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笑談談笑

    那就多得數不清了,畢竟古人對文字本來就很講究。

    有歐陽修,杜甫,賈島,任蕃,范仲淹,齊己,宋祁,蘇軾等等

    作為一代詩文大家的歐陽修,在這方面堪為表率,留下許多煉字而使詩文簡潔的佳話:如他的名篇《醉翁亭記》,首句是“環滁皆山也”。有人看過原稿,上面羅列了四面山峰的名稱,多達數十字,最後皆圈去,改為五字:“環滁皆山也”。又有一次,一位士人匆匆跑來對歐陽修說,他在來府的路上馬受驚狂奔,結果把一隻狗踩死了。歐陽修笑著對他說:你說了半天就六個字:“逸馬斃犬於道”。還有一次,一位士人寫了首《鼓詩》獻給歐陽修,是首五絕:“緊緊蒙上皮,密密釘上釘。天晴和下雨,同是一樣音”。歐陽修看後笑道,其實每句四字即可,曰:“緊緊蒙皮,密密釘釘。天晴下雨,同一樣音”。士人還未來得及說佩服,歐公又說,其實每句三字即可:“緊蒙皮,密釘釘。晴和雨,同樣音”。士人聽後也開玩笑說,還能再減嗎?歐公說當然可以:“緊蒙,密釘。晴雨,同音”(以上俱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

    北宋范仲淹曾寫過“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長”,來為東漢隱士嚴子陵的祠堂作記。友人李泰伯看後,誇雲山、江水等句立意宏偉,氣勢不凡,但“德”字略顯侷促,換“風”字會更協調。范仲淹反覆吟詠,果真韻昧無窮,大喜而改之。

    唐代有個詩僧名叫齊己,寫的詩清逸雋永,耐人尋味,在當時的詩壇上享有盛名。有一回,他寫了一首題為《早梅》的詩,其中有這樣兩句:“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

    恰巧詩友鄭谷來訪,看到詩後就提筆改了一個字,將“數”改為“一”,因為題為“早梅”,如果開了數枝,說明花已開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齊己佩服不已,尊稱鄭谷為“一字師”。

    這就是我們中國文字博大精深之處,很值得去推敲,去“咬文嚼字”。“咬”好了,練好了,就很容易把別人帶到你想表達的意境中。

  • 2 # 一隻養生喵

    有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

    唐朝詩人賈島的推敲,僧敲月下門還是僧推月下門,賈島反覆琢磨,衝撞了韓愈的警衛,韓愈幫助其確定用敲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B站有哪些神曲,求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