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茅臺酒的來歷:
茅臺鎮,據傳遠古大禹時代,赤水河的土著居民——濮人,已善釀酒。漢代,今茅臺鎮一帶有了“枸醬酒”。《遵義府志》載:枸醬,酒之始也。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建元六年(前135年),漢武帝令唐蒙出使南越,唐蒙飲到南越國(今茅臺鎮所在的仁懷縣一帶)所產的構醬酒後,將此酒帶回長安,敬獻武帝,武帝飲而“甘美之”,並留了“唐蒙飲構醬而使夜郎”的傳說。
這成為茅臺酒走出深山的開始,此後,一直作為朝廷貢品享盛名於世。唐宋以後,茅臺酒逐漸成為歷代王朝貢酒,透過南絲綢之路,傳播到海外。到了清代,茅臺鎮酒業興旺,“茅臺春”、“茅臺燒春”、“同沙茅臺”等名酒聲名鵲起。“華茅”就是茅臺酒的前身。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偈盛燒房”將其產酒正式定名為茅臺酒。清《舊遵義府志》所載,道光年間,“茅臺燒房不下二十家,所費山糧不下二萬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清代詩人鄭珍詠贊茅臺“酒冠黔人國”。
1949年前,茅臺酒生產凋敝,僅有三家酒坊,即:華姓出資開辦的“成義酒坊”、稱之“華茅”;王姓出資建立的“榮和酒房”,稱之“王茅”。
賴姓出資辦的“恆興酒坊”,稱“賴茅”。一九五一年,政府透過贖買、沒收、接管的方式將成義(華茅)、榮和(王茅)、恆興(賴茅)三傢俬營釀酒作坊合併,實施三茅合一政策——國營茅臺酒廠成立。
擴充套件資料:
茅臺酒作為世界三大名酒和中國三大名酒“茅五劍”之一,已有800多年的歷史。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質獎章、獎狀。建國後,茅臺酒又多次獲獎,遠銷世界各地,被譽為“世界名酒、“祖國之光”。
茅臺酒之所以被譽為“國酒”,是由其悠久的釀造歷史、獨特的釀造工藝、上乘的內在質量、深厚的釀造文化,以及歷史上在中國政治、外交、經濟生活中發揮的無可比擬的作用、在中國酒業中的傳統特殊地位等綜合因素決定的,是三代偉人的厚愛和長期市場風雨考驗、培育的結果。
茅臺酒廠區建於赤水河上游,水質好、硬度低、微量元素含量豐富,且無汙染。峽谷地帶微酸性的紫紅色土壤,冬暖夏熱、少雨少風、高溫高溼的特殊氣候,加上千年釀造環境,使空氣中充滿了豐富而獨特的微生物群落。
貴州茅臺酒的來歷:
茅臺鎮,據傳遠古大禹時代,赤水河的土著居民——濮人,已善釀酒。漢代,今茅臺鎮一帶有了“枸醬酒”。《遵義府志》載:枸醬,酒之始也。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建元六年(前135年),漢武帝令唐蒙出使南越,唐蒙飲到南越國(今茅臺鎮所在的仁懷縣一帶)所產的構醬酒後,將此酒帶回長安,敬獻武帝,武帝飲而“甘美之”,並留了“唐蒙飲構醬而使夜郎”的傳說。
這成為茅臺酒走出深山的開始,此後,一直作為朝廷貢品享盛名於世。唐宋以後,茅臺酒逐漸成為歷代王朝貢酒,透過南絲綢之路,傳播到海外。到了清代,茅臺鎮酒業興旺,“茅臺春”、“茅臺燒春”、“同沙茅臺”等名酒聲名鵲起。“華茅”就是茅臺酒的前身。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偈盛燒房”將其產酒正式定名為茅臺酒。清《舊遵義府志》所載,道光年間,“茅臺燒房不下二十家,所費山糧不下二萬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清代詩人鄭珍詠贊茅臺“酒冠黔人國”。
1949年前,茅臺酒生產凋敝,僅有三家酒坊,即:華姓出資開辦的“成義酒坊”、稱之“華茅”;王姓出資建立的“榮和酒房”,稱之“王茅”。
賴姓出資辦的“恆興酒坊”,稱“賴茅”。一九五一年,政府透過贖買、沒收、接管的方式將成義(華茅)、榮和(王茅)、恆興(賴茅)三傢俬營釀酒作坊合併,實施三茅合一政策——國營茅臺酒廠成立。
擴充套件資料:
茅臺酒作為世界三大名酒和中國三大名酒“茅五劍”之一,已有800多年的歷史。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質獎章、獎狀。建國後,茅臺酒又多次獲獎,遠銷世界各地,被譽為“世界名酒、“祖國之光”。
茅臺酒之所以被譽為“國酒”,是由其悠久的釀造歷史、獨特的釀造工藝、上乘的內在質量、深厚的釀造文化,以及歷史上在中國政治、外交、經濟生活中發揮的無可比擬的作用、在中國酒業中的傳統特殊地位等綜合因素決定的,是三代偉人的厚愛和長期市場風雨考驗、培育的結果。
茅臺酒廠區建於赤水河上游,水質好、硬度低、微量元素含量豐富,且無汙染。峽谷地帶微酸性的紫紅色土壤,冬暖夏熱、少雨少風、高溫高溼的特殊氣候,加上千年釀造環境,使空氣中充滿了豐富而獨特的微生物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