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池遇敵,可不是哨兵透過肉眼發現敵人後點烽火這麼簡單,而是非常有層次感和立體感。使用的工具涉及到:烽、表、燧、火苣、鼓。
烽:一種槓桿,一頭懸掛桔槔,作用是標識敵人數量;表:一種長木杆,一頭掛有旌旗,作用是標識距離,有時候也當做小型的烽來使用;燧:柴草垛,作用是點燃後示警,晝夜通用;火苣:也就是火把,一般長5尺,是晚上示警用具;鼓:及時傳遞敵人進軍資訊,晝夜通用。
具體怎麼個示警流程呢?我來簡單說一下:
首先,跟據《墨子·號令》記載:“居高便所樹表,表三人守之,比至城者三表,與城上烽燧相望,晝則舉烽,夜則舉火”。也就是說,城樓哨兵的示警資訊首先是由外圍的據點傳回來的,設在城外暗處的哨兵發現敵情後,透過上下搖動烽燧向城樓哨兵傳遞資訊,白天舉烽(包括烽、表),夜晚舉火(包括燧、火把)。
如果只是看見敵人,那麼舉1烽;如果敵人入境,舉2烽;快要到達郭時,舉3烽,並且敲1下鼓;以此類推,如果敵人打到了城下,那就得舉5烽擊5鼓了。
其次,外圍據點傳回來的資訊,城樓哨兵要依次傳下去,直到軍情資訊傳回國都為止,這樣不僅是城池,就連朝廷也能最快時間知道敵人進攻方位、兵力等。
第三,再來說說晚上怎麼示警。白天的時候,“寇傅攻前池外廉,城上當隊鼓三,舉一幟”,但由於晚上視線不好,所以旗幟在晚上就基本不用了,而是用火來代替,1幟代以1火,如敵人打到了城下,那就點5個柴草垛(當然得分開距離,不能聚一塊)或者5個火把。
此外,為了讓城內的守軍及時接收到敵情資訊,無論晝夜,哨兵還需要敲鼓,比如敵人逼近了城牆女垣,敲7通鼓,如果城池大半都快要失守,那麼擊鼓聲不停,這樣可以讓城內人員及時瞭解敵人進犯情況。
古代城池遇敵,可不是哨兵透過肉眼發現敵人後點烽火這麼簡單,而是非常有層次感和立體感。使用的工具涉及到:烽、表、燧、火苣、鼓。
烽:一種槓桿,一頭懸掛桔槔,作用是標識敵人數量;表:一種長木杆,一頭掛有旌旗,作用是標識距離,有時候也當做小型的烽來使用;燧:柴草垛,作用是點燃後示警,晝夜通用;火苣:也就是火把,一般長5尺,是晚上示警用具;鼓:及時傳遞敵人進軍資訊,晝夜通用。
具體怎麼個示警流程呢?我來簡單說一下:
首先,跟據《墨子·號令》記載:“居高便所樹表,表三人守之,比至城者三表,與城上烽燧相望,晝則舉烽,夜則舉火”。也就是說,城樓哨兵的示警資訊首先是由外圍的據點傳回來的,設在城外暗處的哨兵發現敵情後,透過上下搖動烽燧向城樓哨兵傳遞資訊,白天舉烽(包括烽、表),夜晚舉火(包括燧、火把)。
如果只是看見敵人,那麼舉1烽;如果敵人入境,舉2烽;快要到達郭時,舉3烽,並且敲1下鼓;以此類推,如果敵人打到了城下,那就得舉5烽擊5鼓了。
其次,外圍據點傳回來的資訊,城樓哨兵要依次傳下去,直到軍情資訊傳回國都為止,這樣不僅是城池,就連朝廷也能最快時間知道敵人進攻方位、兵力等。
第三,再來說說晚上怎麼示警。白天的時候,“寇傅攻前池外廉,城上當隊鼓三,舉一幟”,但由於晚上視線不好,所以旗幟在晚上就基本不用了,而是用火來代替,1幟代以1火,如敵人打到了城下,那就點5個柴草垛(當然得分開距離,不能聚一塊)或者5個火把。
此外,為了讓城內的守軍及時接收到敵情資訊,無論晝夜,哨兵還需要敲鼓,比如敵人逼近了城牆女垣,敲7通鼓,如果城池大半都快要失守,那麼擊鼓聲不停,這樣可以讓城內人員及時瞭解敵人進犯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