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麥田守望者說
-
2 # 養成大金鵝
表面上是存在的,深究又是不存在的。像人吃飯一樣,午飯吃飽了屬於吃飽了嗎?雖然吃不下了,但是還有晚飯。
上學的時候有新華書店的借書卡,特別喜歡看書,還訂閱了讀者和青年文摘。不想學習時天天看這些“閒書”,尤其是快高考的時候,心靈雞湯的書簡直可以幫助我開導同學了。所以上了大學,已經看不得這種型別的書了,看到了會煩,總覺得是些大道理,每本書都是別人的例子一大堆,沒什麼作用,十分不解一些名人還推薦這書。當然我還是認可這些道理的,一度認為是自己讀的太多了,已參透其中的奧妙,閱讀飽和狀態。像窮爸爸富爸爸這本書,放在當時,我肯定忽略掉……
轉機是發生在心情低落的一段時間吧,那本很暢銷的――當你的才華還撐不起你的夢想時,現在還能認認真真地讀枯燥的閱讀類的書。因為從中發現了隨著年齡增長需要知道的東西、別人的經歷,以及除了書內容以外它存在的價值,對閱讀有了重新的認識。
簡單的學了一個理財小知識後才看的窮爸爸富爸爸這本書,非常有感觸。看到別人的筆記說“這書完全看不下去,全是一些理論知識”時,彷彿看到當年的自己。也許文不對口,也許感不能同受,閱讀能飽和是你的錯覺。
飽和不飽和是一種相對的狀態,如果存在應該是由於量變到質變程度上的臨界值以後達到的狀態感受。那麼都有什麼可能性飽和呢?
一,數量飽和,簡單點說就是因為你大腦儲存的資訊量無法負載你的知識輸入,據說正常人對於人腦的使用率有限,我們有很大一部分腦容量還有待喚醒。理論上,數量飽和並不存在。
二,精神飽和,簡單點說就是看東西煩了,如果找理論依據就是邊際效應遞減定律:是指消費者在逐次增加1個單位消費品的時候,帶來的單位效用是逐漸遞減的。
什麼意思呢?
比如你很餓。吃第一包子很香,第五個就一般,第八個就吃飽了,吃到第五十個就吐了。但是包子還是一樣的包子,變化的是你的需求。
如果對同一類資訊在價值不大的情況下會容易造成這樣的狀態。比如心靈雞湯,總看你就煩了,代表著你對這類內容出現了飽和。
三、知識飽和,人對於閱讀,是對知識的收納,先不管能不能理解,但是閱讀使得人知道的更多,但是,也正因此一個知識會有著多個知識與其共聯,那麼,你所得到知識越多,那麼想要觸及的就會越多,就如同一個圓,在面積變大的同時周長不斷增加,接觸的未知也就更多,而因為有這未知,所以,永遠不會達到峰值。所以,單從知識角度來說,人沒有閱讀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