人必須光明正大。

  • 13 # 智馬線上

      其實這可能只是因為古代和現代的計量單位不同罷了,現在我們認為整十比較好計算,所以一般我們都是將十作為一個計量。這就好比中國的人民幣兌換美元也不是可丁可卯的整數,所以古人將一間設定為十六兩,也僅僅是換算不同單位罷了。

      但是秦始皇之後統一度量衡,將一斤規定為十六兩,據說還有這樣的一個典故,但是這個典故,真實與否就無從考證了。傳說中,秦始皇將制定度量衡這項重任交給了李斯,而李斯對於一斤應該是多少兩這個問題拿不定主意,所以他就去請教秦始皇,但無奈秦始皇並沒有給他一個明確的答案,只是說了四個字,天下公平。

      李斯仔細地研究這四個字,終究也沒有參透秦始皇的意思,但還是要拿定個主意,所以他就將這四個字的筆畫連起來,放在一起一共是16筆。因此他就設定一斤為十六兩。

      當然,這僅僅是一個傳說,這個傳說在現在看來可信度很低,因為古代的字和現代的字是不同的,現在的天下公平四個字雖然是16筆畫,但這也並不意味著秦朝時期的漢字就是16筆。因此,這個小故事我們就聽一聽罷了。終究為什麼將一斤定為十六兩,原因我們已經無從考證了。

  • 14 # aha風

    都知道這個是規定,那就沒有為什麼。就像我們現在所用的人民幣,為什麼一塊錢不能買一輛法拉利呢?因為這是規定,大家也都認同,一塊錢只能買辣條,規定就是這樣,那就要遵守,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規定,那我們現如今也不能生活在一個文明社會之中,而是原始社會。

    相傳這一斤六十兩是秦始皇身邊紅人李斯規定的,李斯這個人很聰明,為秦始皇統一中國貢獻出了莫大的力量,他是政治家,文學家,更是秦國的丞相,為什麼李斯有如此作為,在我認為,完全是因為他拜得一個好老師,其老師為荀子,當然,還有他自己本身就是一個聰明之人。

    當時李斯統一了貨幣的規制、量器的大小之後,便陷入了疑惑之中,一斤到底規定多少兩比較合適呢?這是後或許有人就會說了,規定由你定,想要多少兩就多少兩,我們哪敢有意見,可是李斯覺得,這不能太過於隨便,要考慮到貨幣換算等各方面的因素。

    看來秦始皇還沉浸在自己統一中國這勝利的喜悅之中,沒空理會李斯,可李斯卻思維跳躍到去數了數秦始皇所寫的這四個字到底有多少筆畫,結果發現不多不少剛好十六筆,他很高興,覺得把一斤規定十六非常合適。

    通過這件事我們可以發現,聰明人與聰明人之間的交流不需要言語。

    當然,這樣只是一個傳說,不是很嚴謹,所以僅供參考。

  • 15 # 畫家楊藩

    秦朝以前,各國的錢幣和度量衡的單位都不統一,各國商賈和百姓之間的交易並不方便。秦朝統一六國後,秦始皇下令統一度量衡,由李斯負責起草檔案。當時度量的標準已經基本確定,惟獨這“衡”還拿不定主意,於是去請教始皇帝。秦始皇於是提筆寫下“天下公平”四個大字。傳說李斯拿了四個大字百思不得其解。為防止皇帝怪罪,於是乾脆把這四個字筆畫一加,共16畫,於是這就成了“衡”的單位,一斤等於十六兩,那麼半斤就是八兩,正好相等。

    真實的情況則是,由於六國度量衡不一致嚴重干擾經濟發展和社會秩序,李斯上奏皇帝,建議廢除六國舊制,把度量衡從混亂不清的狀況下明確統一起來,得到了秦始皇的允許。李斯開始酌人調查實踐,衡制則以銖、兩、斤、鈞、石為單位,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三十斤為一鈞,四鈞為一石固定下來。

    二十四銖為一兩:有些物品很珍貴,比如藥材,這些物品所有者會有精確地稱,為了方便使用,所以為24,可稱半兩、三分之一兩、四分之一兩,六分之一兩等等。

    十六兩為一斤:天平可以將東西分割兩份,那時生產力低下,因百姓多用簡易公正的天平,所以百姓常用的斤為2的四次方。

    三十斤為一鈞:是一個士兵一週(古時有大小周之分,一月四周)的口糧,為了方便計算及運輸定為30。四鈞為一石,即為一個月口糧。

    古時的秤多為桿秤,是利用槓桿原理來稱質量的簡易衡器,由秤桿、秤砣、秤盤三個部分組成,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小生意人帶上一杆桿秤或別在腰間或放於籠簍之間、貨物之上,待買賣來時隨手一握秤桿,掛好秤砣,栓好秤盤(後來秤盤也有簡化為秤鉤的),架勢搭上之後生意也就做成了。

    那時十六兩秤叫十六金星秤,是被賦予了古人的大智慧的。傳說我們的先人觀察到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再加上旁邊的福、祿、壽三星,正好是十六星。北斗七星主亡、南斗六星主生,福、祿、壽三星分別主一個人一生的福、祿、壽。他們在天上看著人的一切。這種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祿壽三星組成十六兩的秤星,告誡做買賣的人要誠實信用,不欺不瞞,否則,短一兩無福,少二兩少祿,缺三兩折壽。

    秤桿上的第一個星,被稱為“定盤星”,當秤砣處於定盤星的位置上時,與空的秤盤重量平衡,相當於桿秤上的零刻度。“定盤星”一詞後來雙引申為“做事的準則”,也可以理解為能為大家拿正確主意的人,比如“某某是大家的定盤心”之類。

    電視劇《宰相劉羅鍋》的主題曲《你就是定盤星》將“定盤星”詮釋得非常清楚——

    天地之間有稈稱

    那稱鉈是老百姓

    稱稈子挑江山

    你就是定盤的星

    什麼是黑什麼是明什麼是奸什麼是忠

    嘻笑怒罵怒不平背彎人孤公

    天地之間有稈稱

    那稱鉈是老百姓

    稱稈子挑江山咿呀咿而呦

    你就是定盤的星

    在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一直沿用。直到新中國成立1949年後,由於十六兩制在計算的時候有些不方便,才改成現在的一斤等於十兩。現在的農村集市上,桿秤仍是最為常見的稱重工具。這也該是桿秤貢獻給我們的精神遺產之一吧。

  • 16 # 歷史簡單說

    現在大家都習慣了十進位制,比如個十百千萬,一米等於十分米,一分米等於十釐米,長度,重量,體積單位要麼是十,要麼是基於於10的倍數,比如百,千。

    而我們現在的一斤等於十兩,那為什麼在古代,一斤卻是十六兩,為什麼是十六倍的關係呢?

    有一種說法是,當時使用的秤上有十六星,這十六星是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再加上福祿壽三星,一共十六星,那麼一斤就是十六兩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跟李斯與秦始皇有關的。

    我們知道,秦朝是秦滅六國之後建立起來了,而春秋戰國太久了,各個諸侯國的數量多,持續的時間也多,比如一些諸侯國,像齊國,從西周建立的時候就有了,各個諸侯國都使用自己的度量衡。

    這個度是長度,量是體積或容積,衡是重量。

    平時呢,沒啥感覺,各自的諸侯國用自各的,但現在是秦朝了,沒有諸侯國了,那肯定都得用一樣的標準,這時候李斯就統一這個度量衡了。

    可是在這個一斤等於多少兩卻犯難了,他就問秦始皇,秦始皇就寫下了“天下太平”這四個字,李斯一數,十六畫,恩,那就是一斤等於十六兩,不過,這個肯定是現在的段子,因為秦始皇不會寫簡體字嘛。

    實際的原因是這樣的,當時的百姓因為都沒有什麼知識,但是他們懂得天平,就是一樣重,那麼,他們就習慣用2的倍數來,2的倍數是4,4的倍數是8,8的倍數就是16,這個其實用的就是二進位制的想法。

    這種一斤十六兩實行了很久,一直到1959年的時候,科學技術委員會,因為使用的是國制公制,這是以十進位制為基準,那麼十六制就不好換算了,所以就改成一斤十兩了。比如三兩等於幾斤,要是按十六制,是不是很難算?

  • 17 # 小白讀資治通鑑

    “斤”的起源很早。中國自周代便開始有了重量單位:斤、兩、錢、分。古代有種官職叫“司馬”,主要掌管軍事,因為糧秣管理需要秤重,於是「司馬」就和重量單位扯上了關係,所以“斤”、“兩”等也被稱為“司馬斤”、“司馬兩”等。而計量的工具叫做“司馬稱”,一司馬斤等於十六司馬兩,所以成語【半斤八兩】就是這麼來的。

    為什麼古代會把16兩定為一斤呢?有三種說法。

    一是范蠡經商過程中發明的

    傳說范蠡在經商過程中,發現當時人們買賣都用眼睛直接來觀察商品的多少,這樣看是非常不準的,難以做到公平交易,於是范蠡用北斗七星加上南斗六星做參照物,一共有13個星星當做標記,每一顆星星表示一兩,13顆星星就表示一斤。

    范蠡把這種稱量的方式推廣開後,漸漸的出現了投機取巧的小人,他們稱量貨物時往往缺斤少兩,這些心術不正的商人把市場擾亂了,范蠡思來想去,決定在13顆星的基礎上,再加上福祿壽三星,這樣就湊成了16顆星代表一斤,也就是16兩了。

    范蠡為了杜絕商人們缺斤少兩,表說福祿壽三星預示著人的命運,如果缺了一兩,人就缺了"福氣";缺了二兩人,就缺了"福氣"和"俸祿";缺了三兩,人就缺了"福氣"、"俸祿"和"壽命",古代人都比較迷信,一聽范蠡這樣說個個都信了,因為誰也不願缺了福祿壽,從此以後再也沒人敢缺斤少兩了。

    二是李斯從秦始皇的批示中悟的

    在秦朝以前,每個國家的度量和錢幣的衡量單位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在各國之間的交易就非常不容易。在秦朝統一了六國之後,秦始皇就下令統一度量衡,而負責起草檔案的人為李斯。

    當時除了衡這個標準沒有確定之外,其他的都已經確定了,於是李斯就去問了秦始皇,秦始皇說了四個字“天下公平”。李斯拿到這四個大字後百思不得其解,但是又怕秦始皇怪罪,於是直接將這個四個字的筆畫給加起來了,於是就成了衡的單位,也就是剛好16兩一斤,所以半斤八兩剛好相等。

    三是魯班發明木杆稱逐漸演變的

    傳說木杆秤是魯班運用槓桿原理髮明的,再根據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桿秤上刻制13顆星花,定為13兩一斤。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新增“福祿壽”三星,改成16兩一斤。

  • 18 # 兩隻白吖

    在1958年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展開一斤等於十兩的試點以前,中國在計量重量單位時,以十六兩為一斤,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與中國智慧相關的“十六兩”

    一斤十六兩的進位制具體來源已經不可考,但是有記載顯示,至少在漢代及以前就有這種計量方法了,在《漢書·律曆志上》中,有明確記載“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衡權者:衡,平也;權,重也,衡所以任權而均物平輕重也;權者,銖、兩、斤、鈞、石也,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本起於黃鐘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但是從古至今還是流傳了很多關於“十六兩”來源的說法:

    ↑北斗七星,圖源百度

    ↑南斗六星,圖源百度

    還有一種說法是,秦始皇統一六國時,確定了長度、文字和重量等全國統一標準,在重量統一度量的過程中,只給出了“天下公平”的制定標準,當時的宰相李斯就根據這四個字的筆畫數目,將一斤定位十六兩。

    中國文化中的“非十進位制”

    在對於數字的運用上,古人是經過一個漫長的探索過程的,中國是在春秋戰國時代才有了嚴格的十進位制。

    而在此之前,人們的生活總要繼續,就有很多非十進位制的計量方式,並且有很多一直延續了下來。

    例如在計量時間時,用的是“十二時辰”,生肖為也是十二,道家認為數字“九”包含了陰陽兩極,天、地和人三才以及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四象,所以是數字之極。

  • 19 # 詩詞的前世今生

    不知道大家小時候有沒有對半斤八兩產生過疑問呢,小時候當我知道這個成語時我問過母親為什麼這個成語的半斤和八兩是一樣的,母親告訴我,因為古時候的半斤和八兩是一樣的,那時候的一斤是十六兩,當我繼續追問時,母親也不能說明白其中的緣由了......、

    可能小時候對知識的“淺嘗輒止”才造就了今日平凡的自己吧,開個玩笑,說回正題。

    一斤十六兩的規定大致有兩種假說:

    其二是傳說秦始皇統一度量衡時,由李斯負責辦理。當時度、量的標準已經基本確定,惟獨這“衡”還拿不定主意,於是去請教始皇帝。秦始皇於是提筆寫下“天下公平”四個大字。傳說李斯拿了四個大字百思不得其解。為防止皇帝怪罪,於是乾脆把這四個字筆畫一加,共16畫,於是這就成了“衡”的單位,一斤等於十六兩,那麼半斤就是八兩,正好相等。後來李斯經過調查實踐確定衡制則以銖、兩、斤、鈞、石為單位,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三十斤為一鈞,四鈞為一石固定下來。

    兩種假說其一賦予了秤星辰的傳奇和福壽祿的祝願,(好吧其實是詛咒),告誡人們買賣得誠,為人得實。其二賦予秤皇權的加持,告誡人們交易要公,秤桿要平的天下公平的原則。

    傳說之所以稱之為傳說,就是它可能不是真的。(好像是一句廢話)

    其實兩種假說只不過是起源不詳以美好的故事代之,證據不足用始皇的權威壓之罷了,桿秤作為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一,充分利用的槓桿原理,只用了很小的重物便可稱量較重的東西,而且方便攜帶且易於計算,雖然國際上認為秤最早起源並不是我們國家,但秤的發展及文化卻要比他們深遠的很,一斤等於十六兩就是很好的例子,一斤等於十六兩之所以能歷經兩千多年而不改,必然有它的道理,秤作為古代的衡量工具,方便和準確是它的基本原則,我們知道,桿秤是在一根木杆上定出秤頭、提點和刻度的,在秤頭上掛上秤盤或秤鉤,在提點上穿繩用作支點,在後面的秤桿上標出刻度,刻度的第一個點叫定盤星,這個點是前面秤盤或秤鉤的重量,也是秤的平衡點,想象一下,我們作為一個標稱的工匠,打造一個一斤的秤,我們找到了第一個平衡點,在秤的尾端找到一斤重物的平衡點,我們怎麼來標其他的點呢,在當時最好的辦法是對摺等分那麼問題來了,採用十進位制,也就是一斤十兩,我們在對摺後就是五兩了,如何等分五兩的線段呢?(具體做法請自行查詢如何用尺規等分五條線段)在當時是比較難的,何況是秤這種對準確要求很強的東西呢,而十六進位制的一斤十六兩則神奇的避免了這個問題,八兩,四兩,二兩,一兩,所以這恐怕才是一斤十六兩的含義吧,這也是偉大的先祖的智慧的沉澱。

    感謝朋友們的閱讀,留下你們的痕跡吧,小生在這裡作揖相謝了!!!

  • 20 # 雲隱

    古代度量衡體系的建立,是古人從觀天象—侯地氣—吹管侯氣—黃鐘管這個體系完成的。

    黃鐘,是中國度量衡之母。

    地中之氣是從黃鐘管出來的,古人以此為出發點,規定一粒古代最常用的中等黑黍的寬度為一分,黃鐘的長度為90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這就是古代根據黃鐘而來的長度單位,源頭就是觀測天文測量地氣。

    兩者,兩黃鐘律之重也。二十四株而成兩者,二十四氣之象也。

    十六兩成斤者,四時乘四方之象也。

    四百八十兩者,六旬行八節之象也。三十斤成鈞者,一月之象也。

    四鈞為石者,四時之象也。重百二十斤者,十二月之象也。

    古人為何規定一斤為十六兩,還有非常多的說法,不過都是傳說或者戲說:1、星辰說

    據傳說秤上的每一顆秤星代表一顆星宿。分別是南鬥6顆星,北斗7顆星,南鬥代表“天”,北斗代表“地”; 6和7加在一起是13顆星,外加“福祿壽”三星。

    南斗六星分別名為:天府星、天樑星、天機星、天同星、天相星、七殺星。

    北斗七星分別名為:天樞星、天璇星、天璣星、天權星、玉衡星、開陽星、瑤光星。

    另外三星便是福祿壽,在中國民間信仰中這三位神仙,象徵幸福、吉利、長壽。

    二、倍數說

    古代天平稱重時,常用砝碼的標稱值一般都是某一基本單位的整數倍,如基本單位是一斤,那麼斤以上的砝碼當是二斤、三斤、五斤、十斤等,通常情況下不會出現小數倍。斤以下單位“兩"又都是基本單位的分數倍,如八兩、四兩等,十六兩為一斤,半斤為八兩,半斤的一半為四兩,都是便於分割成相等的重量。

    三、“秦始皇功績"說

    據說秦始皇為了要人們時刻記住他統一六國,平定天下的功績,制定了度量衡法則及單位制,即十分為一錢,十錢為一兩,意思是十分歸一,天下是他秦始皇的。十六兩為一斤的意思是天下統一,中華大地九州七國都姓嬴,九加七正是十六。這樣不僅讓百姓天天想起他,還要把它用到生活中去。

    四、“秦始皇御書"說

    相傳,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負責制定度量衡法則的是丞相李斯,李斯很順利地制定了度、量方南斗六星福祿壽麵的單位制,但在權衡方面沒了主意,他實在想不出到底要把多少兩定為一斤才好,於是向秦始皇請示,秦始皇寫下了4個字的御書“天下公平”算是給出了制定權衡的標準,但並沒有確切的數目,李斯為了避免以後在實行中出問題而遭到罪責,決定把“天下公平" 4個字之筆畫相加定出一斤等於十六兩作為標準,於是定出了一斤等於十六兩。

    五、“秦始皇戲商人"說

    據說秦始皇把對呂不韋的仇恨轉嫁到天下商人身上。他認為無商不奸,商人全都以利為重,都是根本無信的小人,但又不能取消貿易,不能沒有商人,所以制定了十六兩為一斤的度量衡法則及單位制,用這個辦法來麻煩商人,戲弄商人,讓商人們多費一點腦子,讓他們總忙於算賬而無暇顧及其他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電影《乘風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