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y491324
-
2 # 飛哥說史
因為他實行“鐵血政策”。
為了衝破封建割據對經濟的阻礙,德國的統一提到了歷史的議事日程。首相俾斯麥於1862年提出的透過王朝戰爭實現德意志統一的政策。其中,“鐵”指武器,“血”指戰爭。
俾斯麥代表容克地主貴族和大資產階級利益,竭力主張以強權和武力統一德國。俾斯麥針對阻礙德國統一的強大的國內外勢力而採取的武力統一德國的“鐵血政策”,是實現德國統一的強有力的手段。
他依靠其“鐵血政策”,先後發動了普丹戰爭、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自上而下地統一了德國。
俾斯麥也從而被人稱為“鐵血宰相”。
俾麥斯的名言“一個國家的意志是透過鐵和血表現的”描述的正是他的做法。他透過鐵血政策將四分五裂的國家凝聚成一個資本主義強國,因此被稱為德國的“鐵血宰相”。
容克地主出身的俾斯麥精心策劃了三次戰爭:1864年對丹麥的戰爭,1866年對奧地利的戰爭以及1870-1871年對法國的戰爭。每一場戰爭的處理結果都為發動下一次戰爭做好準備,環環相扣,步步為營。同時為了使戰爭順利進行,俾斯麥展開了一系列外交攻勢。其中有兩點是起了關鍵作用:
首先俾斯麥堅持始終與俄國保持友好關係,甚至不惜與普魯士統治集團決裂。如此固
執的堅持己見,俾斯麥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從地緣角度看,對西北方的丹麥、東南方的奧地利和西邊的法國作戰,普魯士需要穩定的後方。俄國作為東方邊境上的唯一大國,與之交好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從國家關係看,普魯士與俄國並沒有大的直接的利益衝突,這就為兩國友好提供了基礎;從國際環境看,與奧地利和法國的戰爭在所難免,英國奉行“光榮孤立” 政策,同時希望普魯士強大以抗衡法俄,基本上對德意志統一保持中立態度。剩下的唯一大國俄國的態度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事實證明,俾斯麥的決策是正確的,俄國的中立態度使普魯士在統一戰爭中暢通無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