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Mr禾

    一、我們常常不知道拿“不聽話”的孩子怎麼辦,於是嘗試用“談條件”,“哄騙”,“獎懲”,“討好”,“恐嚇”等方式安撫他們,目的就是讓孩子“聽話”。可是,家長黔驢技窮,卻收效甚微。

    二、想要有效地和孩子合作,家長需要了解孩子的觀察和思考模式。

    孩子是天生的“小偵探”,但是因為年齡的侷限,他們對觀察到的事情所做出的結論常常是錯誤的。

    三、這樣的情景在二胎家庭中上演的頻率會很高:

    4歲的弟弟在9歲的哥哥旁邊跑來跑去,哥哥發出生氣訊號“別打擾我作業,你再不走我揍你”。弟弟看了哥哥兩眼,走開兩步,然後在客廳大鬧天宮。此時媽媽作為裁判長出現了,“你不要發出這麼大的聲音,吵到哥哥了”。弟弟停了下來,只是沒一會,弟弟又開始製造“各種噪音”。媽媽怒了,打了“不聽話”的弟弟。

    弟弟的“噪音手段”無時無刻不在呼喚著家人的關注“看我,和我玩吧,不要做你們的事了”。媽媽和哥哥的生氣,正好滿足了弟弟“尋求關注”的需要,弟弟會錯誤的把觀察到“媽媽生氣”的行為理解成“我只要大鬧,媽媽就會關注到我”,然後在往後的日常裡,他也會不斷的重複這個“錯誤的經驗”。當然弟弟自己是意識不到為什麼要“發出噪音”的,他所有的行為都是無意識的。

    四、還有一些相反的例子,二胎家庭的老大會突然變的很“嬰兒”。本來已經會自己吃飯的姐姐,突然提出要求來要媽媽喂,本來已經會自己穿衣的姐姐想要媽媽幫著穿衣服,甚至已經分床睡好幾年了,又提出要天天讓媽媽陪著睡。二胎家庭中的老大,在觀察到媽媽把大把的時間都花在弟弟(妹妹)身上時候,得出了一個錯誤的觀察結論“我只有變成小嬰兒”才能重新得到媽媽的愛,才能重新贏得他失去的家庭地位”,所以,他重複著這些行為試圖把媽媽搶回來。如果成人觀察到老大的行為背後的目的,並適時加以引導,那老大在一次次錯誤的經驗重複中,會慢慢形成諸如“我要有位置就要打敗別人”之類的錯誤的人生觀。

    五、所以,作為成人,如果瞭解了孩子的觀察和思考模式,就不會一味地和孩子叫板,把自己也弄成一個孩子模樣。

    每個人都擁有為自己做決定好的權利,即使在知識,經驗或技巧方面孩子和成人存在不一致,但是,在很多事情上,孩子往往比我們有能力,他們的聰明才智常常勝過我們,所以,孩子需要享受被看到並且被尊重。

    想要孩子“聽大人話”的家長們,如果可以嘗試放下自己作為成人的優越感,蹲下來看看孩子,想想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動機,“不聽話”的孩子一定會帶給你別樣的驚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國漫是否可以崛起?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