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起青萍之末three

    《靜夜思》是唐代著名詩人李白的作品,是我們在小學就學過的非常膾炙人口的唐詩。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首詩流傳了千百年,大概意思是:在深秋一個月朗星稀的夜晚,李白一覺醒來看見床前地上的月光像下了一層霜一樣,從而引發詩人強烈的思鄉之情。

    但是這首詩也引來了不少質疑:既然是在床前,也就是屋內,又怎麼能看見地上的霜呢?月光灑在床前又怎麼能像霜呢?

    而詩中所說的“床”並不是指我們用來睡覺的床,指的是“井床”,其實就是水井的那個圍欄,小時候在農村我們都見過水井,水井口上有一個井臺,李白在這首詩中所說的“床”就指的是井臺、井的圍欄,也叫井床,所以詩中“床前明月光”的“床”指的是井欄,在一個月高星稀的夜晚,李白站在井臺前欣賞月光,舉頭低頭的動作思念家鄉,才是這首詩的真正意思。

  • 2 # 陽觀大道

    以前看過馬未都先生的一個解釋,我覺得還是很有道理的。他認為這裡並不是講在屋裡,看到月光透過窗櫺照進來,落到屋裡床前的地面上,彷彿下了一地霜一樣。如果是這樣的話,是無法舉頭望明月的,因為在屋裡你抬頭看不見明月,只能看見屋頂。所以,肯定是在外面。但外面怎麼會有床呢?馬未都先生認為,這裡的床並不是我們睡覺的床,而是胡床,也就是馬紮。這樣理解就合情合理了。晚上李白坐在天井裡的馬紮上,月光灑下來,眼前地上就像下了一地霜一樣,抬頭望見柔情似水的月亮,不免記起遠在故鄉的親人和朋友,心中充滿了惆悵。

    不知這樣的答案大家覺得合理嗎?

  • 3 # 第一看點

    作為一名體育領域的作者,看到這樣的題目,我真的是怒火中燒!出現這樣的題目意味著什麼?要麼是題主的智商不夠用,要麼是某些自詡大佬們的套路!雖然,我的語文是體育老師教的,我也要給大家科普一下!

    但凡讀過小學的人,都學過這首詩。這首詩主要描寫了深秋的夜晚,詩人在窗前看著明月,表達了對家鄉的無比思念之情。接下來,是重點。題目中說,如果是床前,屋內地上怎麼可能會有霜?

    首先要明確一點,這裡的“疑”是懷疑的意思。詩人看到月光透過窗子對映到窗前,朦朧的月光鋪在地面上,乍一看就像是一層寒霜。請注意,有誰告訴你屋內地上有霜?這只是詩人運用的一種表現手法,以此來烘托思鄉之情。

    沒文化真可怕!雖然我也是個大老粗,但對於這起碼的常識我還是有所瞭解的。言盡於此,別鬧!都散了吧!李白要是看到你這麼問,會不會半夜親自上門質問你?

  • 4 # 陌上落柏

    床前明月光(屋漏)

    疑是地上霜(近視)

    舉頭望明月(無伴)

    低頭思故鄉(沒錢),文化淺就這樣理解

  • 5 # 秋閣一憑欄

    這首詩書上是這樣解釋的"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思潮起伏,不能入眠忽然月光照在床前,睜眼一看,夜深寒氣襲人,看到床前一片白色,以為是秋霜降在床前。一個"霜"字用得恰好,既說了月色的皎潔,又表明了季節的寒冷。三句,"舉頭望明月",承上啟下寫岀了一個小小的動作,一二三句,都是在情中寫景,最後,四句"低頭思故鄉"才點出思鄉的主題,一"思"字,包括了多少內容,足給讀者以豐富的餘想。這首詩,情景交融自然貼切,沒有雕琢和詞藻的堆砌,是一首為後人傳頌做五絕,凡在異鄉望月的人,吟誦此詩,思鄉之情更烈,這不能不說是此詩的藝術魅力所在。

  • 6 # 聖恆標

    《看谷床》

    古代看穀場,

    夜睡露天下。

    防人偷稻草,

    外設一張床。

  • 7 # 鄭非夢妙文

    很多人就喜歡故作高深,隨便質疑,而且質疑的很低階。具備質疑精神固然可貴,但隨便質疑就屬於閒得沒事找事了。

    比如李白這首《靜夜思》全詩如下:

    我建議懷疑這首詩歌的人先多讀書、多學習、多體會、多經歷、多提高自身文學鑑賞能力之後再說話,否則只能是貽笑大方,讓自己家的孩子都會嘲笑你的淺薄無知。

  • 8 # 金名49

    這個問題歷來都有爭論,但我不認為有矛盾。對於一個久居山上的人,如果門窗向著東方,對著一輪初升的浩月,即使躺在床上,也能看見月光照進室內的地上,猶如一層輕霜。

  • 9 # 三鄉傳奇

    你好!這是李白的名詩,我們什麼時候讀它就覺得意尤未盡,特別是當你身處海外,或者是異鄉漂泊,你更能感覺到它的思鄉情結!再說這首詩,前兩句是為後兩句作鋪墊的,明明是皎潔明亮的月光,是美妙的夜晚,是月下賞景的時候啊!但是,這是異鄉的月光,月下美景不能吸引作者,因此作者懷疑這是下霜了,這樣的寫法更能對比出故鄉的溫暖!所以,當我們身處逆境、漂泊在外時,當我們無端遇到陌生人的非難時,我們會迫切的思念故鄉,想念親人,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感覺會越來越多,這就是名著的魅力,這就是我們傳統文化的吸引力!所以,讓我們閱讀吧!它能讓我們感受文字的溫暖,它能給我們力量和營養!

  • 10 # 來自高原的詩

    無知加淺薄!這個問題見了不止一次兩次,實在忍無可忍了。光和霜,其一是韻,其二是色,其三是意。一種清、冷、悽、涼的愁緒,在二者相互切融的過程中,讓遊子的感懷,越浸越深,越感越濃。如果連這種情愫和意境都不能夠體悟的話,師者何為師?詩者何成詩?更不用說繼承與發揚中國古文化一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些人出門和善,見人都是客客氣氣,回到家對親人卻是惡語相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