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637723451722
-
2 # 鄉下人61772
我覺得這個問題說複雜很複雜,說簡單很簡單,和親人之間秘密隱私不設防一樣,情緒也是不設防的,以最真實最徹底的方式釋放情緒壓力,只有在最熟悉最親近最信任的人面前,人才是不保留不偽裝的。長輩對晚輩,愛之深,責之切,無關冷暖的外人犯點小錯誤可以一笑而過,但自家孩子就不行,也許會很嚴肅認真地提出批評;而晚輩眼裡的長輩,打小就是偶像完人,隨著成長和接觸社會加上代溝,長輩身上一些東西總覺得怪怪的,有種說不出的不滿,假如從小嬌慣,長大難免態度生硬,而對於外人,端出來的都是檯面上的語言套裝,旁觀者只見到“好”而已
我在諮詢工作中使用的一派理論,經常使用「認知」這一概念去理解人的主動行為。換句話說,人所以做出這樣那樣的事,無論看上去多麼荒謬不可解,都是背後或明顯或隱蔽的想法所致。想法有不同的層次,外顯層次的想法當然一目瞭然。你看,家人有親疏遠近,有愛恨情仇。越是親近的家人,因為朝夕相處,摩擦碰撞,積累負面的情緒和想法的可能性,反而比普通的外人(同事、鄰居、朋友)更為高發。賭氣也好,怨恨也好,鄙夷也好,疏離也好,失望也好,關係層面的衝突表現到態度層面,實在是太正常不過的事。如果從表面現象來看,斌哥給了女人一巴掌,給小混混點菸,這態度倒掛得是有點匪夷所思。但仔細想,從那時的條件來看就只能這樣。態度差的背後,是真心愛護你;而態度好的背後,是遲早把刀子捅回來。可是很多人在不危險的情境中,會持有同樣的信念,當然是潛在的,未必能上升到意識層面。比如我有天在商場坐電梯,人多氣悶,有個小朋友嫌不舒服,一直在大哭要下去。他的媽媽——面紅耳赤的一個農村婦女。如果做個類比,這位婦女在電梯執行的半分鐘內,行動策略和斌哥一模一樣:打擊親人,討好外人。區別只是一個是真危險的情境,一個其實很安全——只是在她的信念中存在風險。這樣的信念會導致她情不自禁地驚慌:如果孩子繼續哭叫,會不會惹惱旁邊的人?會不會遭到敵意?會不會受到指責和攻擊?還有很多很多……大家可以結合生活中的例項對號入座。這些信念有時是適應的,有時則弊大於利。比較麻煩的一點是,很多信念內化之後,自己是不自知的。這就是很多人會長期保持著一些外人看來離譜的信念的原因。好在透過內省和交流(尤其是交流,旁觀者清),還是能讓它們慢慢清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