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靈官廟人孫玉龍

    "大山雖大於秋毫,但形大未必有餘,形小未必不足"這句話是郭象對《莊子,齊物論》中"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大”。這句話所做註解中的一句話。

    郭象註解原文:"夫以形相對,則大山大於秋毫也,若各據其性分,物冥其極,則形大未必有餘,形小末必不足。苟各足於其性,則秋毫不獨小其小……"。

    "大山雖大於秋毫,但形大未必有餘,形小未必不足"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大山雖然比秋雁的羽毛大,但外形大未必有優點,外形小未必有缺憾。

    郭象是把事物的外形與自身性進行分別,而沒有對"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作詳細註解。

    種地老漢學薄識淺回答的不好不喜勿噴!

  • 2 # 蘇秦平

    世界萬物各有所能,大山有大山的偉岸,小丘有小丘的風采。

    面對世界萬物不能用大小比喻。大象雖大但不能奔跑,兔子雖小但可以爬山越崖,

    任何物種都有生存技能,都有優勢劣勢。

    太陽溫暖萬物生長,月亮可以靜侯萬物休息。

    大山的情懷秋毫不解,秋毫的內涵大山不知。

  • 3 # 野駱駝9777

    大山雖大於秋毫,但形大為必有餘,形小未必不足,這句話你怎麼理解?

    此句是說明了就象山樣大的並不等於能夠見到毛髮般的微物質,期間存在的哲理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雖然強大的無以復加肯定也會有遺漏。不必看好的也可能有輝煌之時。【野百合也有春天】這句話會很恰當的。

    興致來說一說這句話的來歷;

    這句話是西晉理學家郭象(字子玄,河南洛陽人,公元前265—317)

    註釋《莊子》二篇【齊物論】裡的一句話。

    原文是;【天下之大,莫過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夭。天地與我並生,而方物與我為一。既己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己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此以往,巧曆不能得。而況其凡乎!故之無適以至於三,而況自有適有乎!無適焉,因是己。】

    天下之大,莫過於心,心中有誠必大。山之大,茅草生育之殤,卻大於高山。道數理存於其間。正是郭象所注;

    大山雖大於秋毫,但形大未必有餘,形小未必不足。恰如其分,言簡意該,品頭論足了!

  • 4 # 斌哥時間

    個人認為這句話可以用更直白的話表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萬事萬物皆有其兩面性。這句話說的正是用辯證的態度去看問題。無論觀己觀人,還是觀事觀物,不能只看到一面,而是要站在多個角度去審視。

    這句話的應用範圍很廣,從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到工作中的處理問題。大到全世界,小到雞毛蒜皮。而任何事都能做到這一點的人,恐怕也不是太多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我們總是會認為自己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