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都2018年了國產所謂的戰爭片,始終都是二三十個人在那邊打仗?嘴裡喊著一個團,一個連的,難道中國真的拍不出有規模的戰爭片嗎?
回覆列表
-
1 # 好名都被浪費了
-
2 # 歷史救生圈
其實主要有幾個原因,第一個是導演和編劇,不懂軍事,更加不懂具體的戰鬥當中的技戰術配合。
第二個是,即便有歷史顧問,軍事顧問,其實大部分對於古代戰爭史,具體的排陣指揮和戰鬥隊形組織,並不熟悉。歷史顧問只是能說歷史故事,但是要說古近代軍隊的具體作戰方式編組和武器型別,就不一定精通了。
第三個是,沒有那麼多合適的群眾演員,中國過去拍攝的電影比如,宋景詩,平原游擊戰,南征北戰。參演的群眾演員很多本身就是解放軍,而且很多人都有實戰經驗,因此無論是隊形,跑位,操作武器等等,都非常真實。
但是不是每一個電影都能調動軍隊充當群眾演員,現在在影視城的那些群眾演員根本不懂軍事常識,就連三個月新兵訓練都沒有經歷過,為了省錢,隨便拉幾十個群演,一個人一天幾十塊發2個盒飯,就解決問題了。
外國戰爭電影可以拉出來很多,具有軍事素質的群演。主要原因是外國的戰爭扮演非常火爆。從古代戰爭,到拿破崙戰爭,南北戰爭一直到越戰,歐美經常組織起數千人參加的戰爭重演,所有道具,裝備,服裝細節,都非常考究符合歷史真相。
外國本身就有大批熟悉古近代戰爭,經常參加戰爭重演的人。其實就方便了,一些戰爭大片尋找成熟的群眾演員。
如果,中國導演也找影視城外面的群演,就算找幾百個,也拍不出什麼效果。你不可能在開機前2個小時,就教會他們所有的技戰術動作,班排組合的跑位,進攻和防禦動作等等。如果這樣還不如,隨便找二三十個人,省點錢。
問題根源說白了就是資金投入和製作方水準的原因。我們看多了大製作的戰爭題材電影,自然會對各種戰鬥場面有一種固有的視覺感受標準。也會因為觀看一些高軍事理論質量高歷史復原率的影視影響下,對相應軍事題材影視的製作水平,拍攝效果,真實代入感等有一個比較高的認可標準。因此我們會對中國產的某些抗戰題材影視劇,其戰鬥場面視效等不滿意不認可,甚至覺得是把製作方把自己當成傻帽糊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