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人生百態六慾紅塵

    歷史上的望樓不是用來傳信的!“長安城內各處都分佈有高塔,名曰望樓。”

    《長安十二時辰》第一集就借李必之口道出瞭望樓的用途:監控以及傳遞訊息。隨後,望樓實時將訊息傳遞給靖安司,在圍捕狼衛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劇組工作室還特地為望樓系統設計了一套可行的方法來完成對資訊進行加密和傳遞:信號板翻出的每一個圖案,都對應一個算籌計數或八卦卦象,靖安司內的人再對應密碼本的內容對其進行破譯,只看懂望樓圖案,或者只有密碼本都是破譯不了密碼的。

    如此嚴密的資訊傳遞網路,讓網友們紛紛感嘆起了一千多年前的大唐黑科技。然而有專家指出,這套快捷酷炫的資訊傳遞系統,實際上在當時並不存在。

    這又是怎麼回事呢?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唐代是有望樓的。唐代詩人邵謁的《顯茂樓》中曾有“唯有望樓對明月”的詩句,可見當時已經出現瞭望樓。這裡的“望樓”是一種特殊的軍事用語,指的就是“崗樓”。

    但是此時的望樓主要用於監視,並沒有劇中傳遞複雜資訊的作用。而且當時長安城內各坊的坊牆都不高,人們隨時都可以看到坊內的情況,因此出於安全考慮,長安城內並不設立望樓這樣的高層監控設施,只將其用於軍事場所。那麼,長安城又是如何監控治安情況並維持街市秩序的呢?這就要歸功於一種名為“街鋪”(史料又稱“武侯鋪”)的機構了。根據史料記載,天寶年間的長安城面積為84.1平方公里,鼎盛時期的人口超過百萬。唐代的長安城區分為三個部分:由太極宮、大明宮以及興慶宮組成的宮城;作為中央各機構辦公場所的皇城;供個人生活、居住的坊區,由街道劃為大小不一的108個坊(其中除了民居,還有商鋪、寺廟等,是組成長安的基礎單位)。按照唐朝的制度,城門和各個坊的坊角均設有街鋪,數量超過100個,配置士兵人數可達數千人。這些士兵就相當於今日北京長安街上的巡警,主要負責巡查街道和維護長安城的治安。起底劇中“望樓”的歷史原型雖然《長安十二時辰》中用望樓傳遞訊息的設定是作者和編劇出於對戲劇效果的考慮而做出的改編,但這種安排也並非空穴來風,這種用來傳遞資訊的“望樓”,在歷史上是有原型的!>>>>“望樓”雛形:烽火臺說起烽火臺,大家一定立刻就想到了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雖然已有學者證實,這件事情只是後人杜撰,但烽火臺傳遞戰時訊息的用途已經深入人心。烽火臺不僅有戰時報警的功能,即使沒有戰事發生,也要在黃昏時刻點燃烽火,向遠處的要塞報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一種下面描述的旅遊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