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娃說史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革新的時代”,激烈動盪的時代,百家爭鳴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形成的。個人認為,以下幾個因素是促成百家爭鳴的關鍵。

    首先是士的崛起。士作為一個擁有獨立的社會政治地位,掌握專門文化知識,不耕而食,不富而貴的專職腦力勞動者階層,出現在春秋戰國時代風雲激盪的歷史舞臺上,自然與這一時期的社會經濟,政治變革有深沉的淵源,在這裡不再贅述。然而他們獨特的群體品格則鑄就了百家爭鳴的必然生成。

    一、博大的胸懷與開放的心態

    春秋戰國計程車,身份上掙脫了依附關係的羈絆,思想境界方面也開拓出廣闊的天地。他們不再受“封邦建國立家”宗法制度下固定職事和侷促生活圈的束縛,而能夠以開放的心態將整個社會文化秩序作為自己思考關懷的物件和一試身手的場所。

    二、強烈的政治參與意識

    春秋戰國時代計程車,雖然政治主張不同,各為其主,所屬勢力集團屢變,但強烈的政治參與意識,是他們共同的特點。背後體現的是他們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此外,“學在官府”狀況的打破,使得私學興起,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綜上,以激烈變革的時代為背景,以崛起計程車階層為骨幹,以興旺的私學為基地,學術思想界出現了諸子並起,學派林立,相互博難的空前繁榮的文化氣象,他們是儒的醇厚,墨的謹嚴,道的超逸,法的冷峻,他們揭開了中國文化史上光彩奪目的新篇章。

  • 2 # 大師兄翡翠原石

    歷史上總有很多無法解釋的巧合,而百家爭鳴就是其中之一。到時出現了舉世聞名的軸心時代,在中國出現了百家爭鳴,在希臘出現了以亞里士多德等為代表的希臘文化,在古印度則出現了釋迦摩尼。所以有大師一波來又一波走的說法。

    當時中國正處於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度的時期,激烈的社會變革導致了禮崩樂壞,傳統的管理體制以無法奏效,新的體制還沒有建立起來。

    當時的社會精英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著社會的未來,出現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實驗大討論大競爭,由此出現了波瀾壯闊的百家爭鳴時代。無論是當時大受歡迎的法家,縱橫家,兵家,還是後來成為顯學獨霸天下的儒家,諸子中的百家學說都奠定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到現在依然影響著每一位華人。

    那是一個可敬的時代!!

  • 3 # 西山講歷史

    百家爭鳴的出現是生產力大發展的表現,根本原因就是鐵器的出現,讓生產力有了質的提高,這樣社會富餘的勞動產品大增,可以養活更多的人,也讓更多的人有餘力去思考問題。

    如果生產力不發達,大家要每天去勞動讓自己吃飽飯,這樣的情況下,人很難有功夫思考,也就不會有百家爭鳴的物質基礎。

    第二個原因是當時的社會環境比較複雜,周天子的權威已經沒有了,管不了下面的各個諸侯國,這些諸侯國們有點小矛盾鬧起來,只能靠自己的拳頭解決問題,所以讓自己變強大,以便方便和其他諸侯國講道理成為每個諸侯國最迫切的需要。

    想變強,就要依靠一種思想去引導,這就是百家爭鳴出現的政治基礎,因為變強這種事沒誰知道標準答案,所以大家只好都試試,有崇尚周禮變強的儒家,有強調秩序的法家,有耍陰謀的兵家,還有倡導愛與和平的墨家,大家提出自己的思想,讓國君選擇,國君押寶押對了,就變法變強,和別人講理的時候也可以更大聲。

    百家就和現在的諮詢公司一樣,負責出方案,讓國君負責選擇,一旦被國君看中就可以飛黃騰達,所以大家努力提出不一樣的看法,這是百家爭鳴的政治基礎。

    第三個原因是當時國際環境比較寬鬆,小國眾多。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下才可能有百家的出現,一個人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這個國家不喜歡就可以去下一個國家。盛世的時候,大家的思想都很統一,這樣利於生活安定,大家一塊賺錢過好日子。亂世就會有大量離經叛道的說法出現。

    只不過春秋戰國時代,人還比較質樸,還有很多根本問題要去思考,所以怪力亂神的學說比較少,但是也留下了五行,星相這些。後面的亂世大家對於根本問題不再思考,直接就是封建迷信的東西,比如黃巾教,明教這類的。

  • 4 # 紅葉浴我

    春秋戰國時代,由於群雄割據,各自為主,社會急劇變化,由地域文化風俗等各種因素產生的問題急需解決。華人始終是聰明的,有問題人們就會想著去思考,解決問題,到了戰國時期,就產生了各種思想流派,如儒家孔孟,法家韓非子,道家老子,墨家墨子等思想家。他們著書立說,互相論戰,由此出現了學術上的繁榮景象,是為百家齊鳴。

  • 5 # 大耳朵金絲猴

    百家爭鳴是春秋時期不同思想流派的知識分子爭芳鬥豔的景象,這一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思想空前活躍、學派群星璀璨的時代。這一現象的形成有各方面的原因。

    | 首先是由於春秋時期特殊的歷史背景

    春秋時期國家林立,除開幾個大國爭霸外,各種各樣的小國也在求生存中求發展,為了能夠在亂世之中生存乃至稱霸,各國紛紛富國強兵,為此招賢納士、發展生產,經濟的發展也帶動了思想的發展。各種學派都有自己的一套富國強兵的政治主張,於是紛紛著書立說、互相詰難。

    在春秋時期,各國政權並不穩定,即使是春秋霸主也不敢保證綿延萬世,導致各國的封建統治思想在國內並沒有絕對的控制力,這就為民間的諸子百家思想的形成及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再加上當時各國攻伐不斷,一個孤立、靜態的社會格局難以存在,思想的交流、傳播和滲透規模日盛,這又同樣促進了各種流派思想的發展。

    | 其次是統治階級的政權需要

    | 最後的各思想家對自家思想主張的堅持

    春秋時期的思想家並不是政治的附庸,可以說都是很有骨氣的一些人。他們並不會為了討好統治者而改變自己的思想主張,對於他們來說,統治者“能用則留,不能用則去”。正是由於這種“固執”,使得他們紛紛著書立說,以期將自家思想傳遍天下,發揚光大,並相互詰難,以闡明自家思想流派的先進性。

    在春秋時期,社會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從而使得更多的人成為了“士”階級,這也導致各流派的學術活動愈加激烈。

    據《漢書》記載,當時叫得上名號的流派有100多家,但是流傳較廣、影響較大的只有10家,後來這10家中的“小說家”被去掉,稱為“九流”,這也就是後來我們知道的“十家九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敏探春如何對待薛寶釵,尤其是在管家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