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亦有所思

    親,不是一些,而是所有!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所有的模式,創意,都被唐人寫盡了。

    舉例說明:

    王昌齡有一首《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從他以後,但凡用了“但使”“不教”句式,哪怕寫得再好,對不起,都屬於拾王昌齡的牙慧,而且還包括了變體結構。

    陳陶《隴西行》“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從這首詩開始,所有在尾句中進行轉折的詩句,尤其是“猶是”做結,都算是抄襲陳陶的。

    杜牧七絕《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從他以後,所有基於假設某件事情與歷史真實相反這個創意而產生的詩歌,毫無外例,都算是這首赤壁的跟風之作。

    想一想,這類唐詩有多少。前兩聯寫景,後兩聯抒情。都成為了公式。這還不算那些以虛擬女性來反襯相思的閨怨詩。

    無論是赤壁,還是蜀中,或是中原,所有能懷古的地方都被唐人寫了一個遍,所有的愛情,親情,友情都被唐人翻來覆去的輪播霸屏。

    無論你怎麼寫,都會落入唐詩的模版之中。

    所以,可以想象宋朝詩人心中的悲涼和絕望,都說宋詩偏愛講哲理,其實真實情況下,情感被唐代詩人寫盡了,一點餘地都沒有宋朝人留。

    正所謂,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這個柳暗花明,對於宋朝人來說,是詞,對於元朝人來說,是曲,對於明清人來說,是小說,對於近代人來說,是白話文,對於我們來說,是地獄!

    隨便翻開一首唐朝之後的詩,百分之九十都可以在唐詩中找到原型,一旦存在原型,

    那麼,對不起!

    所謂的超越,只能是過過嘴癮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準備去看電影《誅仙》了,想問一下《誅仙》小說是什麼力量體系設定和世界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