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娛樂叄班
-
2 # 了緣520
不是一個意思,師傅是一個統稱,比如汽車,無論年紀大小,都可以稱師傅;比如生產企業,先你進廠的、從事技術工作的、或者生產線上的人,無論年紀大小,都可以稱他們為師傅;比如街道開店鋪從事修理、或者製作東西的人,無論年紀大小,都可以稱他們為師傅;比如你外出有事,需要問路,見年紀比你稍微大點,或者小點和年紀差不多,為了方便問他們,也可以稱他們為師傅。等等……
師父就不一樣了,你剛進職場,領導給你按排一個師傅帶你學技術,這個帶你學技術的師傅就是你的師父;或者你跟個體老闆、該老闆從事修理和製作什麼的人學手藝,該老闆就是的師父,老話講:一日為師,終身是父。師傅與師父的區別是:師傅可以隨喊隨忘,師父就不一樣了,一輩子都不能忘,年節你還要送禮,以表示對師父的尊重,師父才會把他的技術傳受給你,比如武術師父才會把他的絕活毫無保留的傳給你!
-
3 # 金皖韻
不是一個概念。師傅,是對熟悉或者陌生手藝或技術人員的稱呼,跟自己一般沒有直接關係。師父,指教援自己手藝或技術的人,自己跟他學習了某一專業技能的,比如駕校教練,木工師父等等。再進一步看,師傅跟自己是平等的關係,而師父中帶個父字,明顯屬於長輩級別了,即使在現代社會,對師父的尊敬是師傅遠遠比不了的。
-
4 # 令狐西坡
不一樣。洪七公是郭靖的師父,不是師傅;郭靖上街請鐵匠打造刀劍,得叫人家師傅,而非師父。師父收徒授藝,是徒弟對授藝者的特定尊稱,正常都要經過正式的拜師儀式確定彼此的師承關係;師傅則寬泛得多,對隨便一個手藝人都可以稱呼師傅以示尊重。
-
5 # 王一龍
一字之差,還是有區別的,雖然都是老師領路人,但師傅就是教會你本領,或者在某一領域具有豐富經驗的人,而師父則具有更深意義,師父是親情方面色彩更濃郁一些,不但是老師而且是父親一樣的感情,所以兩者還是有區別的。
-
6 # 王小店的小生活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這是一個現代禮貌性的稱謂,古時人們尊崇儒家,講求三人行必有我師,以萬事萬物為師,所以古人很能精研事物,對什麼都能有一套自己獨特的體悟和見解,到了現代,也只能算作尊稱。
再來分析師傅和師父這兩個稱呼,裡面就將以上層面的意思表達的很直白透徹了。
師傅,你可以喊街上的任何人是師傅(男性),禮貌有加,也會讓人覺得有親和感。
-
7 # 凝解
師傅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尊稱。就和以前互稱同志一樣。遇上年齡相仿的稱師傅,小點的稱小師傅,老點的稱老師傅。意思是對方懂的事情比自己多,對自己來說又是一種謙虛的態度,其中又包含了對對方的一種尊重。
師父是師徒關係的稱呼。是對親手傳授生成技術,帶著自己一路成長的人的尊稱。因為這個人尤如自己的父親一樣,行使了父親的職責。所以稱為師父,表示自己願意象子女一樣聽從師傅的指教,又把師傅當成了自己的父親。因而稱師傅為師父,更有親情感。
-
8 # 追夢大健康
盡代個人感覺和認知兩詞都是尊敬之意,都是在各領域、專業或技術內給自己答疑解惑的引領之人,可細斟酌兩者還是有很大區別在內。父乃生身之父,當稱之為“師父”之時,在情感認知上已經超越了正常的授業和協作關係,是心理昇華後自然發自心底裡的意識和敬意!
-
9 # 楊朱學派
師傅是工人對比自己年齡長、工作時間長的職工的稱謂。當然,有一門手藝的修鞋匠、理髮師、泥瓦匠也可以稱師傅。不過,修鞋匠和理髮師現在更多的被稱為老闆。
而師父則是一個新員工入職後,車間或班組給他分的老師。無論是帶新工人的老師,新醫生的老師,教武術的老師都可以稱之為師父。與師父對應的就是徒弟和學生。例如:孫悟空的師父是菩提祖師。鄙人幹磨工時的師父是呂師傅。鄙人幹鉗工是的師父是宋師傅。
-
10 # 櫻禽援缺
師父”的基本含義與“師傅”相同,泛指從事教學工作的老師。
但前者具有更為強烈的感情色彩,所謂“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在傳統社會中,“父”具有被仰視、遵從的特殊地位。
師傅,區別於師父,是一個名詞,對有專門有手藝的工匠的尊稱,也是現代人對陌生勞動者的稱呼。
師傅,在古代是徒弟對傳授自己技藝的人的尊稱,有一定的感情在內;也是對一些有專業手藝的工匠的尊稱;到了現在,我們對普通的男性勞動者,也習慣的尊稱為師傅。[靈光一閃]
-
11 # 月河光影
“師傅”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最開始是指從事教學活動的人,也就是現代生活中的老師。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封建專制社會開始形成。“傅”專門用來指稱在皇室中參與教學的人,比如說朝廷供職的太師和太傅。
到兩宋時期,師傅這個詞義才開始擴大,平民百姓也可以稱呼老師為師傅,也可以看見封建專制社會的禮儀是越來越寬鬆的。
到清朝中後期各種西方文明和技術被引入,師傅這個詞不光存在於教育界,在手工業和其他的行業中也同樣適用。
今天不僅擁有獨特技藝或者德高望重的人被稱為師傅,在現實生活中隨便遇到一個人也可以客氣地說一聲師傅,主要用於社交。
“師父”比“師傅”這個詞晚很多,最早出現在唐朝時期。最初的時候和師傅是基本同義的,也就是指傳道授業的老師。
到了元明時期,隨著佛教文化的逐漸入,“師父”這個詞語經常用作對佛教或道教之人的稱呼,僧人一般稱為師父。
道教認為出家是第二次投胎,這時拜的師父如同再生父親,所以稱為“師父”。比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相對於“師傅”而言,“師父”包含了“師傅”的一切意義。一個人只要對自己的師傅深懷敬意,師傅的年齡和自己的父親相當,他就完全可以稱呼自己的“師傅”為“師父”。
-
12 # 味哎兒
天.地.尊.親.師,是中中國人尊崇的五項。
天,萬物生長靠太陽溫度。
地,萬物由大地承載著。
尊,是祖,無祖沒有自存在之體。
親,是父母兄弟姐妹及關聯的親戚友朋。
師,就是師父。
古時投師拜師是寄養於師家裡,不再在自家生存了,因而師是父一樣,比干爹要親很多的。乾爹乾媽是拜的,為多一個保護者,名譽重些,實際並不太走動。
現在的師付,是對技術好的人一個尊稱。如老師.教師.服務員等專職稱詞一樣。
真師父除實養活養大成人與傳教相關技藝外,出師時還須配給相關技藝用的器械的。具自討生活全由師父給予的比父母作用還大的人。
也就是天地給了可活命的條件,祖給了自名譽,父母給了血肉身體,親戚給了經歷,師父給了生存技能。
所以傳統裡中國古代一個有傳承技藝的人,有三個父母:親生父母,拜的幹父母,教技藝的師父母。
兄弟姐妹也三套:血緣的近遠親戚的,拜把子及朋友的,師同門的,後世添同學同事兩項。
這是在家靠父母的人脈網,在外靠自友朋人脈網現象,只不過在家外更廣泛的用老鄉與朋友的人脈網了。
師付僅是被尊稱的稱謂詞。
因此在古中國,第一供拜的是祖,第二供拜的是神,第三供拜的是祖師爺,第四供奉的是父母,第五供奉的是師父。這是用跪拜大禮敬拜的人,除此五項可不必再跪禮的。
只不過威迫下帝王及大官也被迫下跪的。另一個是拜把子跪禮,另一個大恩者受跪禮。再就是自請罪用跪禮。
-
13 # 恆哥演易
“師傅”和“師父”
這兩個稱謂,細節上不是一個意思,但巨集觀上還是很相近,一直在民間稱呼上混淆著,沒有一個精準劃分,但基本上還是對擁有技術者的尊稱之誠意。具體細微差別我從含義、性質和實用範圍三個方面解析如下:
1、“師父”與“師傅”含義不同。
“師父”泛指從事教學工作的老師,是徒弟對傳授技藝老師的尊稱。
“師傅”對有專門有手藝的工匠的尊稱,也是現代人對陌生男性勞動者的敬稱。
2、“師父”與“師傅”性質不同。
“師父”自唐代起流傳,“師父”與“弟子”相對使用,含有“父”與“子”的感情色彩,具有不平等性。
“師傅”是一種尊稱,“師傅”與“徒弟”相對使用,體現師徒平等性。
3、“師父”與“師傅”適用範圍不同。
“師父”基本只見於武術、戲曲、手工藝等傳統技藝領域。將“師”比作“父”,師父往往自己收養徒弟,弟子住到師父家裡,由師父貼錢教養,把徒弟當成家人。使用範圍比較侷限。
“師傅”常見於各行各業,對於傳授知識技藝的人都尊稱“師傅”,對於平時的社會交流也尊稱別人為“師傅”,使用範圍非常廣泛。
總結:
“師傅”與“師父”是兩個與教師密切相關的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不瞭解“師傅”與“師父”區別在哪裡,往往混用這兩個稱呼。
“師傅”作為尊稱,當然含有尊敬的情感在內,而“師父”將“師”作“父”一般地敬重,感情顯然更加深摯。由於受重教尊師觀念的影響,在傳統的觀念中,父親和老師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舊時更為普遍使用的“父師”一詞,就典型地體現了這點。
-
14 # 文開石
是一個意思但是使用有區別。
都是指的老師,但是用上會有區別,現在很多人所謂的【師傅】是指的對於手藝人的稱呼什麼是極其片面的。
【師傅】起源的早,就是指的老師自秦漢時期起,“師傅”一詞演變為專指帝王之師,即太師和太傅的統稱,
南宋之後“師傅”一詞開始迴歸百姓,平民也可使用。
【師父】起自唐朝,基本含義即老師,也用於對出家人的尊稱。在古代師父往往自己收養徒弟,弟子住到師父家裡,由師父貼錢教養,把徒弟當成家人。即便沒有如此親近,在傳統觀念中,師與父也具有同等重要意義,因此舊時也使用“父師”一詞。
現代兩者的範圍有所不同【師父】一詞最常見於武術、戲劇、表演等傳統技藝領域。
【師傅】一詞則延伸為對士農工商各行各業人的尊稱,比如“司機師傅”、“漁農師傅”等。
-
15 # 雲臺
一、含義的不同
師傅:區別於師父,是一個名詞,對有專門有手藝的工匠的尊稱,也是現代人對陌生男性勞動者的敬稱。
師父:“師父”一詞基本只用於武術、戲劇等傳統技藝領域,也有對出家法師(僧人、尼姑、道士的尊稱)。
師傅:“師傅”一詞,早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而且從一開始就是用來指老師的。秦漢以後,師傅由泛指從事教學工作的老師,演變為了專指帝王(包括帝和王)的老師。
師父:“師父”的稱呼,是在唐代出現的。唐朝以後,“師父”開始用來指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在元明時期,“師父”往往用作對和尚、道士的尊稱。
三、用法的不同
師傅:“師傅”一詞則延伸為對士農商各行各業人的尊稱,比如“司機師傅”、“漁農師傅”等。
師父:在古代,師父往往自己收養徒弟,弟子住到師父家裡,由師父貼錢教養,把徒弟當成家人。即便沒有如此親近,在傳統觀念中,父和師也具有同等重要意義,因此舊時也使用“父師”一詞。注意,對女老師亦稱師父。
雖然師傅和師父有如上的區別,但師傅這個詞的出現要比師父早很多,師傅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而師父在唐朝時期才真正出現,值得一提的是,在師父這個詞剛出來的時候,兩者意思的確是相同的。
師傅一詞剛出來的時候,一切從事教學的人都可以被稱之為師傅,當然僅僅是傳授知識的老師能被稱為師傅,其他行業進行教學的人不能被稱為師傅。
等到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時候,眾所周知,秦始皇統一了許多東西,其中傅字被專門用於在王室或者皇宮中參與教學的人,這也就意味著只有在皇家從事教學的人,才有資格被稱為是師傅。
這種情況一直髮展到兩宋時期,師傅這個稱呼漸漸被放開,不僅是皇室可以使用師傅一詞,民間的老師也都能被稱為是師傅。
到了清朝時期,師傅這個詞放的便更忪了,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老師能被叫師傅,各行各業都是可以的,任何一個行業只要是有教學成份的人,都可以叫他為師傅。
那麼,在實際使用中,師父和師傅到底有何區別?實際上,它們發音相同意思卻有大不同,古人也不敢亂用。
師父這個詞在唐朝時期便出現的,隨著佛教漸漸傳入中國,佛教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人們便不把師父和師傅混為一談。
師父更多的是指佛教的師父,簡單地說就是現在我們管寺廟裡的一些人叫大師,古時候人們管他們叫師父,佛教和道教的人在古代一般都被稱為師父,至今也是如此。
因此可以看出,師傅和師父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古代沒人敢亂用的,尤其是師傅這個詞,在皇家沒有放開的時候,民間更是不敢亂用。
當然在民間也有這樣一種說法,師父是對老師的統稱,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拜了師父一切就由師父教導,他的父母都不能干預,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尊師重道的優良傳統。
-
16 # 景行行止11
【“師傅”的由來】
“師傅”一詞,早在戰國時期就是用來指老師的。《榖樑傳》有這樣的說法:“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年已8歲的兒童,如果不進學從師,那是父親的罪過。
秦漢以後,師傅由泛指從事教學工作的老師,演變為了專指帝王(包括帝和王)的老師。師傅的這一意義,來源於太師和太傅的合稱。這時的“師傅”,總是和“宮廷”、“東宮”、“儲君”、“太子”、“皇子”等字眼聯絡在一起。
從南宋開始,“師傅”的所指逐漸下移,平民百姓的教師也可以稱作師傅。如朱熹既用師傅來稱呼帝王之師,也用來稱呼一般的授業者。
到清代中後期,隨著西方文化的引進,“師傅”一詞也慢慢用來稱呼工、商、戲劇書畫、醫術、等行業中傳授技藝的人。而到了近現代工廠制度被引進之後,按工人們在工廠互稱“師傅”的習慣,稱任何一個成年人尤其是年長的人為師傅則成了一種慣例。
【“師父”的由來】
“師父”一詞據史書記載,在元明時期,“師父”往往用作對和尚、道士的尊稱。如耶律楚材的《湛然居士集·寄萬鬆老人書》《元史·刑法志》《鹿洲初集》卷等都曾說明了當時稱僧人為師父的普遍。
【師父與師傅的具體區別】
“師傅”作為尊稱,當然含有尊敬的情感在內,而“師父”將“師”作“父”一般地敬重,這也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師父,感情顯然更加深摯。
“師父”的稱呼,在保留了原有的傳授知識或技藝的意思之外,還灌注了更多的情感色彩,表現了古人對老師猶如對父親一樣的感情。
對於佛教而言,出家法師代表三寶,為我們證盟皈依受戒,引導我們走向解脫之道,可以說是我們法身慧命之所依,當然不同於傳授一般技藝的“師傅”,自然而然就應當尊稱為“師父”而不是泛稱“師傅”,換句話說,對出家僧尼喚為“師傅”是一種很失禮的行為。佛教師徒之間有嚴格的法脈傳承順序,師父賜予的法名、字號都是一種身份和傳承的象徵,對於懂佛教傳承的人士而言,一聽法名、字號等便可以準確的判斷出一位法師或者居士的師承,從這個角度而言,師父更是與一般意義上傳授技藝的師傅大不相同。
-
17 # 新潮到家服飾屋
在中中國人的教育辭典裡,“師傅”與“師父”是兩個與教師密切相關的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不瞭解“師傅”與“師父”的區別在哪裡,往往混用這兩個稱呼。
“師傅”一詞,早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而且從一開始就是用來指老師的。《穀梁傳》中有這樣的說法:“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年已8歲的兒童,如果不進學從師,那是父親的罪過。
戰國時期稱老師為師傅,還有另外一條材料可以證明。根據《戰國策》的記載,在呂不韋的操縱下,在趙國做人質的秦公子異人終於回到了秦國。秦王令異人試誦詩書,異人推辭說:“少棄捐在外,嘗無師傅所教學,不習於誦。”這裡的“師傅”與教學關聯,顯然指的是老師。
顯然是因為“師傅”的地位太尊貴,聲望太高,才出現了所謂的“身為師傅,貴極人臣”。從西漢到南宋,“師傅”的涵義幾乎為帝王之師這一特定的所指獨佔,很少例外。從南宋開始,“師傅”的所指逐漸下移,平民百姓的老師也可以蒙受此稱。如朱熹既用“師傅”來稱呼帝王之師,也用來稱呼一般的授業者。至於用“師傅”來稱呼工、商、戲劇等行業中傳授技藝的人,則是清代中後期以後的事情。按工人們在工廠互稱“師傅”的習慣,稱任何一個成年人尤其是年長的人為師傅,則是20世紀60年代的事情。
“師父”的稱呼,是在唐代出現的。姚思廉的《梁書》中說高祖德皇后郗徽的祖父郗紹,曾任“宋國子祭酒,領東海王師父”。在《文苑英華》中,“師父”也一再出現。其中所指,和“師傅”完全相同,既有泛指從事教學工作的老師,如“臣雖駑劣不才,竊服師父之訓”,也有特指帝王的老師,如“乘箕入相,就三命而作鹽梅;投釣升朝,封四履而稱師父”。
唐朝以後,“師父”開始用來指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南唐尉遲偓的《中朝故事》記載唐鹹通年間,有個幻術藝人在京城表演。在一次表演失敗之後,他向觀眾賠禮致歉說:“某乍到京國,未獲拜所有高手,在此致此。小術不行,且望縱之,某當拜為師父。”北宋費袞的《樑溪漫志》記載,高郵強盜尉九,疾足善走,日行數百里,氣勢猛壯,白天吃喝,夜則為盜。有一天早食時,被一個道人“呼為師父,且拜之”。這裡一個善於幻術,一個疾足善走,都是具有特殊技能的人。
在元明時期,“師父”往往用作對和尚、道士的尊稱。如耶律楚材的《湛然居士集·寄萬鬆老人書》中,有“嗣法弟子從源頓首再拜師父丈室”之語;“錫號帝師”的著名僧人八思巴,當時士人大都稱他為“師父”。
“師傅”作為尊稱,當然含有尊敬的情感在內,而“師父”將“師”作“父”一般敬重,感情顯然更加深摯。由於受重教尊師觀念的影響,在傳統的觀念中,父親和老師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舊時更為普遍使用的“父師”一詞,就典型地體現了這點。“父生之,師教之”“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在一個人的成長道路上,父親有生養之恩,老師有教育之誼。“師父”的稱呼,在保留了原有的傳授知識或技藝的意思之外,還被灌注了更多的情感色彩,表現了古人對老師猶如對父親一樣的感情。
“師傅”和“師父”最基本的意義是相通的,就是指傳授知識或技藝的人。相對於“師傅”而言,“師父”的所指更加寬泛一些,它包含了“師傅”的一切意義。在很多情況下,這兩個詞可以混用。如《穀梁傳》中的“師傅”,在《白孔六帖》和《淵鑑類函》中就寫作“師父”。一個人只要對自己的師傅深懷敬意,師傅的年齡和自己的父親相當,他就完全可以稱呼自己的“師傅”為“師父”。
-
18 # 魯山老韓
師傅和師父肯定不是一個意思啊!
師傅,一般是在單位對有技術或者在某些方面有經驗和在個別地方比較突出的人一種尊稱,現在我們對各行各業的統稱都叫師傅,像:門衛師傅,司機師傅等。
師父,是你在從事某種行業帶你入門的人,是對你授業解惑的人。在古代或者是現代一些比較傳統的行業,還有拜師行三跪九叩的拜師禮,像這種拜過師的人才能得到師父的教導。在古代,師生情同父子,老師真教,學生是真幹,老師把學生當自己的孩子,學生把老師當做自己第二父母,老師家有困難,學生會幫忙照顧,學生家有困難老師同學會幫忙,像一家人一樣。甚至,有些行業,一旦拜師,就有師父全面管理教,父母也不能干預,父母甚至幾年都不能和子女見面。那時候一些學藝的人對待師父就像父母一樣,而師父不僅是授業解惑的老師,還要為弟子的生活和婚姻等事情操心。當然,還有一些舊社會的傳統,比如說:“徒弟徒弟三年奴隸”,徒弟不幹好這幾年,不教真正的技術,更不會有工資,這只是一些老傳統,封建社會的產物,現在基本不存在了。現在的師徒更像是亦師亦友,上班時技術上互相探討,私底下喝酒聊天,不像師徒更像父子,印證了那句: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師父。師傅只是大範圍的尊稱,師父是我們終身依靠的恩師,如同父親一樣,不可混為一談。
-
19 # 鞍山韓漫
師傅:區別於師父,是一個名詞,對有專門有手藝的工匠的尊稱,也是現代人對陌生男性勞動者的敬稱。
師父:“師父”一詞基本只用於武術、戲劇等傳統技藝領域,也有對出家法師(僧人、尼姑、道士的尊稱師父,在古代是對老師的通稱,也是對出家人的尊稱。尊師重道向來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俗話說:“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師父”,在古代,師生之間情同父子,老師把學生當自己孩子,學生則把老師當做自己的第二任父母就像一家人一樣親密無間。
甚至有些行業,一旦拜了師父,就得全面由師父管教,做父母的都不能干預,甚至幾年都不能和子女見面。到了漢唐時代,為了體現出人們對這種師生關係的重視,逐漸形成了正式的拜師禮儀,叫做拜師禮,弟子拜師時要給師父行三拜九叩大禮,並且要跪獻紅包和拜師貼,以及其他具體禮儀,這裡就不多說了。
到了現在,師父這個詞基本上就只用於對出家人、和尚、尼姑、道士的尊稱了。
師傅,在古代是徒弟對傳授自己技藝的人的尊稱,有一定的感情在內;也是對一些有專業手藝的工匠的尊稱;到了現在,我們對普通的男性勞動者,也習慣的尊稱為師傅。
例如古代太子的老師,就叫做太師、太傅、少師、少傅,都是對老師的尊稱。對某些有專門技藝的也稱師傅,表示尊重,比如:司機師父、木匠師傅、修鞋師傅、修電動車師傅等等。
因為師父後邊有個父字,表示要像敬重父親一樣的對待老師,相較於師傅,關係更親近,更真摯,感情色彩更濃烈一些。
徒弟對於傳授技藝給自己的人,可以稱師傅,也可以稱師父,看關係親密程度而定;沒有師徒關係的時候,只適合稱師傅,不適合稱師父。
對於出家人,只適合稱師父,不適合稱師傅,否則就顯得不尊重。
有技藝的人稱呼自己的時候,用師傅比較合適,比如:我這個徒弟很厲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現在已經超過我這個做師傅的了。
-
20 # 國學演義
師父——最早由“一日為師終生為父”而來。後來雖然師徒之間並不一定有那樣的約束了。但是“師父”一詞一直沿用至今。
師傅——1.老師的通稱。 2.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少傅、少保,或為輔佐國君之官,或為教導太子之官,或為虛銜。統稱為師傅、師保、保傅。 師父
3.對僧道的尊稱。 4.對衙門中吏役的尊稱。 5.對有專門技藝的工匠的尊稱。 6.民間對某行當的權威或有技術的人的尊稱--師傅。 7.現在多用於對人的尊稱,而不管其年齡、性別(通常多用於男性)、職業。
“師父”的基本含義與“師傅”相同,泛指從事教學工作的老師。區分現代社會通用的“師父”與“師傅”,需要從古說起。
“師傅”一詞更早出現,本義即老師。但自秦漢時期起,“師傅”一詞演變為專指帝王之師,即太師和太傅的統稱,所謂“身為師傅,貴極人臣”,“師傅”用法具有一定排他性。南宋之後“師傅”一詞開始迴歸百姓,平民也可使用。“師父”一詞或自唐代起流傳,基本含義即老師,也可用於對出家人的尊稱。“師父”一詞在感情色彩上要強烈得多,所謂“一日為師,終生為父”。
在古代,師父往往自己收養徒弟,弟子住到師父家裡,由師父貼錢教養,把徒弟當成家人。即便沒有如此親近,在傳統觀念中,父和師也具有同等重要意義,因此舊時也使用“父師”一詞。注意,對女老師亦稱師父。
回覆列表
中華民族的漢語言文字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具有世界上絕無僅有的獨特性,無論是在音形意,還是在聲調等方面,都是有很深的學問和講究的。因此,許多文字詞語看起來似乎是一樣的,可是卻有很大的不同之處。那麼,只有一字之差的“師傅”和“師父”,意思和用法真的是一樣的嗎?其實不然,區別還挺大的。
在古代,“師傅”和“師父”在使用領域或範圍上,有比較明顯的差別。在很早的古時候,“師傅”的政治色彩很濃厚,是身份地位,等級高低的象徵。早在商周時代時就有“太師”、“太傅”,即皇帝的師傅,當時甚至還是品級極高的官職。後來的封建皇朝也是如此,雖說大多已是個虛銜,但政治地位還是很高的,因為畢竟是“帝師”呀,後來又有了“太子太傅”、“太子少傅”等官職。這些都是皇家對皇帝或太子“老師”的敬稱,和民間私塾裡所稱謂的“教書先生”,顯然是大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