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文化典故

    涉及到對孩子教育的問題,需要注意的是,很多貌似很有道理的道理,其實並不好使。很多公式化的知識點與公論實際用到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並無效果,三千年前的孔夫子提出的“因材視教”是有道理的。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每一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其實這和“身教”是一個道理。首先可以確定,孩子格局和胸懷是什麼樣的,並不是學校可以完成的教育,而和家庭息息相關,尤其是父親的參與是不可分割的。宋代的范仲淹不但自己品格高尚,而且在教子上也很成功。有一次,範公的兒子範存仁到蘇州運一船麥子回睢陽,正好在港口遇到石延年,石延年親人故去,無錢運送靈柩過江,正在發愁,範存仁便把一船麥子全送給了石延年。回到家後,范仲淹問道:“你有沒有遇到什麼朋友啊?”,範存仁說我遇到了石延年,他因親人逝世無法回鄉,只能耽擱在丹陽。”范仲淹說你為什麼不把那一船麥子送給他?範存仁擔心父親怪罪自己,現在心裡坦然了:“我已經連船帶麥子都送給他了。”范仲淹朗聲大笑,直誇兒子做的好。後來範存仁身居宰相位,天下為公,這不能不說是和范文正公教育有關。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固然是一個人開闊視野的不二法門,但人生觀與價值觀的樹立,卻並非靠讀書與行走可以成就。林則徐曾經說過一句名言“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所以,大格局的教育,才能成就大格局的人才,不放下營營之心,是培養不出大格局後代的。

    當代中國教育缺失是很嚴重的,但此缺失非彼缺失,物質嚴重過剩,精神過度缺失,疼愛的前提是自私。有人說,只有到了孩子分數出現問題的時候,家長才會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而對於孩子人格的培養,家長不僅是漠視,甚至可以說是罪魅。“熊孩子”這個稱謂的出現就很好的證明,在素質教育上,遠遠達不到談論格局與胸懷的地步。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家長要有意識地參與其中,並嚴格要求自身的言行,避免理論與行為的分裂,和孩子一起分享體驗,不自私,不放任,不要把孩子交給學校就認為萬事大吉。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影響最為深遠的老師,只要家長做到“三省吾身”,孩子自然“ 不令而行”,“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水到而渠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極限挑戰》的“6+1”模式正式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