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5

健康

回覆列表
  • 1 # 仁愛堂客服

    第一個體位——抱位及仰臥位的自發姿勢,含8個異常姿勢。

    第二個體位——由仰臥扶成側臥,含2個異常姿勢。

    第三個體位——由側臥扶成俯臥(4個月以後測),含2個異常姿勢。

    第四個體位——由仰臥拉坐,含3個異常姿勢。

    第五個體位——立位舉高高(注意是在雙足不著地時出現的姿勢),含5個異常姿勢。

    第六個體位——舉高高後足輕碰檯面,含4個異常姿勢。

    第七個體位——足踏檯面後扶持重心稍前傾並左右轉換促其邁步,含8個異常姿勢。

    表3-3姿勢及姿勢反應7項(含7個體位32個姿勢)家庭自測表

    抱位及仰臥位的自發姿勢

  • 2 # 深陷你的情々272

    在確定診斷時,最有意義的部分就是對異常運動功能體徵的檢查。診斷腦癱不能僅僅依靠X線或其他血液檢査。雖然醫生可能會進行上述檢查,以便排除可能引起相似症狀的其他神經系統疾病。

  • 3 # 兒科醫生王波

    您好,這個問題北京天使兒童醫院兒科主任王波來回答,期待您的關注~

    您好,主要是通過他的病史出生前、出生的時候或者出生後有沒有不正常的因素,從小嬰幼兒時期就出現的症狀發育比較遲緩,運動障礙比如該會坐的時候不會坐、該會爬的時候不會爬,另外肢體的肌張力異常軟或者硬,這個時候多半的痙攣性腦癱表現為僵硬不隨運動差,這樣就是它一個特點我們通過他的病史發育比較遲緩,查體的時候發現他的肢體肌張力異常,我們就可以診斷為腦癱。

  • 4 # 兒科醫生鮑秀蘭

    正常兒童的許多發育具有里程碑意義,像抓取玩具(3-4個月)、坐(6-7個月)、走(10~14個月)是基於正常的運動功能發育。如果兒童的這些技能發育遲緩則醫生會懷疑腦癱。如果要確診腦癱,醫師必須綜合考慮多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運動發育遲緩,以及一些危險訊號,如肌張力高、異常運動、持續的嬰兒期反射。給出明確的腦癱診斷並不容易,尤其是在新生兒1歲之前。事實上,通常需要等待明確且持久的特定運動異常問題充分表現才能做出診斷。大部分腦癱患兒在18個月時才能確診,但等待診斷的時間對於父母來說相當漫長,那是一種無法解釋的困難和令人煎熬的時光。

    當一個2歲的兒童突然受到頭部損傷,確診這例腦癱也是相當困難的。外傷過後,嚴重的損傷會持續一段時間,並且損傷後3個月,他可能會表現出腦癱患兒的典型症狀。但是1年後,或許這個孩子就完全康復了。很明顯,他沒有罹患腦癱。雖然他的大腦裡有傷痕,但是傷痕並沒有對他的運動功能造成永久性的損傷。在遭受損傷到確診沒有永久受傷的那段時間,父母親在等待的時間裡倍受煎熬。無論是在等待還是在照看孩子過程中多麼沮喪,在確診之前,這些都是必須經歷的過程。

    在確定診斷時,最有意義的部分就是對異常運動功能體徵的檢查。診斷腦癱不能僅僅依靠X線或其他血液檢査。雖然醫生可能會進行上述檢查,以便排除可能引起相似症狀的其他神經系統疾病。

    血液檢查和染色體分析對於診斷可能導致異常運動功能的遺傳狀況是有幫助的。它的重要性在於能夠診斷孩子患病的原因以及可能的疾病預後。當血液檢査結果提示孩子的狀況不是腦癱,而是遺傳問題造成的,那麼這個家庭依然能夠得到遺傳學方面的諮詢。然而腦癱並不是遺傳性疾病,並且一個普通的基因測試或染色體測試既不能建立也不能排除腦癱的診斷。

    當醫生懷疑患兒罹患腦癱時,MRI或CT檢測是必要的檢查手段。這些檢査能給出畸形腦組織的證據(比如無腦回畸形),或子宮內中風、室周腦白質壞死(PVL)、腦積水或腦出血的影象證據。

    異常肌張力的患兒在MRI檢查時發現異常的影象,對於腦癱的診斷能夠提供支援,並且通常能提示損傷的時間和性質。某些情況下,這些檢查提示神經系統疾病進展的證據。這樣可以排除腦癱的可能。有時MRI的影象顯示正常,正常的影象告訴我們正常的腦組織。然而,在腦內神經元之間的傳遞資訊功能可能仍舊是異常的,所以正常的掃描影象常常並不意味著孩子沒有問題。體格檢查以及發育遲緩都是診斷神經問題的最好依據。這些影象檢査,即使顯示異常,也不能預言他或她將來如何發育成長。所以,MRI檢查正常的孩子也可能患有嚴重的腦癱,而MRI檢查異常的孩子偶爾也會表現得完全正常,或許僅僅表現出輕微的腦癱體徵。MRI檢査正常的孩子,可能在學齡前表現得相當正常,也就是說需要學習的時候,會表現出嚴重的學習障礙。

    但是作為一個群體,腦癱患兒在影像學檢查的表現如傷痕、囊腫,或者其他改變,確實比沒有罹患腦癱的兒童更普遍和頻繁。所以當一個體檢結果提示可能罹患腦癱的兒童在CT影象上顯示異常,那麼CT可能作為另一項支援這孩子將來可能患有運動問題的指標。

  • 5 # 家庭醫生線上

      對於腦癱,我們雖不陌生,但是對於腦癱兒家庭所面臨的傷痛,卻是無法真正體會的!腦癱是指由於兒童時期多種原因造成的腦損害而形成相應的腦功能受損,從而表現出相應的臨床症狀。病變部位在腦,累及四肢,常伴有智力低下、癲癇、聽覺、語言障礙等症狀。

      腦癱越早發現對於日後的康復治療意義越大,這樣可把握住腦癱治療的最佳時機。要確診寶寶是否存在腦癱,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否存在高危因素,比如在圍產期嬰兒有窒息缺氧病史,有產傷、早產或出生體重偏低的孩子,患腦癱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二、是否存在腦癱症狀,比如姿勢異常。兩腿分開困難,不容易換尿布;站立的時候兩腿交叉,用足尖走路,腳跟不著地;手握東西不靈活,握拳的時候拇指握在手掌中;有的還有臉部怪動作,如吐舌頭、說話口齒不清等現象。

      三、反應遲鈍及叫名無反應,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現,一般認為4個月時反應遲鈍,6個月時叫名無反應,可診斷為智力低下。

      四、哺乳困難,生後不會吸吮,吸吮無力或拒乳,吸吮後疲乏無力,經常出現嗆咳、吐奶現象,嘴不能很好閉合,體重增加不良。

      五、頭圍異常:頭圍是腦的形態發育的客觀指標,腦損傷兒往往有頭圍異常

      六、身體扭轉:3—4個月的嬰兒如有身體扭轉,往往提示錐體外系損傷。

      七、身體發軟及自發運動減少,這是肌張力低下的症狀,在一個月時即可見到。如果持續4個月以上,則可診斷為重症腦損傷,智力低下或肌肉系統疾病。

      八、13-15個月以後,還不會邁步。

      如果寶寶存在以上這些不良症狀,那麼多數是與腦癱有關了。

  • 6 # 棄醫從文的讀者

    看到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曾看過的一篇文章,一個單親媽媽不放棄重度腦癱兒,最後兒子考上北大讀哈佛的故事。那麼我從這篇文章說一下腦癱兒如何造成的。

    首先判斷有沒有腦癱要知道腦癱兒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一、遺傳的因素(家族因素):如近親有癲癇、腦癱及智慧低下中的2種因素者佔腦癱的65%,還有就是染色體異常。母體因素:母親智力低下是腦癱最主要的危險因素,佔腦癱的2.7‰。其次的危險因素是母親分娩過程障礙。母親患癲癇、孕前患甲亢,或有兩次以上死胎者與腦癱明顯相關;先天性畸形;死胎、死產。

    二、母親因素(產前因素):高危孕婦分娩的孩子,如高齡妊娠、習慣性流產、多胎、糖尿病合併妊娠、巨大兒(體重4000克)以上、妊娠3個月時病毒感染(妊娠期的感染TORCH)、理化因素X線照射、吸菸、酗酒、長期服藥、妊娠高血壓、胎兒期的缺血缺氧症,以及母體營養障礙都可以影響胎兒。

    三、分娩因素(產時因素):分娩過程不順利的,如產程長、前置胎盤、胎盤早剝、羊水異常、臍帶異常·、臍帶繞頸、宮內窘迫、剖腹產、臀位、產鉗助產、難產發生腦出血、重症窒息繼發新生兒缺氧缺氧性腦病、羊膜炎等。

    四、新生兒因素:極低體重兒,2000-----15000------1000克以下、早產兒(32周以下)、過期產兒(40周以上),新生兒窒息、新生兒驚厥、重症黃疸(高膽紅素血癥、膽紅素腦病)、呼吸暫停、青紫發作,顱腦畸形、顱內感染、低血糖、中樞神經損傷等。

    結合上述的原因,在文章中的媽媽因為胎兒宮內缺氧導致新生兒出來就發生了新生兒窒息的情況,出生後孩子不僅不哭,連眉頭都不皺一下,對於不能自主哭出來的孩子,那麼肺的復張肯定受影響,這樣就更加加重了腦缺氧的形成,大腦缺氧是導致腦細胞死亡的原因,眉頭都不皺,說明連基本的反射都沒有,到了第四天,寶寶才出現哭,此時的寶寶被醫生判定是非傻即癱。

    所以出生時發生過缺氧導致窒息的新生兒、還有由於黃疸引起的核黃疸(膽紅素腦病)出現腦癱的概率最大。我認識一個寶媽就是因為不重視新生兒黃疸,後來導致腦癱的,三歲孩子的智力相當於1歲左右的孩子,腦癱兒一邊不影響身高體重增長,只是影響智力的發育。

    假如新生兒出生前或出生時有以上高危因素的都有可能出現腦癱的情況,具體腦癱的表現有:

    一般嬰幼兒出生一個月即可出現症狀,表現為拒乳,哭鬧不止,易驚,吞嚥困難,擁抱反射增強等,或者出現角弓反張的異常反射,一般正常嬰幼兒都遵循的發育規律,如三抬四翻,六坐周走,意思是三個月可以抬頭,四個月翻身,六個月可以坐起來,一歲可以走,這些動作都不能正常進行,或者有些寶寶某些動作延遲時間比較長或者需要父母輔助才能完成的話,如六個月仍不能抬頭、三歲還不會獨立行走就要重視了,這時腦癱的可能性很大,建議行腦部CT檢查進一步確診。

    “七坐八爬,但丁丁七個月不能坐八個月不能爬。”鄒翃燕回憶。雖然慢人一拍,但丁丁2歲半走路,5歲半能跳躍,11歲可以跳繩……正常人能做的事他也一個個學會。鄒翃燕回憶,兒子的康復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運動逐漸接近正常人。”腦癱兒確診後要進行臨床分級再進行相應康復訓練

    一般腦癱兒確診後要進行分級,分級後再進行相應的康復訓練,越早發現病情對孩子的恢復越有幫助,如果在幾個月就發現問題及時做康復訓練長大後基本生活還是可以自理的,文章裡寫的這位偉大的單親媽媽即使父親因此而放棄選擇了離婚,但是媽媽還是堅持不顧一切的培養腦癱兒,在生活中雖然兒子比正常人差,但是她給兒子不斷地加油鼓勵,最終成就了兒子考上哈佛,過程是艱難的,但是父母的努力肯定會得到回報。

    說到當年最大的困難,鄒翃燕說,是堅持,“雖然每週去3次,但效果很不顯著。”她回憶,當時的她偶爾也會懷疑自己這些努力會不會有結果,但這樣的念頭也只是一閃而過,更多的是風雨無阻的堅定決心。

  • 7 # 小蘋果兒科醫生

    腦癱的診斷主要靠病史詢問、臨床體徵、臨床表現的型別和體徵檢查,還包括必要的輔助檢查以佐證判斷如影像學和電生理學基礎等等。

    1.首先就是孩子出現腦癱的各種症狀以及體徵

    2.診斷的條件

    判斷孩子是不是腦癱還需要這幾個條件:①孩子的腦損傷為非進行性。②還只有運動障礙且引起運動障礙的病變部位在腦部。③這些症狀都在嬰兒期出現④出現了腦癱的合併症狀如智力障礙、癲癇、行為異常或者是交流障礙、感知覺障礙等等異常,還可能出現骨及肌肉系統損傷。⑤需要排除進行性肌病導致的中樞性運動障礙和一般的發育遲緩等等。

    3.輔助檢查

    對腦癱孩子的輔助檢查,主要是應用頭部CT及核磁共振MRI、腦電圖和誘發電位等手段來進行腦結構有無異常和病因推斷,這些檢查雖然並不起主要作用,但是仍然可以用來佐證診斷。比如頭部CT和MRI可用來了解患兒顱腦發育結構是否有異常,對了解腦癱原因和中樞神經的先天性異常可能有幫助。不同型別的腦癱頭顱CT的表現不盡相同,比如痙攣型的腦癱頭顱CT以上比率最高,且主要比偶纖維腦萎縮和皮質及皮質下軟化...而頭顱核磁共振成像則更為敏感,能夠進一步顯示病變部位的位置、大小和範圍,雖然價格昂貴但是是定位腦癱病變部位的首選。

    當然,診斷過程中還需要與其他疾病相鑑別如一過性的運動障礙或者單純的發育遲緩、顱內感染、智力發育落後或者腦腫瘤等等。zj

  • 8 # M鹿M290

    腦癱是種危害性很強的疾病,但是如果早期的診治是可以把危害控制到最低的。為了避免讓孩子可能受到疾病影響,我們應該及時的去醫院進行檢查診斷。

  • 9 # 神經外科潘仁龍教授

    懷疑孩子是腦癱,可以讓孩子端坐著,家長用手按壓在端坐小孩的背後,正常嬰兒較穩定,可以坐穩。腦癱嬰兒則不穩定,很容易低下頭向前傾,伸開雙手上下襬動。還可以讓孩子俯臥著,正常嬰兒能用雙手臂撐起上身,並抬起頭,腦癱嬰兒則不會。家長用手抬起小孩的頭部,正常嬰兒沒有抵抗,腦癱的嬰兒則有抵抗。讓孩子仰臥著,正常嬰兒能展開四肢仰臥於床上,腦癱嬰兒則頭部轉向一側,這一側的手腳伸展,另一側的手腳屈曲。家長用雙手去逗仰臥的小孩時,正常嬰兒能用雙手來玩家長的手,且仍可保持平臥。

  • 10 # 嬰幼兒早期綜合康復

    “家庭七項篩查法”又稱“姿勢及姿勢反應7項”家庭觀察檢測方法。適合家長在家中自行觀察,檢測,是家庭早期發現腦癱傾向的方法。也非常適合社群基層衛生機構進行高危兒風險管理篩查。

    所謂7項姿勢及姿勢運動反應是指在7項體位和體位變化過程中,能夠觀察到異常的姿勢反應。其中任何一項有異常存在,均應及時請專業醫生進一步檢查。建議每月檢測一次。如果6~7個月的孩子均無異常發現,運動發育又正常,一般應該可以排除腦癱。

    第一個體位——抱位及仰臥位的自發姿勢,含8個異常姿勢。

    第二個體位——由仰臥扶成側臥,含2個異常姿勢。

    第三個體位——由側臥扶成俯臥(4個月以後測),含2個異常姿勢。

    第四個體位——由仰臥拉坐,含3個異常姿勢。

    第五個體位——立位舉高高(注意是在雙足不著地時出現的姿勢),含5個異常姿勢。

    第六個體位——舉高高後足輕碰檯面,含4個異常姿勢。

    第七個體位——足踏檯面後扶持重心稍前傾並左右轉換促其邁步,含8個異常姿勢。

    表3-3姿勢及姿勢反應7項(含7個體位32個姿勢)家庭自測表

    抱位及仰臥位的自發姿勢

    手拇指內收發緊或手拇指內收達掌心(皮層拇指徵)

    頭經常偏向一側(緊張性頭偏斜)

    頭偏向一側時類似拉弓射箭樣的面朝向上肢伸、枕側上肢屈(自發非對稱頸肢反射陽性)

    自發足拇趾上翹、其餘四趾扇形分開(自發巴氏徵陽性)

    一側或一個肢體活動明顯減少或異常

    肢體軀幹扭動

    1-2個月的嬰兒仰臥位時雙下肢僵直

    3個月或以後的異常姿勢:手仍持續握拳、徐動、過度鬆軟

    由仰臥扶成側臥頭後仰≥20°

    出現緊張性頭偏斜(在由仰臥翻至側臥的過程中會出現)

    由側臥扶成俯臥(4個月以後測)

    肘不支撐而面部支撐

    臀翹的比頭高

    由仰臥拉坐

    上肢發緊:腕屈曲發緊、肘屈曲發緊、肩內收發緊、肩內旋發緊

    頭後仰≥20°

    不經坐位直接站起

    立位舉高高(注意雙足不著地時出現的姿勢)

    立位舉高高,雙足不著地時出現足背屈

    下肢交叉發緊

    肌性足內翻

    肌性足外翻

    上肢頭頸姿勢異常

    舉高高後足輕碰檯面(4個姿勢)

    足跟抬起≥30°

    7個月後還不持重

    肌性足內翻

    肌性足外翻

    足踏檯面後扶持重心稍前傾並左右轉換促其邁步

    足跟不著地的邁步(尖足)

    邁步時兩腿交叉(剪刀步)

    7個月後還無邁步意識

    7個月後還不持重、無正常邁步呈快速踏步狀

    肌性足內翻、肌性足外翻

    如孩子不持重、不邁步,仰臥扶膝伸展位,輕緩壓足底背屈,足背屈角≥90 為異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生兒出生十五天了,肚子特別鼓,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