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龍女5505

    唐中宗復位後,性格依然軟弱、又無才無德、更無實力,所以雖明知皇后韋氏與武三思私通,卻只能無奈又悲涼的忍受屈辱,不聞不問,最終為自己唐朝遭來大難。

  • 2 # 史裡淘聲

    公元683年,其父皇唐高宗病逝後,李顯繼位。為了組建自己的政治集團,以抗衡母后武則天的勢力,唐中宗於是決定將岳父韋玄貞提拔為侍中(相當於宰相)。此舉遭到時任宰相裴炎的不滿,唐中宗說道:“你也來欺負我,朕把我們李家天下都給老丈人,汝又奈之我何?”裴炎無奈,於是將此事報告給武則天。

    公元698年,狄仁傑、李昭德和張柬之等五位大臣發動神龍政變,除掉了“二張”,然後逼迫81歲的武則天召回李顯回朝復位。李顯雖然又當了皇帝,但是由於他離開朝廷被軟禁了14年,所以,還不如弟弟李旦、妹妹太平公主他們的勢力大,而狄仁傑和張柬之等人只是忠於李唐王朝,而非李顯的權臣。因此,李顯依然沒有什麼勢力。

    公元710年6月,韋皇后和安樂公主下藥毒死了唐中宗,立溫王李重茂為帝,為皇后攝政,震驚朝野。

    結語:唐中宗是史上最窩囊的皇帝,他對母親武則天恭順,但母親廢黜了他的皇位,並軟禁他;他為討妻子歡心而縱容妻子,結果老婆偷漢子,給他戴綠帽子而背叛他;他立兒子為太子,可兒子竟然造他的反;對女兒十分寵愛,但是最終女兒卻成為毒死他的幫凶。

  • 3 # 時光山人

    首先,是唐中宗掌控朝廷政局的需要。

    神龍政變之後,一代女皇武則天退位,張柬之、敬暉、恆彥範等政變五大臣迎回李顯重新復位。復位之後的李顯雖名為皇帝,朝政大權卻落入了五大臣之手,並且還面臨著太平公主、相王李旦這兩支政治勢力的威脅。

    之所以選擇武三思,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李顯的女兒安樂公主嫁給了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兩人是兒女親家,本來就有姻親關係;其次,武三思是李顯的妃子上官婉兒曾經的情夫,而且武三思與韋皇后關係也不一般,有這兩人的鼎力支援;再次,武三思是武氏勢力的首腦人物,有著強大的政治勢力,這也是李顯所需要依靠的;最後,五大臣是李顯與武三思共同的政治敵人。正是出於政治上的需要,李顯才會不殺武三思,並且與其聯手消滅掉了政治對手。

    李顯不但放縱韋皇后,還盡情的放縱自我。復位後的李顯幾乎不把心思放在朝政上,而是想著如何尋歡作樂,要把他曾經失去的享樂拼命給補回來。李顯只顧著自己享樂,朝政交給韋皇后,性格軟弱的他對韋后和武三思之間的事也選擇無視。

    總之,正是唐中宗的軟弱和無能才會出現這種荒誕之事。在中宗的放縱之下,韋后和安樂公主企圖效仿武則天稱帝,最後甚至狠心毒死了中宗。

  • 4 # 國史春秋

    中宗復位,可以給武三思頭上計一點兒功勞。換個角度理解,等於武三思事先為自己打了“預防針”,得到一塊免死金牌,所以沒有被殺,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李顯懦弱。

    神龍政變後,病床上奄奄一息的武則天自覺無力迴天,於是答應還政於李唐,並派人去房州(今湖北房縣)迎回被貶為廬陵王的中宗李顯。而去接李顯的任務恰好交給了武三思。

    其實,武三思受命並非偶然,而是必然。因為武三思曾經為太子之位,同李顯有過激烈的角逐,所以此去頗有獻媚的意味。而武則天也想趁此機會修復李家與武家的關係,可謂是一石二鳥。

    武三思到達房州後,李顯被嚇得魂不附體,他誤認為武三思是奉命來送他“上路”,所以癱在地上哭作一團。曾經的皇后韋氏也撲在武三思腳下則不住的磕頭,並且淚如雨下。武三思急忙去攙扶韋氏。而就在韋氏抬頭的一瞬間,武三思被眼前這個梨花帶雨的漂亮女人驚呆了。

    片刻後,武三思才回過神,趕忙大聲說:恭喜王爺王妃,武皇有旨,請王爺速速回京復位!韋氏聽完破涕而笑。沒想到,韋氏笑起來更嫵媚。而武三思這個英氣逼人的男人也讓韋氏略生好感,因此也為日後二人的苟合埋下伏筆。

    可能是出於對武三思千里迢迢的迎接所感動,李顯心中那些不愉快的往事也就煙消雲散,所以復位後並沒有刻意去找武三思的麻煩。如此一來,武三思又開始活躍趕來,並且愈加有恃無恐。

    武三思先是同上官婉兒媾合,而此時的上官婉兒儘管已經是李顯的一名妃嬪,受封為昭容。而武三思不僅不去理會上官婉兒的特殊身份,而且還一直沒有放下對韋皇后的覬覦之心。更何況,如今的韋皇后大權在握,於武三思更是一棵可依附乘涼的大樹。

    對於自己的兩個女人被武三思‘一箭雙鵰’,中宗李顯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預設,因為他實在是惹不起那個曾經與他患難與共的韋氏,但是中宗也沒有下作到鼓勵他們的亂搞的地步。

    不久,太子李重俊不忍韋后跋扈專權,於是改動政變,處死武三思,韋后則幸運逃脫。李重俊政變失敗,後被處死。武三思死後,韋后很快又在朝臣中物色倜儻俊俏的男人,以供自己消遣。因此不難看出,韋后本就是一個飽暖思淫慾而又水性楊花的女人,沒有中宗的鼓勵,她也照出牆不誤。

    再後來,韋后夥同女兒安樂公主將中宗毒死,她就更為所欲為了。因此中宗雖是皇帝的身子,卻是武大郎的命。而他之所以落個悲催的下場與他的懦弱性格、且智商不足是分不開的。

    而武則天本身就沒打算放棄權力,於是她正好以‘中宗對李室江山不負責任’為由,將其貶為廬陵王,移居房州(今湖北房縣),自己則著手稱帝事宜。但是武則天還是對這個被“廢了武功”的兒子不放心,於是經常派人監視其一舉一動。所以中宗一直過的戰戰兢兢,生怕一夜之間丟了性命。而當時能陪中宗一起煎熬度日的只有韋氏。

    因此,再次復位的中宗對這位曾經不離不棄、生死與共的妻子非常寵幸,以致於在這個女人面前沒有一點威嚴。如此一來,韋氏的野心才急劇的膨脹,最終毫不猶豫地將最寵她的那個男人害死。

  • 5 # 蕭立誌

    唐中宗與韋氏是患難夫妻,所以再次即皇帝位後聽憑韋氏專權。至於鼓勵皇后與武三思私通,沒見哪本史書有這樣的記載。相反,正是因為韋氏淫亂行為太過於放肆,導致朝野盡知,地方官燕欽融上書指責韋皇后淫亂,韋皇后怕唐中宗查究她的淫亂之事才密謀毒死了唐中宗。至於不殺武三思,則是因為在中宗的印象中武三思沒有欺凌迫害過他,武李兩家互為姻親,中宗當時的太子之位主要是因為張氏兄弟而不穩。

    嗣聖元年(公元684年)二月,當皇帝還不到兩個月的唐中宗李顯,在乾元殿被皇太后武則天廢為廬陵王貶出長安。中宗先後被軟禁於均州(今湖北省丹江口市)、房州(今湖北省房縣)14年,只有妃子韋氏陪伴,兩人相依為命,嚐盡了人世的艱難。每當聽說武則天派使臣前來,中宗就嚇得想自殺。韋氏總是安慰他說:“禍福無常,也不一定就是賜死,何必如此驚恐。”

    韋氏的鼓勵、幫助、勸慰,才使他在逆境中堅持著活了下來。因此,中宗和韋氏作為患難夫妻,感情十分深厚。他曾對韋氏發誓說:“有朝一日我能重登皇位,一定滿足你的任何願望。”

     聖曆元年(公元698年),在狄仁傑、王方慶等人的勸說下,年事已高的武則天,召李顯回洛陽,九月,重立李顯為太子。

    唐中宗很注意搞好與母親武姓家人的關係,出於這一動機,他決定和武氏聯姻。

    就這樣,他的一個女兒即後來的永泰公主嫁給了武則天的侄孫武延基,成了魏王武承嗣的兒媳;幼女即安樂公主嫁給了武則天的另一位侄孫武崇訓,成了樑王武三思的兒媳。唐中宗與武家結親,無疑是想通過裙帶關係穩固確立自己的地位。長安元年(701)九月,他的兒子李重潤和永泰公主夫婦少年氣盛,對祖母寵信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深表不滿,被張易之添油加醋地報告給武則天,說他們誹謗朝廷,結果武則天逼令李重潤、永泰公主和丈夫武延基自殺。不過,因為牽扯麵不大,武則天並沒有深究。顯而易見,張易之、張昌宗已對唐中宗一家構成了威脅。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初,82歲的武則天病情惡化。正月丙午日,宰相張柬之等五大臣聯合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詐發動宮庭政變,誅殺了武則天身邊的兩位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並逼迫武則天退位。隨後,李顯再次登基,恢復大唐國號及唐時舊制,並平反昭雪被武則天殺害的李唐宗室,恢復長安為首都,洛陽為陪都。

    為了兌現在房州受難時對韋氏的承諾,復位後的李顯,立即冊封韋氏為皇后,又不顧大臣的反對,追封韋立貞為洛王。並讓韋氏每臨朝,垂幔坐殿上參與朝政,一如武則天在唐高宗之世。韋氏千方百計擴大韋氏家族勢力,使得韋氏一族勢力迅速膨脹。

    李顯還接收了武則天身邊最受信任、風流嫵媚的女官上官婉兒,並將她封為婕妤,不久,又進為昭容;讓她仍然專掌宮中文書,撰制誥命,授予很大的權力。上官婉兒為了拉攏韋皇后,鞏固自己在宮中的地位,便將自己的老相好,高大威猛的武三思,推薦給了韋皇后。因李顯身體不佳,正慾火中燒的韋皇后,得到武三思後,如獲至寶。由是,韋皇后與上官婉兒聯手,在中宗李顯面前大肆吹捧武三思如何能幹,昏庸無能的唐中宗也因此對武三思十分信任。李顯除了經常私訪武三思府外,還允許武三思隨便出入宮禁。

    朝堂內外,武三思與韋皇后、上官婉兒沆瀣一氣,將昏聵的李顯玩弄於股掌之中。

    唐中宗因韋氏的患難之情太過於相信她,雖多有風聲傳聞,但他都沒有相信。即使看見韋皇后與武三思坐在御床上擲雙陸,也未曾往那方面想,不但不惱,居然還站在一旁,為二人點籌碼,叫好助興。神龍二年(公元706年),處士韋月將向皇帝上書,告武三思“潛通宮掖,必為逆亂。”李顯見章大怒,下令立斬韋月將。因不合時令,大臣反對立斬,李顯無奈,遂將韋月將毒打一頓後,流放嶺南,一俟秋分,即行斬首。

    安樂公主(李裹兒,684年-710年7月21日),出生於房陵,為中宗最幼女,母親為韋后。 安樂公主自幼深受寵溺,養成刁蠻任性,橫行霸道的性格。中宗恢復帝位之後,安樂公主恃其寵愛權傾天下,侯王權臣多出其門。曾自做詔書,矇住前面的內容,請中宗畫押,李顯笑著答應其請。還奏請立自己為皇太女,左僕射魏元忠勸諫不可如此行事,安樂公主說:“元忠是山東愚頑倔強之人,怎能與他商議國事?阿武尚且當上皇帝,我本是皇帝的女兒,有何不可呢?”與太平等七公主全都開置府署,而安樂公主府屬官員尤為浮濫,盡都出自屠販之家,因是捐納資財買得官職,批降墨敕斜封授職,以故被稱之為“斜封官”。

    就這樣,中宗聽憑韋皇后、安樂公主母女倆弄權,自己則只顧過著淫靡的生活。

    有一年的元宵節,中宗在韋皇后的慫勇下,帶著公主和宮女數千人,全都換上平民的服裝出宮逛燈市,趕熱鬧。到夜深回宮,一查點,數千宮女逃走了十之五六。怕聲張出去有損體面,唐中宗也只得不了了之。 又有一次,唐中宗在皇宮內召見百官,命令三品以上的官員拋球和拔河,供他和韋后欣賞。朝臣多數是文官,不好嬉戲,直弄得他們個個醜態百出,尤其是那幾個上了年紀的大臣,體力不支,拔河時隨著長繩撲倒在地,一時站不起來,手腳亂爬。唐中宗和韋后見了,還都開懷大笑。

    張柬之等大臣眼見又要重演武則天的舊事,力勸中宗除掉武三思。武三思和韋后反誣告張柬之等人謀圖不軌,慫勇中宗明升暗降,將張柬之等人冊封為王,調出京城。武三思又派刺客在途中將他們刺殺。

    安樂公主也野心勃勃,一心想做武則天第二。她要中宗廢黜不是韋皇后所生的太子李重俊,由她自己當皇太女。太子李重俊(非韋后子)因不滿武三思、韋皇后、上官婉兒的所作所為,且無法忍受安樂公主與武崇訓對他的侮辱,於景龍元年(公元707年)七月,以武三思勾結上官婉兒謀反為名,與李多詐等矯詔包圍武三思府,並誅殺了武三思、武崇訓;後又直奔宮禁,想攻殺韋皇后和安樂公主。遇阻後,兵卒潰散,李多詐、李重俊被殺。韋皇后乘機誣陷宰相魏元忠與太子有勾結,將其貶出京城,獨攬了大權。

    武三思被殺後,韋皇后並不甘心寂寞,又分別以治病為名,與通醫術的散騎常侍馬秦客私通;以調膳為名,與善烹調的光祿少卿楊均淫亂;以騎馬為名,與善騎術的國子祭酒葉靜能勾勾搭搭。後宮淫穢,醜聲在外。

      景龍四年(公元710年)五月,許州參軍燕欽融上書中宗:“韋后淫亂,後宮醜聞已傳遍民間;韋后干預朝政,造成諸多弊病,韋氏家族日益強大,必然危害國家社稷。”李顯特召燕欽融進京,當面詰問。燕欽融在朝堂上大膽直言,神色不變。韋氏黨徒竟蜂擁而上,當廷將燕欽融摔死。唐中宗見此,露出很難看的臉色,也許到此時他才真正相信韋氏的淫亂。“上雖不窮問,意頗怏怏不悅;由是韋后及其黨始憂懼。”(見《資治通鑑.唐紀》)

    韋皇后怕唐中宗查究她的淫亂之事,安樂公主則希望母后臨朝稱制,自己當皇太女,效法武則天。母女兩便密謀害死唐中宗。

    韋皇后知道唐中宗喜歡吃餅,於是命令情夫馬秦客配置了毒藥,她親自將毒藥拌入餅中,蒸熟,命令宮女送入神龍殿。中宗正在翻閱奏章,見餅送來,隨手取來就吃。不一會兒。忽然腹中絞痛,撲倒在榻上亂滾,太監急忙去報告韋皇后,韋皇后故意磨蹭,拖了許久才來,見唐中宗痛苦的樣子,還假裝問唐中宗怎麼了。唐中宗已經說不出話來,只是用手指著嘴嗚咽的哭泣,沒多久便死於長安宮中的臥榻上。終年55歲,葬於定陵(今陝西省富平縣西北15裡的龍泉山)。

  • 6 # 哄聊歷史

    唐中宗復位後,為何不殺武則天幫凶武三思,反鼓勵皇后與他私通?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得來說說中宗這個人。

    中宗是武則天和李治的第三子,在強勢能幹的母親武則天照護下,完全是溫室中的花朵,性格懦弱,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媽寶型孩子,立不起來。

    本來作為武則天第三子,李治的第七子,在皇子中又不出色,太子之位怎麼也輪不到他。

    但是奈何人家有個能耐的媽,為了當皇帝,廢了能幹的哥哥,改立了好控制,沒政治頭腦的他。

    李顯就是這樣一個人沒有政治經驗,糊塗,懦弱的人。

    李顯:

    “我以天下給韋玄貞,也無不可,難道還吝惜一侍中嗎?”

    其次,韋皇后和武三思私通還得提到一個至關重要的人上官婉兒。

    武三思本就是個好色之徒,上官婉兒也是一個禍亂宮闈之人,倆人早在武則天當皇帝時就有私情。

    武則天退位後,中宗李顯繼位,韋氏韋皇后,上官婉兒為了巴結韋皇后,把武三思介紹給了她,倆個人就這麼開始了。

    而要說清楚這個問題,得從李顯對武則天以及武三思和韋皇后三個方面說。

    李顯——武則天

    敬——懼——愧,這大概是李顯對武則天的態度轉變。小時候在母親的強勢保護下,對母親可謂是敬。

    害怕大概要從皇位被廢后,就開始了。被幽禁在均州之時,武則天為了登基稱帝,對李姓皇族大肆屠殺,再加上之前哥哥和他接連被廢,李顯每天都恍恍惚惚,擔心不已,嚇得不敢睡覺,生怕武則天連他也殺了。

    好不容易出了門,連馬都不敢上,愣是被人抱上了馬。李顯對武則天的害怕,已經到了懼的地步,提到她就渾身哆嗦

    神龍政變時李顯和眾人對話

    摘自司馬光《資治通鑑》

    癸卯,柬之、玄暐、彥範與左威衛將軍薛思行等,帥左右羽林兵五百餘人至玄武門,遣多祚、湛及內直郎、駙馬都尉安陽王同皎詣東宮迎太子。太子疑,不出,同皎曰:"先帝以神器付殿下,橫遭幽廢,人神同憤,二十三年矣!今天誘其衷,北門、南牙,同心協力,以今日誅凶豎,復李氏社稷,願殿下暫至玄武門,以副眾望。"太子曰:"凶豎誠當夷滅,然上體不安,得無驚怛!諸公更為後圖。"李湛曰:"諸將相不顧家族以徇社稷,殿下奈何欲納之鼎鑊乎!請殿下自出止之。"太子乃出。同皎扶抱太子上馬,從至玄武門,斬關而入。

    神龍政變的最後,武則天看到大勢已去,轉身而去,李顯看著母親孤單寂寥,步履緩慢的背影,竟覺得不該這麼對她,從此以後時常過來給武則天請安,陪著她。

    摘自《資治通鑑》

    二月,辛亥,帝帥百官詣上陽宮問太后起居;自是每十日一往。

    李顯——武三思

    武三思雖然是武則天的侄子,但是因為武則天起初跟孃家同父異母的哥哥關係並不好,甚至還很討厭他們,因為他們,武則天和她的母親在武家受了不少委屈,又怎麼會待見這個侄子。

    而武則天登基稱帝,需要孃家人的助力,就提拔了武三思,武則天還差點把皇位傳給他。

    而李顯就是把對母親的愧疚轉嫁到了武氏族人身上,他重用武三思,大封武家人,對武三思的行為也不做約束,隨便出入宮門,還把他最愛的女兒安樂公主嫁給了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以至於武家人的榮寵比武則天在世時更甚。

    摘自《資治通鑑》

    為五王所逐者復之,大權盡歸三思矣。

    李顯應該是很慶幸自己娶了個賢內助,被貶幽禁時,他每天擔心害怕殺身之禍,是這個溫柔賢惠的妻子每天安慰他,陪著他度過了那段灰暗的日子,所以他跟韋氏承諾,以後若是富貴了,誰也不管誰。

    這段同甘共苦的日子讓李顯對韋氏十分感激。李顯也兌現了對韋氏的承諾,確實沒有管她。另一方面,性格懦弱的李顯,對韋氏的強勢,跋扈有點害怕,畢竟這又是個跟母親性格相似的女人。

    所以,對於韋氏的所作所為,他是不會管,也不敢管。

    小結:

    李顯對武則天,武三思,韋氏錯綜複雜的態度,讓他對韋氏和武三思的私通視而不見。

  • 7 # 九九居士

    中宗李顯和以張柬之為首的五大臣發動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還政於李唐,因此唐中宗李顯得以復位。

    在這個過程中,以張柬之為首的五大臣佔據了主導地位,政變成功之後,五大臣理所當然的享受到了超然的權利與地位,而他們享受到的這些權利與地位完全是以犧牲皇帝李顯手中的權利而得來的,作為皇帝的李顯當然不滿意這樣的現狀。

    於是決定在朝中扶植勢力與五大臣相抗衡,逐漸分化,打壓,甚至最後清除五大臣的勢力。

    整個過程中,中宗李顯主要做了以下兩大部署:

    第一,在內朝,允許韋后垂簾聽政,實際上就是默許甚至是幫助韋后培養後黨的勢力,還有就是縱容小女兒安樂公主弄權。

    第二,在外朝,扶植武后餘黨武三思,讓其壯大實力,作為清除五大臣的主要打手,並期望等到五大臣被清除以後,武三思的勢力能夠起到牽制後黨勢力的目的。

    當然,最後武三思和韋后搞到一起,肯定是中宗李顯沒有預料到的事情,估計他知道的時候也已經是生米煮成了熟飯,兩股強大的勢力合二為一,完全控制了朝堂的話語權,中宗李顯即使想清除武三思的力量,已經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好在後來太子李重福在安樂公主的逼迫下起兵謀反,順利誅殺了武三思一黨的大部分成員,不過逃過一劫的韋后和安樂公主確是趁機控制了朝堂上的話語權,這也為中宗李顯的命運埋下禍根。

  • 8 # 玩一下歷史

    神龍政變後,唐中宗李顯復位,按理說像武三思這種罪大惡極之人,是肯定要處死的。

    但偏偏武三思就逃過了這一劫,最後反而勾搭上了韋后,不但重新掌權,還險些成為人生贏家。

    這是為何?

    我想應該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首先,李顯和武三思是兒女親家,李顯又對女兒極為疼愛,不想女兒傷心

    李顯的女兒安樂公主,是在他被貶去房州的路上出生的。剛生下來時,連個包孩子用的布片都沒有,還是李顯把自己的衣服脫下來作為襁褓,於是就給給女兒取名李裹兒。

    李顯覺得這孩子命苦,所以對她分外疼愛,對於她的要求都儘量滿足,然後就養成了李裹兒蠻橫霸道的脾氣。

    李裹兒十六歲時,便成為當時出了名的美人,因與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有染,未婚先孕,在武則天的主持下嫁與武崇訓為妻。

    所以在神龍政變時,或由於李顯心軟,或由於安樂公主求情,饒了武三思一命也未可知。

    不過張柬之等人並沒有同意。

    張柬之回覆勸諫的人說:這次政變我們殺的人已經夠多的了,不要再多造殺孽了,更何況剷除武家子弟應該是皇上乾的事情。

    可惜這一念之差,不但沒能除掉武三思,張柬之等人反而被武三思和韋后陷害,相繼病死或被殺。

    此時武三思開始回過頭來,收拾主導神龍政變的張柬之等人,他先與韋后串通一氣,時不時就在李顯耳邊詆譭張柬之等人。

    李顯本就是個生性懦弱之人,耳根子還比較軟,久而久之他真就對張柬之等大臣起了疑心。

    張柬之等人受到威脅後,也積極反制武三思,諫言李顯將武三思徹底剷除。

    可惜此時李顯已經不再信任他們,更何況朝廷大權早已被韋后把控,即使李顯有除掉武三思的心思,也沒有這方面的能力了。

    第四,武三思善於鑽營,不但交好韋后,還被李顯引為心腹

    武三思的諂媚功夫是出了名的,在武則天時期,為了討好武則天,他和武承嗣兩人,不顧自己是武則天侄子的身份,對薛懷義、張昌宗、張易之等男寵極盡諂媚之能事。

    武三思還強迫洛陽的使節、商人、農民等,捐款捐物,用來鑄造一個碩大的銅柱,起名叫做“天樞”,並在上面鐫刻武則天的功德,以及百官和附庸國君的名字,耗時一年才完工。

    中宗復位後,武三思又開始一門心思的討好他。李顯不但沒有因為武三思與自己老婆有染,而治他的罪,反而將他引為知己,視作心腹。

    最後,需要更正一下題目中的一點:並沒有證據顯示李顯鼓勵武三思與韋后私通。

    對於武三思和韋后的事情,李顯應該是知道的,但鼓勵一說就有點瞎扯了。他可能是見慣了高宗和武則天時期宮廷裡的亂象,對此見怪不怪,混不在意罷了。

  • 9 # 秋水長天H

    唐中宗李顯懦弱、多疑又膽小,造成這種性格的原因,一方面是承繼了父親高宗李治柔弱的基因,另一方面也拜強勢母后所賜。

    李顯有兩個哥哥,李弘和李賢,他們熱衷政治,性格中也不乏剛烈果敢之氣,但都不明不白地死去。正是李顯身上的諸多缺點,使他獲得了更大的生存機會。要知道,唐朝自太宗玄午門開手足相殘之先例,其後世為了皇位,早己不再看重親情。

    經過長期的流放生活,李顯性格中的稜角早已磨去。長安元年,李顯的兒子邵王李重潤、女兒永泰郡主和女婿魏王武延基因竊議二張之事,得罪武后,武后將三人交付李顯自行處置,李顯出於自保心理競不敢出手相救。有史書言武后並無殺戮之意,可李顯出於自保,怕觸怒武后,將兒子、女兒、女婿三人縊死。

    神龍政變時,張柬之等人率軍隊至玄武門,眾大臣至東宮迎李顯。此時武后已衰老不堪,佞臣二張手中既無兵權,政治上也沒有盟友。大事成功在即,李顯競然不敢出山,眾臣泣淚相勸,李顯方出。政變隊伍殺死二張後,來到武后寢殿,武后驚起,質問左右。張柬之等大臣與武后對答周旋,李顯則跪在一旁,大氣也不敢出一聲。

    顯然,唐中宗李顯復位後,他仍對武后心有餘悸,在政治上無所適從,只能維護武后開創的李武聯合政權的局面。鑑於第一次被廢的慘痛經歷和悽慘的流放生活,他最擔心的是失去皇位再生事變, 對擁戴之臣提出的誅殺諸武的建議,根本置之不理。

    幽禁的日子裡,夫妻二人備嘗艱辛。每次武后派使者來,李顯惶恐得想自殺,正是韋氏多加撫慰,才使李顯有信心活下去,兩人可以稱得上感情甚篤。這種患難關係使他對韋氏和安樂公主深感歉疚,復位後大有補償之意。他任由韋氏干政,對安樂公主也是嬌寵異常,安樂公主自請為“皇太女",這是極不合理法的,李顯雖未同意但也不譴責。李顯與韋世的關係,很像是當年高宗與武后關係的翻版。

    他們的關係若是擱在尋常百姓人家,倒也其樂融融。可韋后仰慕武則天臨朝稱制後權力熏天,面對皇權巨大的誘惑力,當年的患難夫妻,變成了政治上互相利用的籌碼。李顯為保住皇位,預設韋后為所欲為。

    至於說李顯鼓勵韋后與武三思私通,這在當時真不算個事。太宗納弟媳楊氏為妃,武則天伺侯太宗父子二人,武后母親楊氏與外甥不倫,高宗與魏國夫人母女有染……可以說,這一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開放"的時候。

    李顯一輩子生活在母后的陰影中,武則天一手鍛造了他懦弱、多疑、膽小的性格。復位後,仍然無所作為,反而輪為不正常家庭關係的犧牲品,最後競死於權力薰心的妻女之手。

  • 10 # 司馬長史

    武則天先後把自己的兩個兒子都給廢掉,自己做了皇帝,這也終結了李唐王朝,可她畢竟是一個女人,自己死後,到底讓誰來繼承皇位,這一直都在困擾著她。

    武則天早期是看不起自己的孃家人,她在孃家可沒獲得什麼好待遇,因此她得勢之後,立即就把這些孃家人給流放了,但要做皇帝,她還是需要這些孃家人的,她就提拔了不少武家人,其中武三思作為她的侄子,更是受到了她的信任,她還差點就把武三思作為儲君。

    可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讓武三思當皇帝的夢想落空了,他之前當權的時候,可是迫害了不少李唐宗室,還與李顯對立,可沒想到,李顯繼位之後,不僅沒有殺掉武三思,他的皇后韋氏還與武三思有私情,李顯是清楚這些事情,只是他也當作沒有發生,李顯這是綠帽子戴到底了,任何一個正常的男人,都不見得會像他這樣做,為何李顯不僅原諒了之前的政敵武三思,對皇后與武三思通姦還視而不見呢?

    他到底是怎麼想的呢?

    首先,李顯與武三思是親家,他最喜歡的女兒安樂公主,就嫁給了武三思的兒子。為了這個女兒,李顯是什麼都願意做,甚至差點都讓女兒繼位了,因此他不忍心讓女兒成為寡婦,也就原諒了武三思。

    武三思也覺得自己繼位是沒希望了,他就全力討好李顯和韋后,李顯這個人其實沒什麼主意,真正做主的就是他的老婆韋氏,韋后雖然有野心,但她在朝中的權力沒有那麼大,她需要慢慢培植權力,一開始張柬之等人成為她當政的阻礙,韋后就需要武三思的幫助,才能應對張柬之這些人。

    韋后對於權勢非常迷戀,她的丈夫又過於懦弱,什麼事情都聽她的,她就產生了要學習武則天的念頭,自然在男女關係上也不是那麼檢點,她與武三思發生關係,也是為了能進一步拉攏武三思。

    唐朝這些貴族女性,在這方面都不怎麼注意,李顯或許清楚老婆給自己戴了綠帽子,可他實在不忍心責怪老婆,而且自己要想穩住皇位,也需要老婆與武三思的幫助,他做出這樣荒唐的舉動,也就很正常了。

    武三思這些大膽的舉動,都是由於韋后給他撐腰,一開始韋后要面對張柬之這些敵人,後面她又想廢掉不是自己親生的李重俊,這些事情都必須要在外廷中有人協助,武三思在朝中的權勢很大,得到他的幫助,自己在朝中當權就更方便了,為了權力,各類荒唐事都有可能發生。

    唐朝當時處在政變頻繁發生的階段,韋后她們的權力也不是非常穩固,因此對她們來說,只要能幫助自己的人,都可以好好利用,她與武三思其實是政治合作,他們的合作對於李顯的皇位也有好處。

    因此李顯也默許了這種行為,其實韋后自己玩得開,李顯玩得一樣很開,他就納了上官婉兒這些人,甚至還公然與武三思一起分享韋后,或許長期的囚禁生活,已經讓李顯的心裡有些不太正常了。

    不過李唐皇族在這方面一直不注意,之前唐太宗,高宗各類荒唐事情都發生過,這些也讓他們受到了後人的批評。

    李唐皇族有著胡人的血統,古代的胡人對於這方面確實看得沒有漢人那麼重,出現這些事情也正常,而且皇族是特殊的階層,由於權力的影響,是不能以正常思維來推測他們的行為,如果仔細觀察,就能發現在皇族裡面比這更沒下限的事情還有更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有沒有遇到過特別後怕的事情?怪誕型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