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銀文彩匯
-
2 # 不老熊二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其實從問題的提出就已經看出明朝錢幣的發行任性的根源所在了,任性的根源就在於錢幣的發行毫無章法可言,按現在的語言就是“無法可依”導致了任性。
1,朝廷的任性
只要看看明朝的歷史以及錢幣發行的歷史就可以看出。早在朱元璋尚未推翻元朝之時,就在應天府鑄造了“大中通寶”,並設定了寶源局。當朱元璋正式建立明朝即開始鑄造“洪武通寶”,以後的幾年裡發行數量不少,滿足了當時的人們生產生活的需要。
然而好景不長,洪武八年時朱元璋下令關停了寶源局,也相繼關停了各行省的寶泉局。到十年時又下令開始鑄造,到二十年時又再次下令停鑄,二十二年時又再次恢復。 也就是說,朱元璋在位期間就兩停三鑄錢幣,可見其任性了。後來朱棣登基造“永樂通寶”,到宣德年間又造“宣德通寶”,到明英宗即位在即位之初就下令停止鑄錢,一直到弘治十六年這期間計五十餘年,明王朝一直沒有鑄造過官錢。由此,就造成了 市場極度蕭條,進入了一段沉寂期 。 直到弘治十六年才重新開始鑄錢,以後又發行了弘治、嘉靖、隆慶、萬曆、天啟、泰昌、崇禎通寶七種。這後期錢幣的發行才基本穩定下來。
可以說,明王朝的錢幣發行,經歷的是時發時停、時廢時興,是一段曲折的錢幣發行史,可見明王朝的官方任性造成了經濟的時興時衰極不穩定。
2,官鑄的任性造就了私鑄的任性
由於明朝官鑄的時停時鑄,市場上難免出現空缺,助長了民間私鑄銅錢的行為。私鑄錢幣是一項利潤豐厚的行為,從明朝初期直到明亡從未間斷過,雖然官方也曾打去過,但由於明朝的貨幣管理十分混亂,但始終屢禁不絕。關鍵是私鑄錢往往是質量不足,但大量的私鑄幣由於成本低而逐漸佔領了市場。又由私鑄延伸到私販,大量的私鑄幣從甲地運到乙地以謀取不當利益,從而使明朝的錢幣發行任性更是亂上加亂。
小結:由於明王朝的中央政府沒有制訂一個有效的貨幣發行制度,也就造成了無法可依而任性所為,對生產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才使私鑄錢氾濫,加劇了貨幣的不穩定性。也就是說這種任性是政府官方與民間共同的行為造成的。
明朝貨幣制度混亂,致使流通使用繁雜。私造泛眾,廢了又興,興了又廢。民眾苦不堪憂,所以折射出貨幣對百業的穩定是何等的重要,也是民眾生活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