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又名痘瘡,是一種傳染性較強的急性發疹性疾病。早在晉代時,著名藥學家道家葛洪在《肘後備急方》中已有記載,他說:“比歲有病時行,仍發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瘡,皆戴白漿,隨決隨生”,“劇者多死”。同時他對“天花”的起源進行了追溯。指出:此病起自東漢光武帝建武年間(公元23-26年)。這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關於“天花”病的記載。書中還說:“永徽四年,此瘡從西流東,遍及海中”。這是世界最早關於“天花”流行的記載。對於“天花”書中尚載有具體治療藥物方法。
公元九世紀時歐洲天花流行甚為猖獗,在日耳曼軍隊入侵法國時,兵士感染天花,統率者竟下令採取殺死一切患者的殘忍手段。以防止其傳染,結果天花照樣流行,在印度則採取“天花女神”的迷信辦法,自然也無濟於事。
中國則不同,不僅早就注意天花的治療,而且積極採取預防措施。據清代醫學家朱純嘏在《痘疹定論》中記載,宋真宗(公元998——1022年)或仁宗(公元1023——1063年)時期,四川峨眉山有一醫者能種痘,被人譽為神醫,後來被聘到開封府,為宰相王旦之子王素種痘獲得成功。後來王素活了六十七歲,這個傳說或有訛誤,但也不能排除宋代有產生人痘接種萌芽的可能性,到了明代,隨著對傳染性疾病的認識加深和治療痘疹經驗的豐富,便正式發明了人痘接種術。
清代醫家俞茂鯤在《痘科金鏡賦集解》中說得很明確:“種痘法起於明隆慶年間(公元1567——1572年),寧國府太平縣,姓氏失考,得之異人丹徒之家,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種花者,寧華人居多”。乾隆時期,醫家張琰在《種痘新書》中也說:“餘祖承聶久吾先生之教,種痘箕裘,已經數代”。又說:“種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這些記載說明,自十六世紀以來,中國已逐步推廣人痘接種術,而且世代相傳,師承相授。
清初醫家張璐在《醫通》中綜述了痘漿、旱苗、痘衣等多種預防接種方法。其具體方法是:用棉花醮取痘瘡漿液塞入接種兒童鼻孔中,或將痘痂研細,用銀管吹入兒鼻內;或將患痘兒的內衣脫下,著於健康兒身上,使之感染。總之 ,透過如上方法使之產生抗體來預防天花。
由上可知,中國至遲在十六世紀下半葉已發明人痘接種術,到十七世紀已普遍推廣。公元1682年時,康熙皇帝曾下令各地種痘。據康熙的《庭訓格言》寫道:“訓曰:國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種痘方,諸子女及爾等子女,皆以種痘得無恙。今邊外四十九旗及喀爾喀諸藩,俱命種痘
天花”又名痘瘡,是一種傳染性較強的急性發疹性疾病。早在晉代時,著名藥學家道家葛洪在《肘後備急方》中已有記載,他說:“比歲有病時行,仍發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瘡,皆戴白漿,隨決隨生”,“劇者多死”。同時他對“天花”的起源進行了追溯。指出:此病起自東漢光武帝建武年間(公元23-26年)。這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關於“天花”病的記載。書中還說:“永徽四年,此瘡從西流東,遍及海中”。這是世界最早關於“天花”流行的記載。對於“天花”書中尚載有具體治療藥物方法。
公元九世紀時歐洲天花流行甚為猖獗,在日耳曼軍隊入侵法國時,兵士感染天花,統率者竟下令採取殺死一切患者的殘忍手段。以防止其傳染,結果天花照樣流行,在印度則採取“天花女神”的迷信辦法,自然也無濟於事。
中國則不同,不僅早就注意天花的治療,而且積極採取預防措施。據清代醫學家朱純嘏在《痘疹定論》中記載,宋真宗(公元998——1022年)或仁宗(公元1023——1063年)時期,四川峨眉山有一醫者能種痘,被人譽為神醫,後來被聘到開封府,為宰相王旦之子王素種痘獲得成功。後來王素活了六十七歲,這個傳說或有訛誤,但也不能排除宋代有產生人痘接種萌芽的可能性,到了明代,隨著對傳染性疾病的認識加深和治療痘疹經驗的豐富,便正式發明了人痘接種術。
清代醫家俞茂鯤在《痘科金鏡賦集解》中說得很明確:“種痘法起於明隆慶年間(公元1567——1572年),寧國府太平縣,姓氏失考,得之異人丹徒之家,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種花者,寧華人居多”。乾隆時期,醫家張琰在《種痘新書》中也說:“餘祖承聶久吾先生之教,種痘箕裘,已經數代”。又說:“種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這些記載說明,自十六世紀以來,中國已逐步推廣人痘接種術,而且世代相傳,師承相授。
清初醫家張璐在《醫通》中綜述了痘漿、旱苗、痘衣等多種預防接種方法。其具體方法是:用棉花醮取痘瘡漿液塞入接種兒童鼻孔中,或將痘痂研細,用銀管吹入兒鼻內;或將患痘兒的內衣脫下,著於健康兒身上,使之感染。總之 ,透過如上方法使之產生抗體來預防天花。
由上可知,中國至遲在十六世紀下半葉已發明人痘接種術,到十七世紀已普遍推廣。公元1682年時,康熙皇帝曾下令各地種痘。據康熙的《庭訓格言》寫道:“訓曰:國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種痘方,諸子女及爾等子女,皆以種痘得無恙。今邊外四十九旗及喀爾喀諸藩,俱命種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