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麥穗日記

    從小到大的語文課本里入選了許多杜甫的詩。杜甫的《登高》曾出現在中學的課本,許多人都學過並能熟讀成誦。影視劇《慶餘年》年中範閒更是憑藉著杜甫的《登高》折服眾人名滿京都。《登高》這首詩在劇中被冠以“古今第一七言律詩”的盛名,除此之外,有人還說這首詩把“愁緒”寫的千古無人能及。但是這首詩你真的讀懂了嗎?為何《登高》沒有一個“愁”字卻能將悲情揮灑到極致?

    一.《登高》的寫作背景

    《登高》是杜甫 56歲滯留夔州時所寫。杜甫的一生非常坎坷艱難,科舉屢次不中,幾經周旋杜甫終於獲得了一個右衛率府兵曹參軍(掌管兵器甲)的八品官職。困守長安十年的杜甫終於迎來了那麼一點點希望的曙光,然而現實和詩人開了一個莫大的玩笑,在他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的時候,安史之亂爆發了,這距離他任職僅有一個月,這場戰亂可謂百年不遇,卻讓杜甫趕上了。

    次年,潼關失守,唐玄宗倉皇出逃,長安陷落。

    至德二載(757)四月,杜甫冒死逃脫,“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終於見到了肅宗,授官左拾遺。但不久因為疏救房琯險遭不測,後被恩准往鄜州探親,其實是被肅宗疏遠。

    永泰元年(765),嚴武病逝,沒有了依靠的杜甫只好離開居住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輾轉南下,到達夔州。

    唐代宗大曆二年(767)秋,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在這年的重陽佳節,詩人感慨萬分,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遠眺,內心百感交集。眼中看到的一切景象,觸動了詩人內心深處極度的傷痛;然而這蕭瑟的秋景,也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這其中交織著他老病孤愁的悲哀。詩人將悲情蘊於衰颯的秋景中,情與景的交融便彼此昇華。

    二.悲秋意識與個人感懷的結合

    杜甫的《登高》把個人感懷與悲秋的愁緒緊密結合。

    《登高》全詩描寫秋天的自然景色,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文學源遠流長。從宋玉《九辯》中“悲哉秋之為氣也”到《漢樂府》中“ 蕭蕭秋風愁殺人”。 提起秋天不自覺的感受就是:悲愁。

    《文心雕龍》中也說:

    “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 。”

    大自然景物的變換到人內心的情感波動,再到這情感波動藉助自然物色的表露抒發,就形成了這種悲秋感應關係。 隨著歷史的演進,這種關係日益深厚地積澱在人們的心裡,因此從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對秋有著一種特殊的敏感。每當寫到秋景,便不由自主地生髮出感懷無端的悲愁情緒;每逢悲愁,便很自然而然地聯想到秋天蕭瑟的情景。

    三.愁到深處不言愁

    首聯營造蕭瑟的意境。首聯寫到“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詩人登高望遠所見是天高風急、秋天一派肅殺的景象,猿聲陣陣悲啼哀嘯,十分悲涼。

    頷聯視角切換,融情於景,意味深長。“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落葉飄零,無邊無際,可謂蕭蕭而下;奔流不盡的長江之水,洶湧澎湃,奔騰而來。俯仰之間落葉紛紛,江水滾滾,融入了詩人自己的情懷,表達了年華易逝、壯志難酬的悲愴之情。此聯境界十分壯闊,帶給人的不限於歲暮的感傷,也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流逝和人生的有限,這些並非

    詩人的一時的感慨,而是一種在緩慢的傷痛過程中反覆斟酌感受到的,抽象卻具體的感悟。

    頸聯寫盡悲愁。“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十四字之間含八件可悲之事。他鄉作客,可悲者一;常作客,可悲者二;在萬里之遙的他鄉作客,可悲者三;作客之時又逢蕭瑟的秋天,可悲者四;詩人年近暮年,卻一事無成,可悲者五;親朋生離死別,可悲者六;無他人陪同,詩人獨自去登高臺,可悲者七;年近暮年的詩人又身患疾病,可悲者八。

    孤獨的詩人在重陽節登臺原本是為了排解佳節思親思鄉的苦痛,但是登高望遠所見之景沒有能夠寬慰詩人那顆苦痛的心靈,相反地這悲涼蕭瑟的秋景和聲聲的猿鳴將詩人的愁推到了極致。此聯是詩人一生坎坷命運、顛沛流離生活的集中寫照,從空間(萬里)、時間(百年)兩處著筆,把他鄉客最易悲秋,暮年多病又獨自登臺的感情,融入此聯雄渾闊遠的景色之中。

    結語

    杜甫的《登高》並不能被稱為千古悲秋的鼻祖,在杜甫之前已經有許多文人墨客都留下過悲秋的詩篇,但是不可否認《登高》當屬杜甫第一愁詩,甚至可以說是千古第一愁詩。這首詩將國破家亡的愁苦及其命運坎坷、蹉跎歲月的悲慨蘊含其中,愁情與秋景相互相融,抒發了詩人傷時憂國,老病孤獨,壯志難酬的複雜感情。

    參考文獻:《愁到深處不言愁--杜甫《登高》賞析》

  • 2 # 詩為諸藝之魂tt

    試以詩中“停杯”為例,前面同學說戒酒、一飲而盡、欲飲無酒等等,都離原意十萬八千里。如果“停杯”為戒酒,那“停杯投箸不能食”又該何解?還有,說一個人“百年”,就是說他死了。詩中,作者有沒說自己死了的意思呢?顯然沒有。所以,將“百年”解為作者年老是絕對錯誤的。總之,最基本的字詞都沒過關的地方多了去了,解詩解個屁啊。

  • 3 # 我心情thebie複雜

    登高最好是古代幾個朝代文人學士一致認為的七言之首 你找現代的文盲來看 看得懂個屁 對這首詩說句難聽的他們的理解也只是文言文的翻譯不會在多了 古人的心境不是我們能體會的 我是覺得古代人覺得是第一 自然是有他出眾的地方 至於不能贊同的 想來也不能體會

  • 4 # 高慶春呢稱雲中龍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毛岸英烈士犧牲後,毛主席強忍喪失愛子之痛,用杜莆的詩《登高》安慰兒媳劉思齊。而他自已卻悄悄把岸英的遺物,收藏起來。保管了幾十年。讓我們後人知道後,熱淚盈眶,感動不異。

  • 5 # 第一關下

    鼻祖就是遠祖,有創始人之意。悲秋主題的出現早在唐之前吧,戰國宋玉《楚辭·九辯》雲:“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所以說《登高》一詩是悲秋鼻祖,顯然不妥。還有這首詩在杜詩中也就是中上乘之作,雖然以通篇對仗為奇,但結構略顯生滯,詩意也缺少蘊藉之美,確實是好詩,但也沒有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劉禹錫、杜牧、柳永、陸游等很多詩人的同題詩詞都可以與之媲美。

  • 6 # 惠風和暢285106776

    巜登高》首先在內容上寫出了晚秋的淒涼與作者自身遭遇及身心狀況相結合,即景生情,情景交融。悲秋之至,感人淚奔。其次,此首七律寫的工整,嚴謹。以對聯形式貫穿全詩,首尾呼應。所以《登高》被古人推祟,也被當代人所珍愛,成為千古悲秋的祖鼻是不容置疑的。

  • 7 # 赫連雲青

    其實文學作品沒有冠絕天下的,主要看不同的人,用什麼樣的Sunny,處在什麼樣的心境中去品讀了,正如人在飢餓的時候,什麼東西都好吃,粗茶淡飯香甜可口,若是吃飽了,海鮮魚翅如糟糠般無味,讀詩品詩何嘗不是如此呢。

  • 8 # 抬頭不見太陽

    時代造就人才!如李白是盛世的詩人,晚唐,杜甫不得志,民不聊生的社會現象,詩人感慨!通過詩詞發洩內心的無力感!

  • 9 # 有個蘋果

    此詩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時在夔州,也是他去世前的三年。這是五十六歲的老詩人在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

    這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杜甫本入嚴武幕府,依託嚴武。不久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離開經營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買舟南下。

    本想直達夔門,卻因病魔纏身,在雲安待了幾個月後才到夔州。如不是當地都督的照顧,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個年頭。而就在這三年裡,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體也非常不好。

    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見,激起意中所觸;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於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

  • 10 # 農門二叔

    先讓我們一起來讀一下這首七律之冠吧!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譯文;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

    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望不到頭的長江水滾滾奔騰而來。  

    悲對秋景感慨萬里漂泊常年為客,一生當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臺。  

    歷盡了艱難苦恨白髮長滿了雙鬢,衰頹滿心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杜浦的這首七律《登高》是把萬物悲秋的景象和自己老年被百病纏身漂泊一生的經歷融為一體。我認為他的《登高》是寫悲秋寫得最好的詩句之今提到悲秋的詩句大家就想起了他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至於悲秋鼻祖還是大楚宋玉的楚辭《九辯》吧!

  • 11 # 穿越歷史的星星

    秋天的沉鬱——杜甫《登高》中的“悲”“獨”情懷

    所謂“沉鬱”,就是透過雄渾的筆調、凝練的語言,把博大精深的現實內容和憂鬱蒼涼的思想感情表現出來。《登高》就是一首出色的代表作: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圍繞夔州的特定環境,詩人在首聯選擇了淒冷的秋風、空曠的天空、淒厲哀怨的猿聲、悽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灘以及盤旋的鳥兒這六個意象,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蒼涼的畫面,為全詩定下了哀婉淒涼、深沉凝重的基調。

    頷聯只寫了兩種意象——落葉、長江,集中表現了深秋時節的典型特徵。落葉無邊無際,蕭蕭而下;江水奔騰不息,滾滾而來。整個畫面氣象萬千,蒼涼悲壯,氣勢雄渾壯觀,境界宏闊深遠。“蕭蕭落木”有生命短暫之感,“滾滾長江”表達出時間無窮、歷史長河永不停息之意,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人生倏忽百年,江山萬古長存。詩人在寫景的同時,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傷之情。

    “常作客”指出詩人長年過著漂泊不定的生活。“百年”在此專指暮年。此聯的“萬里”“百年”和頷聯的“無邊”“不盡”相互照應:詩人的羈旅之愁與孤獨之感就像落葉和江水一樣無邊無盡,情景交融。

    詩中彙集了秋天和大江這兩個最富於聯想的意象,那急風、高天、猿嘯、飛鳥、落木、長江、鬢霜、酒杯,飽含著詩人老病孤愁、憂國傷時的心酸和憤懣。

    《登高》一詩中還抒發了作者“悲”“獨"兩種情懷:

    悲:詩人目睹蒼涼的秋景,聯想到自己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故生無限悲愁之情。

    獨:詩人長期漂泊的羈旅之愁與孤獨之感。

    詩人採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表達心中的憂思。全詩先用蒼涼的色調描繪了一幅“嚴秋肅臨天下”的蕭瑟圖畫,以悲涼的氣氛映照出詩人內心的淒涼。“猿嘯哀”和“鳥飛回”兩個細節和詩人素有的傷時感情聯絡起來,是千百個流離失所者的寫照。接著又勾畫出一幅極其廣闊的圖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流露出詩人激盪不已的心情。葉落意味著一年將盡,韶光易逝,觸景生情,也抒發了詩人壯志難酬的痛苦。頸聯情景交融,從空間和時間上把主題表達得既深且廣,更見構思的精巧。尾聯分承五、六句,詩人備嘗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家愁,白髮日多,再加上因病斷酒,悲愁更難排遣。

    而“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之所以會成為千古名句,是因為:

    ①意境開闊,情景交融。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奔流不盡的長江,洶湧澎湃,滾滾而來。本聯寫秋天肅殺、遼闊的景色,一句仰視,一句俯視,有疏宕之氣。“無邊”,放大了落葉的陣勢;“蕭蕭下”,又加快了飄落的速度。詩人在寫景的同時,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悲愴。

    ②境界壯闊,對仗工整。這兩句詩對人們的觸動不限於歲暮的感傷,同時讓人想到生命的消逝與有限,宇宙的無窮與水恆。沉鬱悲涼的精工對句,顯示著詩人出神入化的筆力,被營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

    詩中沉鬱主要指情感的深厚、濃郁、憂憤、蘊藉,詩人將自己萬里漂泊、身體多病、客居異鄉、孤獨無靠的悲傷心情一起傾瀉出來,語言剛健遒勁,音調鏗鏘有力,章法曲折變化,前後呼應,句中自對,節奏鏗鏘,富有音樂美感,表達了詩人傷時嘆己、憂國憂民的情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版殲-31航程縮短一半多、體重下降3噸,還能做艦載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