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鄭彥英

    為何古代文人追求慢生活?

    古代文人追求的慢生活,其實只的就是他們追求精緻、雅趣的生活或生,是一種人生境界,人生態度,充滿詩意的生活。焚香、點茶、茶話、掛畫,是古代文人追求慢生活的一種標配。像我們都非常熟悉的竹林七賢、陶淵明、十八學士圖、罷琴品茗等經典的人物和畫作,都是清晰的展現出了古代文人的慢生活,及他們享受其中的景象。

    “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舂盡強登山。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閒。”這首唐代詩人李涉著名的《登山》,是李涉的一部名作,講的就是感悟忙裡偷閒慢生活的快樂;清代文學家張潮的“清宵獨坐,邀月言愁”"能閒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閒。”還有宋朝時,文人中庭散步,一盞雲濤細。迤邐竹洲中,坐息與,行歌隨意。無不說出了文人享受的那份閒適和雅趣。當下,我們整日都處在忙碌、緊張的快節奏的生活狀態中,對每年的那種難得的度假時光非常的享受,就道出了每一個人都渴望有那種慢下來的心聲,古代文人的那種慢節奏正好切合我們的心情。為何說古時候的鴻雁傳送書送信都成了現代人羨慕的浪漫驚歎?不僅是因為古時候文人的會寫信,寫的好,而是傳遞情感的唯一書寫方式只有寫信,而當時交通工具不發達,這種慢的誠篤可是一個月,甚至是一兩年,那種等待和焦慮,哪是現在一個微信影片就可以讓你的愛意即可到達?

    所以,古代文人追求慢生活那是當時的一種狀態和心境,對於每天處於水深火熱的人群來講,任何時代,他都不能慢,因為他沒有資格,慢了,他就沒有溫飽;慢了,他就要餐風露宿;慢了,他就要被淘汰......因此,無論怎樣的慢,那都是一個人,特定的狀態,特定的心境、特定的氛圍,才能有的追求,與所有的文人沒有關係,舒適有度,才能品味人生,但前提,追求的慢,一定要符合你的狀態......

  • 2 # 歷史小咔咔

    慢生活一直存在。

    古代追求慢生活,主要是流傳下來的典籍記載,而記載典籍這些人,無疑以官宦讀書人為主,古代受孔孟教育,自然知禮,行為偏慢節奏。

    但是,如果看看老百姓,不應該只以慢生活為主了。

    古代農民身處底層社會,租種土地,並且水利設施不健全,完全靠天吃飯。那麼,必然會導致農民跟天氣搶時間的事情。

    所以說,當物質生活滿足後,生活節奏也可以慢下來。現代社會也是如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歐冠歐聯杯1/4決賽首回合後,賠率是否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