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秋林109

    古代聖賢在進入仕途前,主要在私塾進行學習。私塾在中國歷史悠久,從春秋末期到民國末期長期存在。塾師多為落第秀才或老童生,學生入學年齡不限。自五六歲至二十歲左右的都有,其中以十二三歲以下的居多。學生少則一二人,多則可達三四十人。塾師一般多為一人,大的村塾則不定。學生人塾後由塾師個別教授。年幼兒童先識“方塊字”(書寫在一寸多見方紙上的楷書字),識至千字左右後,教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教法大多為先教學生熟讀背誦,然後在適當的時候由教師逐句講解。除讀書背誦外,有習字課,從教師扶手潤字開始,再描紅,再寫映本,進而臨帖。學童粗解字義後,則教以作對,為做詩做準備。“四書”讀完後,即讀“五經”,兼讀古文,如《東萊博議》、《古文觀止》等,並開始學習作文。由於科舉取士深入人心,學塾也重視制科文字(八股文)的習作,為科舉考試作準備。學規極嚴,訂有嚴厲罰則,體罰為平常事。

    總之,古代聖賢學習主要內容以儒家經典為主,學習目的主要是為了在科舉考試中博得頭籌,順利進去仕途。學習方法主要以記憶和反覆練習為主,對文采和書法有較高要求,這是我們現代人遠不及的。但是現代人學習內容比古人豐富許多,學習方式也不再侷限於對記憶力和理解能力的訓練,增添了邏輯思維訓練,觀察能力訓練等等。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繼承古人的學習理念。

  • 2 # 錘吻鏡

    “精神”是非常重要的。我今年是一名大二的大學生,兩年的大學生活讓我看到了很多很多沒有了奮鬥目標的人。很多人小學、初中、高中都非常努力,終於上了大學卻發現“大學”和自己想象中的大學一點都不一樣。對很多人來說,被“欺騙了”十幾年,上了大學美夢破碎。我現在的課和高中不相上下,從早上八點上到晚上八九點,還有各種瑣事纏繞,各種會要開,慢慢的就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

    然而,古代人無論春夏秋冬,一直堅持學習。這種精神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全面發展也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相信很多人聽過“高分低能”這句話,也有很多人只會讀書不會做人。古代讀書人從小時候起便背誦各種先賢名著,對“禮”的要求也很高。

    書讀的多了,整個人的氣質和素質都會提高很多,學習是最重要的嗎?做人才是。我們目前最缺乏的,就是背大量聖賢書。

    “腹有詩書氣自華”,我覺得對學生來說,不需要多麼巧妙的讀書方法,就一個字“背”。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進門的玄關放棵樹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