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路遙lgy
-
2 # limuzi1966
面對來勢洶洶的楚軍,晉國之所以退避三舍,原因有二:
一、晉文公為兌現諾言,報恩
晉文公重耳曾因晉國國內爭權奪利的鬥爭流亡在外,流亡過程中,楚國國君盛情款待重耳。當時楚國國君問重耳:“你日後如何報答我?”重耳回答:“假如有一天我做了國君,我們兩國交戰,我會命令中國軍隊退避三舍。”公元前632年,晉楚兩國發生了城濮大戰,決戰前,晉以報答楚王資助為名,退避三舍。
二、“退避三舍”實為誘敵之計
晉文公命令晉軍退避三舍,實際上是為了避開了楚軍的鋒芒,誘敵深入。而楚帥果真上當。當晉軍後撤時,楚帥子玉堅持追擊,甚至得意忘形地狂叫“今日必無晉矣”。結果楚軍在城濮陷入晉軍的重圍,全部被殲。
所以,晉文公“退避三舍”表面為報恩,實為誘敵之計。
晉文公“退避三舍”,是一個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晉獻公因為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聽到訊息就逃亡了。
重耳流亡了十幾年的光景,來到楚國。楚成王很看好重耳,認為他將來必成大器。於是以國家禮節對待重耳。
一次,楚成王擺下酒宴款待重耳。兩人把酒言歡,楚成王忽然間就問重耳:“你若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如何報答我呢”?重耳思索片刻道:“美女侍從,珍珠絲綢,大王你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也是楚國的特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的物品獻給大王呢”?楚成王道:“公子過謙了,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了笑回答:“要是能如你所說,我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一直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兩國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每舍是三十里),到那時,還不能得到你的原諒,我再與你開戰”。
大約四年左右,重耳果然回國做了國王,史稱“晉文公”,在他的努力下,晉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公元前633年,楚國果然與晉國發生了戰爭。兩國軍隊陣前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自己的承諾,下令晉國軍隊退後九十里,駐紮在城濮。楚軍卻認為晉軍是膽怯退兵了,就馬上追擊,結果,晉軍利用楚軍的輕敵,大敗楚軍於城濮,就是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戰”。
晉文公重耳“退避三舍”,體現了他知恩圖報,講誠信人格魅力,不愧為這一代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