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子曰

    不上綱上線,怎麼顯得自己的高大啊。。。

    比如公交車老人對不讓座的青年的大罵,不上升到對老年人的群體攻擊上,怎麼顯得我們媒體見微知著,立場宏大,旗幟鮮明,正義凜然啊?

  • 2 # 寶山風聲水起

    那要看你個人的行為和語言影響程度,你個人的形象要是代表國家和代表集體 ,那就要“非禮莫看;非禮莫言;非禮莫聽;非禮莫動”這就是易經裡的“治獄之道”只要你做到這四句話,應該沒問題。

  • 3 # 糖糖看房

    慣性思維

    就比如說目前個人在社會上做了一件非常壞的事情。 然後大家就會地域黑。說這個地方的人怎麼樣之類的。 大家生邊有不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 4 # 掌門道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人不是獨立的個體,總會有一些志同道合的狐朋狗友在一起玩的不亦樂乎。

    你喜歡玩遊戲,但很多人則認為遊戲只是浪費青春。所以,在批評一個人時,往往就會帶著那些朋友,說出諸如“你們這些不務正業的孩子”這樣的話。

    其實,就是恨鐵不成鋼,30了還沒成家,卻願意躲進虛擬中生活。這樣批評你的人,就是希望你離開那些禍水,做個正常人。

    只是舉個例子,沒說玩遊戲不好,看完千萬別找我抬槓就行。

  • 5 # 心理研究社

    可能這就是一種慣性思維,早幾年的時候,比如人們看見一個小年輕,做了什麼腦殘的舉動,然後發現是個90後,不久就有了90後是廢掉的一代,是腦殘的一代人,而這樣的不成立的結論現在不攻自破,人們習慣去把發現的個體無意中擴散為一個群體,給他們貼標籤,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他們以此來突出自己的重大的發現。

    如果他們只是說自己發現某某有什麼特徵,發現什麼規律,是沒有人願意去聽的,如果擴散為一個群體,這種傳播性就會加強,從而獲得關注,博取眼球。

    假設我們在學校遇到一個學生,他總是去打遊戲,從不去圖書館,後面瞭解到他在讀大二,然後又發現一個這樣的學生,也是大二,於是評價為學生進入大學後會在大二的時候,開始打遊戲,不愛學習,不去圖書館,以此印證他自己的想法,表明他的重大的發現。

    所以在評價某一部分人的時候喜歡帶上評價一個群體,大部分是為了凸顯自己,博取他人關注,獲得某種心理滿足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後來一些詩人沒有超越唐代一些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