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盛,人才出。自宋至清,全縣科考中榜進士125人,舉人413人,貢生、秀才千餘人,其人數之眾居贛南之首。進士當中,狀元及第者2人,探花1人(即宋皇祐五年狀元鄭獬、景定三年特科狀元謝元龍、明成化五年探花董越)。
自唐至清,進入仕途官達四至一品的高階職官67人,成為朝廷文臣武將者有:南唐禮部尚書衷愉,南宋理宗帝所拜右丞相崔與之,宋代太常寺卿黎堯、尚書僕射劉越馭、胡承憨,明代弘治工部尚書董越等文臣;南宋抗元英雄陳繼周、尹玉;明代衛國將軍盧述、抗倭英雄陳勉;清代軍功顯赫的大將軍葉信等武將。
見諸史冊記載的文化名流有:五代十國時期的“廖氏文學集團”(廖匡圖、廖正圖、廖邈、廖融、廖凝),北宋的“孫氏五賢”(孫長孺、孫立節、孫勰、孫慮、孫登科),南宋的“曾氏祖孫”(曾興宗、曾原一)和“寧都三肖”(肖立等、肖士贊、肖土資);明末清初的“寧都三魏”(魏禧、魏祥、魏禮)和“易堂九子”(“三魏”和李騰蛟、邱維屏、曾燦、彭任、彭士望、林時益);清末的“寧都三邱”(邱璧、邱和鳴、邱珍)以及民初“寧都教育精英”(邱灝、邱椿、邱燕、邱敬慎、蔡愛仁、溫晉城等)。
此外,尚有文學家楊益、董越、董天錫,翻譯家孫伯顏,江南山水畫宗師羅牧,蠶桑博士李安、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教授管軼等。歷代文化名流學者留下傳世詩文、論著1200多部(卷),蜚聲海內,影響數百年。
儒學盛,人才出。自宋至清,全縣科考中榜進士125人,舉人413人,貢生、秀才千餘人,其人數之眾居贛南之首。進士當中,狀元及第者2人,探花1人(即宋皇祐五年狀元鄭獬、景定三年特科狀元謝元龍、明成化五年探花董越)。
自唐至清,進入仕途官達四至一品的高階職官67人,成為朝廷文臣武將者有:南唐禮部尚書衷愉,南宋理宗帝所拜右丞相崔與之,宋代太常寺卿黎堯、尚書僕射劉越馭、胡承憨,明代弘治工部尚書董越等文臣;南宋抗元英雄陳繼周、尹玉;明代衛國將軍盧述、抗倭英雄陳勉;清代軍功顯赫的大將軍葉信等武將。
見諸史冊記載的文化名流有:五代十國時期的“廖氏文學集團”(廖匡圖、廖正圖、廖邈、廖融、廖凝),北宋的“孫氏五賢”(孫長孺、孫立節、孫勰、孫慮、孫登科),南宋的“曾氏祖孫”(曾興宗、曾原一)和“寧都三肖”(肖立等、肖士贊、肖土資);明末清初的“寧都三魏”(魏禧、魏祥、魏禮)和“易堂九子”(“三魏”和李騰蛟、邱維屏、曾燦、彭任、彭士望、林時益);清末的“寧都三邱”(邱璧、邱和鳴、邱珍)以及民初“寧都教育精英”(邱灝、邱椿、邱燕、邱敬慎、蔡愛仁、溫晉城等)。
此外,尚有文學家楊益、董越、董天錫,翻譯家孫伯顏,江南山水畫宗師羅牧,蠶桑博士李安、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教授管軼等。歷代文化名流學者留下傳世詩文、論著1200多部(卷),蜚聲海內,影響數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