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霦舞

    這個問題問的有點不對,古代行軍是有鍋的,5個人為一伍,十個人為一夥,指定一個人揹著鍋,到地方駐紮就直接挖坑用石頭搭建一個簡易土灶,生火做飯。一般行軍打仗都是有火頭軍的,我們看過電視劇《薛仁貴傳奇》,裡面的薛仁貴參軍的時候最開始就是做火頭軍的。很多貧窮的人家為了能吃上飯才去當兵,而且朝不保夕,如果沒有吃飽,怎麼會有力氣打仗。

    再來說說,古代生產條件不足,大米不能大量種植,價格昂貴不能做為軍糧。那士兵們吃什麼呢?有一種糧食作物非常合適,那就是粟米,商朝的時候粟米已經作為北方農耕民族的主食了,到了秦漢時期,粟米廣泛種植而且產量大幅度提升,作為軍糧再合適不過了,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的時候如果摧毀了敵方的糧草那絕對是一大重要勝利,這可以看出粟米的重要性。

  • 2 # 南極音樂

    俗語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對於正規的部隊來說,都有後勤保障,比如伙伕炊事小分隊。

    春秋戰國時期,龐涓和孫臏拜師於鬼谷子門下,二人學成歸來,龐涓去了魏國,孫臏去了齊國。龐涓帶領軍隊攻打南韓,南韓派兵向齊國救援,孫臏給齊王出一計策,先答應南韓的援兵計劃,等雙方打到筋疲力盡的時候在出手援助南韓。兩國相持不下的時候,孫臏率兵攻打魏國的都城大梁。龐涓得知暴跳如雷,準備與孫臏決一死戰。

    龐涓帶兵回到魏國卻不見孫臏軍隊的蹤影,派人去數齊軍營壘中的灶跡,一聽竟有十萬之多,龐涓不敢輕敵,派兵追趕了一天,等在數軍營壘中的灶跡,只有五萬,又過一天只剩餘三萬之數。龐涓再也抑制不住衝動,下令:“不顧一切,儘快趕過去,務必活捉孫臏!!”自己更披甲執戈,親自率二萬輕騎,日夜兼程追擊齊軍。

    再說孫臏已經算好日程和地點,在馬嶺道設下埋伏。等黃昏時分龐涓趕到,只見一顆大叔擋住去路,拿來火把一看,樹幹上寫到:龐涓命喪於此。龐涓大呼:中計了。話音未落,一聲鑼響,萬弩齊發,箭如驟雨,龐涓渾身上下像刺蝟一樣,“撲通”栽倒在地,嗚呼身亡

    透過這個春秋戰國的故事,我們可以知道,部隊行軍打仗都有伙伕跟隨。至於吃米飯,可能性不大,一般都是帶上炒麵,炒米等。戰場上瞬息萬變。畢竟不是去野營。

    軍隊在行軍打仗的間隙紮營支帳,割草餵馬。埋鍋造飯一般也是在黃昏或者天明的時候。畢竟打仗不能暴露行蹤。炊煙裊裊升起也是行軍打仗的大忌。

    至於吃米飯,估計只有將帥等一定官職的才可以有資格享受的待遇。普通計程車兵能吃飽,畢竟在戰場上活下來才是王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殺中的國戰哪些武將在一起會有“珠聯璧合”的特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