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張宇41855548

    主要是靠稱重來計算的。每個銅錢的重量是差不多的,平時用就是估算,數個數,多的話就稱一下。銅幣和紙幣不同。銅幣靠的是金屬含量來體現貨幣價值的,而紙幣是靠政府信譽來體現貨幣價值。如果銅幣上帶面值,那麼就會有人或者政府囤積小面額的錢然後私自鑄大面值的錢會引發通貨膨脹等問題,管理起來更麻煩。

  • 2 # 徒步看風景的Why

    銅錢在不同時期有不同面值。面值最多的是王莽新朝的銅錢,有面值一到十、大泉五十、一刀平五千等數十個品種。一般面值發行較多的有小平(一文錢)、折二(二文錢)、折三(三文錢)、當十(清咸豐發行,後同),當五十、當一百等。

  • 3 # 全球鷹yy

    中國古代銅是硬通貨,銅有多少就值多少錢,所以銅錢的重量就是錢的多少,人們主要就是看銅錢的大小、掂量其重量,估算其面值。

  • 4 # 茶之人生

    從秦、漢到隋朝實行"銖兩"紀重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諸國之後,實行了"書同文,車同軌,衡同量,幣同制"的中央集權政策,"以秦法同天下之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史紀丶平準書之八》的法則,規定了"黃金為上幣(1鎰二20兩),"半兩"為下幣,重如其文。其它銀、錫、龜、貝、珠、玉不再充當貨幣"。一律通行外圓內方,面文"半兩"的青銅鑄幣。從此確立了以銖兩(1兩二24銖)記重的錢幣體制。

    二、漢朝近400年間,貨幣沿襲秦制,實行黃金與銅錢並行。漢初使用是減重"半兩"(八銖半兩、四銖半兩、榆莢半兩)、三銖、四銖等,直至武帝元鼎四年,整頓混亂狀態,統一由上林三官鑄造標準五銖。

    五銖錢從西漢初經過新莽、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一直到隋朝,中間雖出現過一些非"五銖"文字錢,如王莽的"新朝錢",三國劉蜀的"直百",孫吳的"大泉兩千",北朝的"太和五銖"、"常平五銖"、"北周三品錢"等,但都是以五銖折算。

    (唐、宋、元、明、清統稱謂"寶貨"年號錢)

    大家知道"寳"字在"六書"中是個會意字,其含義是室內珍藏著玉和貝,寶就是財富,就是錢,因而從唐高祖李淵武德四年開鑄"開元通寶"寶貸錢,意為改變"銖兩"記重的名稱而創立寶貨名稱的新紀元。並規定每枚方孔圓錢實際重量為一錢,自此的"錢"字具備了雙重意義,一指貨幣,二指重量。

    三百年的唐朝一直沿用"開元通寶"幾種不同面值的年號錢並用,"乾封泉寶","乾元重寶"、"大曆元寶"、"建中通寶"、鹹通玄寶等等。

    銅錢面值,就這樣變出來的。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各學校都是怎樣上晚自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