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吉祥ROY
-
2 # 奚譽賢
夏布夏朝之布料,屬於夏朝時期的工業之一。古代中國,早在九千多年前就已經懂得紡織。也許有人會質疑我胡說八道?不過這是事實存在的,依據就是在下看過一篇考古報道,據說是一塊麻制布角料,距今約有九千多年。在下斷定中華文明絕對不只5300年,又一次打電話了會打某些人的臉。不管發現了多久的什麼文化遺址或者沒有文字就不能叫文明?本人說那是扯淡的,本人只想對這種垃圾說,你母親沒給你取名字,難道沒有名字你就不叫人了是嗎?這就是道理和概念。你沒有名字始終改變不了的是你依然是人而不是猩猩類。
夏布是如何製成的?中國遠古至今,很多族群還保持著中華傳統制布技藝。在下能說出全部氏族名稱 ,但在下非常之反感一小部分人,說什麼漢服是漢民族服飾?本民族服裝?你要臉不?根本就沒有搞懂什麼是漢服,什麼是漢族,聽見看見就非常之噁心。這就是不懂歷史的蠢人,雖然在下也被劃分為什麼漢族?但本人不同意也不承認,本人只承認其為華族既華夏民族既中華民族,不為別的,本人認為遠古始祖母為華胥氏。這些氏族都是華胥的後代,為華夏之孫後裔,記住了華夏民族為黃種,不是黑人人種,更不是白人人種,種不一樣,搞清楚概念。還有拿基因說事的,特麼的人與猩猩的基因共同點可以達到百分之九十以上,也可以達到幾點,這就是正反比較。還有文明是創造,文化是繼承與延續,搞清概念不要無知的亂叫。
這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制布技術之一,純手工製作,怒布。
至少這一技術傳承有六七千年以上,為什麼麼?道理很簡單,古代中國在五六千多年前就已經開始養殖蠶寶寶了。絲綢起源絕對比麻棉晚,也就是說時間距離大約在一千年左右。
夏朝絲綢業,棉麻紡織業一定也就更為發達,已經擁有了絲製品及紡織機器。
中華民族在沒有出現文字時,都以口語相傳,世代傳承,這就是口述科技知識傳承,古代紡織工業。
桑樹桑葉=等於蠶
蠶吐絲=等於蠶繭
繭=等於絲綢
絲綢等於=匹=等於=衣
其麻加工成匹,製品原理與絲製品是一樣的。
-
3 # 馬遷老師講歷史
苧麻是製作夏布的主要原料。
中國是苧麻品種變異型別和苧麻屬野生種較多的國家,中國苧麻栽培歷史最悠久,距今已4700年以上。對苧麻織成夏布也有許多記載。從苧麻到夏布要經過十幾道工序,割麻、績紗、挽麻團、刷漿、上機織造、印染、晾晒等等,方成服飾。最主要的步驟有三步。
第一步:剝麻
將苧麻砍下,去掉葉子,剝下莖皮,就可得到淡青色的苧麻纖維。
第二步:漂白
古人對苧麻的漂白主要是自然漂白,一般有如下幾種:清水漂白法、日光漂洗法、露漂法、石灰水漂法、炭薰法、牛糞浸漬法等。經過上述各種方法漂洗調至成的苧麻,按其質量及長度分標莊、頭莊、二莊、三莊、白索、晒青等級(名)別,打成捆。
第三步:績紗
分為原麻漂白、撕片、卷縷、捻紗、繞紗五道工序進行。績紗盡為女工,績紗時將經上述自然漂白後的苧麻,撕開成片,捲成一縷縷,放入清水盆中,然後用手指梳成一根根苧麻細絲,放在大腿股上,用手捻接成細小麻紗線,再捲成如繭狀紗綻一樣小團縷。
第三步:織布
分為刷布、上機、上漿、織造四道工序,其中以刷、織造為難。如果手藝不精,分斷紗,又費時,次品又多。宋應星在《天工開物》第二卷“乃服”中圖文並茂地記述了“腰機”和“夏服”兩章。明代時,夏布製作工藝作坊尤其發達,編織夏布普遍採用腰機。
一個熟練的老織工,一日績成一兩線,已屬不易。從青絲到白髮,日子就從指間攢動的麻線中,一點點流過。輕如蟬翼,薄如宣紙,平如水鏡,細如羅絹。沒有經過裁剪加工的成匹夏布,就已經算得上一件美麗的藝術品。
-
4 # 看動漫讀歷史品人生
奴隸的簡單遮身衣物.
通常是圓領衣,上下相連,中間以繩縛之,衣長不及踝,頭部皆不加飾物.平民或小奴隸主.
他們的衣著較為講究,一般是上身著衣,下身著裳.衣長多至膝蓋上下,但後裾卻長至足部,腰間繫帶.衣上多無紋飾.王室貴族.
衣著華麗,上衣下裳皆有精美紋飾,或刺繡或繪畫而成.腰部亦束有綬條,腰帶之下正中部位佩以一塊上狹下廣的斧形裝飾.
衣服的原料主要有麻布,絲綢和皮革.麻布貧富皆可穿,但有粗細之分.絲綢和皮革主要用奴隸主貴族所專用.絲綢質地的衣服上所繪繡的紋飾也與青銅器一樣,多為雲雷紋.
商代男子的髮飾以梳辮為主.有的是將頭髮至於頭頂,有的則是在左右兩側梳辮,下垂在肩,也有的將辮子盤於頭頂.商代女子髮飾與男子基本相同,以辮髮為主,但也有少數是將辮捲曲垂肩.同時也出現了巾帽.商代巾帽形式比較簡單,多為帽箍式,束髮器多是獸骨,玉石製成,帽箍則用絲綢布帛製作.
-
5 # 卡通人物2018
在當代,夏布就是指以苧麻為原材料,採用績麻成線的方式織造的面料。
這裡面有兩個核心觀點:
1、苧麻為原材料
2、採用了績麻的工藝
也許在古時,夏用之布包涵的內容會比較多,除了苧,還有葛等其他織物。
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當葛等織物逐漸消失時,夏布的內容越來越窄了,逐漸變成對材料和工藝的特指。到了當代,夏布已經不再是一個泛指的名稱,也不再強調其“適宜夏用”的功能,而是專指以苧麻為原材料的手工織物,不論這個織物粗細厚薄、是否宜夏。
那麼夏布為什麼是苧麻製成,什麼又是績麻的工藝呢?
(一)苧麻
夏布夏布,其本初之意,應指夏用之布,用意專注於季節適用性,非特指某一織物。就像春布(南韓目前將經絲緯苧的織物稱為“春布”)、冬布(清代《南越筆記》中即有以“冬布”易蕉布之記載)的意思一樣。
現在我們把所有面料都泛稱為布,你可以說棉布、麻布、綢布、化纖布……
但是在古時,並不是所有的面料都叫布。“布”專指樸素的平民織物,用以和華麗的絲織品進行對比。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對不同的階層使用的面料是有嚴格規定的,平民只允許穿著“布”的衣服,因此“布衣”成為平民的別稱。
約成書於漢末的《小爾雅·廣服》曰:“麻、紵、葛曰布;布,通名也。”
其中的“麻”指大麻布、“紵”指苧麻布、“葛”指葛布。
麻、紵、葛都屬於韌皮纖維,我將所有的韌皮纖維都歸類為“麻”。
也許你會有疑問:為什麼全是麻,沒有棉?同樣是麻,現代常見的亞麻為什麼不在其列?
敲黑板:
棉的原產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在宋末元初才大量傳入中國。
亞麻原產地是地中海地區,近代日本殖民東三省後才在中國大規模種植。
棉和亞麻被PASS掉,那我們現在來分別說說這麻、紵、葛,看看誰最宜夏用。
葛布分絺[chī]、綌[xì]、縐[zhòu]三種。《說文解字·糸部》:“絺,細葛也。”“綌,粗葛也。”“縐,絺之細者也。”葛織物的吸溼、散溼性良好,清涼離汗,一般用來作夏衣。《詩·邶風·綠衣》:“絺兮綌兮,悽其以風。”鄭氏箋雲:“絺綌所以當暑。”《漢書》卷六四《王襃傳》:“故服絺綌之涼者,不苦盛暑之鬱燠。”
看來葛布是很宜夏用的,那葛布是夏布嗎?我覺得古時是。
但葛多產于山地,生長緩慢,莖皮出麻率低;加之其纖維較短,保暖效能差,故葛布後來逐漸被苧麻布、大麻布所取代,數量減少。到了唐代,大致僅在長江中下游的一些山區繼續生產。元代棉布逐漸普及併成為民眾的主要衣料後,麻織品受到巨大的衝擊,葛布更是悄無聲息。在當代中國,生產性的葛布已經消失。
所以說,雖然葛布清涼離汗,適宜夏用,但因其過早消失,已經不在當代夏布考慮的範圍了。
現在就只剩麻和苧了。
這是兩種目前都存世的織物,而且麻和苧兩種纖維非常相似,視覺上可能專業人士也容易混淆。
目前所發現的先秦至漢代的出土實物中,苧麻在南方較多,大麻在南方、北方皆見。精細度上,苧麻織物大多較高,甚至有超過二十升的;大麻織物則相對偏低,十升以下的很多,少有超過十五升的。從色澤看,苧麻織物似較潔淨,大麻織物則偏暗。
在中國北方,氣候相對乾燥寒冷,不宜苧麻生長,而人們又穿衣較多,因而特別倚重大麻。
所以大麻布和苧麻布的對比之後我們會發現,苧麻面料更細膩、輕薄,主要適用於南方;而大麻布則更粗厚、柔軟,更適用於北方。
也就是說,大麻布的保暖性更突出,而苧麻布的抑暑性更突出。
關於苧布清涼的特性,宋《嶺外代答》卷六有記載:邕州左右江溪峒地產苧麻,潔白細薄而長,土人擇其尤細長者為綀子,暑衣之輕涼離汗者也。
宋戴復古亦有《白苧歌》雲:雪為緯,玉為經。一織三滌手,織成一片冰。
因此,從纖維的特性、面料的細膩度、出土和當代實物的記載來看,大麻布柔軟、厚實,更適合秋冬季節使用,而夏天屬於輕薄、通透、快乾的苧布。
(二)最傳統的做線工藝:績麻
什麼是績?
簡單的說,績就是破麻成縷,接短為長。“績”字的詞源,就是指治麻這個工藝。
把苧麻浸泡在清水中,使其柔韌,再用手破開……績是人類最早利用自然纖維的工藝,數千年來都未曾改變。
這肯定是效率很低的一個工序,並且如今都無法用機器來替代這個工作。但我們還是有辦法來提高效率、利用苧麻的。受到棉花做線的啟發,人們把苧麻進行脫膠成純纖維,再用紡棉一樣的工藝來做苧麻線。
-
6 # 一定惠贏的
夏布生產追宗溯源可到東晉後期,已有1600多年曆史。經過歷代勞動人民的集體智慧,萬載夏布的製作工藝日趨成熟,夏布既剛又柔、色澤誘人,“嫩白勻淨,通行四方,商賈幅輳”。唐代時,夏布被列為貢品。1936年,萬載夏布參加粵、湘、鄂、贛特產聯合展銷會、江西省運杭展銷會和1942年江西省國貨陳列館特產展覽會,均受好評,被評為江西三大特產之一。早在上世紀初,萬載夏布就已遠銷海外,享譽甚遠。
製作工藝
(一)江西夏布織造原料苧麻的自然漂白方法,一般有如下幾種:
1、清水漂白法:分編排、鋪晒、灑水、接露等程式進行。當日出之前,將苧麻按區編排,上下成列,用繩繞柱,使它鋪晒時能夠翻轉,成片不紊亂,使苧麻全身上下都能得到漂洗。日出後,將編排好麻排,攤晒在青草地上,首先讓它充分打露(接露水)以後即灑清水(一般早晨八點半後)灑水每約4-5次不等,待晒乾後,緩慢翻轉,又重複灑水,水翻動,又灑水。灑水時,要注意適宜,切忌過多(以免遇到陰雨天,堆放過久而腐爛),約午後2時半,將麻捆起,一連幾天,按這種方法進行,大約5-6天后,即成潔白苧麻。
2、日光漂洗法:即將乾燥苧麻,浸入泉水中,浸溼1-2小時,然後取出暴晒於日光中,幹後又再浸入泉水中,復又暴晒,這樣反覆經過數次,即得細白纖維。
3、露漂法:晴朗夜間將苧麻平鋪在青草上,使用權它受露水的浸潤,反覆數認錯數次麻纖維即為白色。
4、石灰水漂法:將苧麻浸置在石灰水中,取出後用泉水漂洗,然後暴晒在日光下晒乾,色即潔白。
5、炭薰法:將苧麻放入地窖或竹籠中,用炭火烘烤一下,然後再在日光中晒到半乾後,用泉水沖洗,再晒乾繼又用泉水浸洗晒乾,反覆2-3次,麻纖維即顯白色。
6、牛糞浸漬法:將牛糞和溫水,盛於大缸中,充分攪拌後將苧麻入水中1-2小時,取出後用清水沖洗,暴晒於日光中,又復浸於牛糞水中,這樣連續3-4次,麻纖維即成潔白。
經過上述各種方法漂洗調至成的苧麻,按其質量及長度分標莊、頭莊、二莊、三莊、白索、晒青等級(名)別,打成捆。
標莊——苧麻細白、富有光澤,長度在4尺5寸以上,用來做1200扣上等夏布。
頭莊——較標莊稍差,長度在3尺8寸,用來做800-1000扣中上夏布。
二莊、三莊——次於頭莊,長度在3尺,用來做600—800扣中等夏布。
白索、晒青——漂洗較差,色澤欠佳,長度在3尺以下,用來織造400-500扣下等夏布。
(二)績紗
分為原麻漂白、撕片、卷縷、捻紗、繞紗五道工序進行。績紗盡為女工,績紗時將經上述自然漂白後的苧麻,撕開成片,捲成一縷縷,放入清水盆中,然後用手指梳成一根根苧麻細絲,放在大腿股上,用手捻接成細小麻紗線,再捲成如繭狀紗綻一樣小團縷。
(三)織布
分為刷布、上機、上漿、織造四道工序,其中以刷、織造為難。如果手藝不精,分斷紗,又費時,次品又多。經紗、刷布多為男人所做,刷布時將卷縷成紗綻的紗分開,拉直拉長,將一頭掛在經紗架上,另一頭捲成一大結,用一根木棍(5-6尺長)套挽住用一大石塊壓在上面,經紗掛紗多少以生產何種夏布扣數而定然用漿紗刷,蘸好預先煮好米粉漿(米粉漿糊用大米和植物油做原料,每匹夏布需用大米1Kg、植物油0.1Kg),均勻的來回刷,刷漿時一不定期要刷得均勻。待漿紗涼幹後,裝上布機開始織布。織布氣溫過冷過熱均不適宜,紗線容易折裂,形成斷頭庇庇粒多,影響夏布的質量,織布多為女人(故夏布又稱為娘子布),一般2天可織成一匹夏布,近幾年不多地方用現代苧麻紡織廠生的苧麻紗(一般用27—36公支紗)用來做經線,效果也很好。
(四)利用現代紡織工藝,改進江西夏布織造技術
1、江西夏布的織造術基本上是手工勞動,產品檔次低,費工又費時,產品附加值不高,江西主產夏布的分宜縣,多次出出文訪南韓考察,根據國內外夏布使用途徑和出口要求,將夏布再進行漂白與染色或變整形,並由手工作坊發展引進南韓現代紡織技術機械化生產,集漂白、烘乾、整形於一體可印染成多種顏色夏布,做成各種瑰麗多姿女套裙等服裝以及抽紗做成飛機、遊艇、小車上各種精美墊子布和窗簾、茶具、沙發的裝飾布十分暢銷,成為國內唯一夏布漂印生產線,大大提高了產品附加值。其具體工藝流程如下:
現代紡織技術織造夏布工藝圖
脫膠——經紗——織布——漂白——脫水
印染——烘乾定型——成品(質檢)——包裝
回覆列表
夏日已至,酷暑來臨。
古人穿衣保守、捂頭捂腳,他們用什麼面料來抵擋夏日之暑?
那就是「夏布」。
夏布二字,因為沾了“非遺”二字,近年來曝光度在增加。但是市場雲龍混雜,渾水摸魚的大有人在,有很多五花八門的面料都叫起“夏布”的名字來,讓人很難分別。 夏在當代,夏布就是指以苧麻為原材料,採用績麻成線的方式織造的面料。
這裡面有兩個核心觀點:
1、苧麻為原材料
2、採用了績麻的工藝
也許在古時,夏用之布包涵的內容會比較多,除了苧,還有葛等其他織物。
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當葛等織物逐漸消失時,夏布的內容越來越窄了,逐漸變成對材料和工藝的特指。到了當代,夏布已經不再是一個泛指的名稱,也不再強調其“適宜夏用”的功能,而是專指以苧麻為原材料的手工織物,不論這個織物粗細厚薄、是否宜夏。 那麼夏布為什麼是苧麻製成,什麼又是績麻的工藝呢?
(一)苧麻
夏布夏布,其本初之意,應指夏用之布,用意專注於季節適用性,非特指某一織物。就像春布(南韓目前將經絲緯苧的織物稱為“春布”)、冬布(清代《南越筆記》中即有以“冬布”易蕉布之記載)的意思一樣。
現在我們把所有面料都泛稱為布,你可以說棉布、麻布、綢布、化纖布……
但是在古時,並不是所有的面料都叫布。“布”專指樸素的平民織物,用以和華麗的絲織品進行對比。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對不同的階層使用的面料是有嚴格規定的,平民只允許穿著“布”的衣服,因此“布衣”成為平民的別稱。目前所發現的先秦至漢代的出土實物中,苧麻在南方較多,大麻在南方、北方皆見。精細度上,苧麻織物大多較高,甚至有超過二十升的;大麻織物則相對偏低,十升以下的很多,少有超過十五升的。從色澤看,苧麻織物似較潔淨,大麻織物則偏暗。
在中國北方,氣候相對乾燥寒冷,不宜苧麻生長,而人們又穿衣較多,因而特別倚重大麻。
所以大麻布和苧麻布的對比之後我們會發現,苧麻面料更細膩、輕薄,主要適用於南方;而大麻布則更粗厚、柔軟,更適用於北方。(二)最傳統的做線工藝:績麻
什麼是績?
簡單的說,績就是破麻成縷,接短為長。“績”字的詞源,就是指治麻這個工藝。
把苧麻浸泡在清水中,使其柔韌,再用手破開……績是人類最早利用自然纖維的工藝,數千年來都未曾改變。
這肯定是效率很低的一個工序,並且如今都無法用機器來替代這個工作。但我們還是有辦法來提高效率、利用苧麻的。受到棉花做線的啟發,人們把苧麻進行脫膠成純纖維,再用紡棉一樣的工藝來做苧麻線。
一塊苧麻面料上,如果絲毫沒有“績”的工藝,那它就斷開了和歷史的連線,不能被稱為夏布。
而且因為使用了“績”的工藝,其實就不太具備用機器紡織的基礎,只能在手工織機上來織造。
而那些全機紗布,我覺得使用手工織造的意義不大,完全可以大規模工業化生產,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當然實際上,市面上的苧麻布料,也主要都是這些機紡機織的。有些人為了要手工布的感覺、又要降低成本,也會織造一些全機紗的手工布。
而半雙工布,就是一個折衷方案。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能提高面料的柔軟度。
因為紡出來的線紗,畢竟將纖維已經完全打碎,在相同的精度下,要比績出來的線紗更柔軟舒適一些。
但是績的線可以做到210條,所以我認為,紡是對績的學習和追趕,紡的線目前最多好像是48號麻紗,大概相當於手工績麻140條的精細程度。
績追求的是手工的極限,極細的夏布面料,輕薄如絲、柔軟如雲,是目前機紡難以達到的高度。
所以,夏布是什麼?什麼是夏布?
夏布就是以苧麻為原材料,採用績麻成線的方式,織造出來的面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