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羅門教是印度教的古代形式
婆羅門教是以《吠陀經》為主要經典,以種姓制度作為核心教義。公元前6世紀~公元4世紀是婆羅門教的鼎盛時期,公元4世紀以後由於佛教和耆那教的發展,婆羅門教開始衰弱。公元8~9世紀,婆羅門教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一些教義,結合印度民間的信仰,逐漸發展成為印度教。印度教與婆羅門教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其教義基本相同,都信奉因陀羅、毗溼奴、溼婆三大神,主張善惡有報,人生輪迴,輪迴的形態取決於現世的行為,只有達到“梵我同一”方可獲得解脫修成正果。因此,印度教也稱為新婆羅門教,前期婆羅門教則稱為古婆羅門教。
吠陀教是婆羅門教的前身,由古印度西北部雅利安遊牧部落的信仰演化而成。成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屬於祖先崇拜和萬物有靈的多神教。隨著逐步演化,慢慢趨於一神教的方式發展,產生了抽象的神靈,如造一切神、祈禱主神、原人等。而後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就是從發源於原人概念。
以上是我的解答!
婆羅門教是印度教的古代形式
婆羅門教是以《吠陀經》為主要經典,以種姓制度作為核心教義。公元前6世紀~公元4世紀是婆羅門教的鼎盛時期,公元4世紀以後由於佛教和耆那教的發展,婆羅門教開始衰弱。公元8~9世紀,婆羅門教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一些教義,結合印度民間的信仰,逐漸發展成為印度教。印度教與婆羅門教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其教義基本相同,都信奉因陀羅、毗溼奴、溼婆三大神,主張善惡有報,人生輪迴,輪迴的形態取決於現世的行為,只有達到“梵我同一”方可獲得解脫修成正果。因此,印度教也稱為新婆羅門教,前期婆羅門教則稱為古婆羅門教。
印度最早的宗教是吠陀教吠陀教是婆羅門教的前身,由古印度西北部雅利安遊牧部落的信仰演化而成。成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屬於祖先崇拜和萬物有靈的多神教。隨著逐步演化,慢慢趨於一神教的方式發展,產生了抽象的神靈,如造一切神、祈禱主神、原人等。而後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就是從發源於原人概念。
以上是我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