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宅小小漫

    朱元璋去世前長子已經去世,立其孫朱允炆為帝后被其四子朱棣殺死

    愛新覺羅福臨作為入關第一位皇帝,五歲登基,其母大玉兒和叔父多爾袞輔政

  • 2 # 餘不可戀

    ①朱元璋立嫡孫朱允文當繼承人,導致了靖役之靖。失敗例子。

    ②清康熙因過早立嫡長子允礽為太子,最後未成功上位。失敗例子。

    ④唐太宗立嫡幼子李治為太子,長孫無忌輔政,後成功上位。成功例子。

  • 3 # 浩瀚歷史的小筆頭

    在古代,包括君主在內有權有地位的男子擁有妻妾特別多。因此,絕大多數都會生出一個班以上編制的兒子,極個別的甚至能生出一個加強排來。兒子太多也是麻煩,因為繼承人只能有一個,為了避免出現爭奪遺產的內鬥,古人發明了嫡長子繼承製,即正妻所生第一個兒子(正妻無子的話換庶長子)為約定俗成的法定繼承人。

      這種制度雖然太過於迂腐頑固,且存在很多弊端,但他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證政權的平穩交接,減少內亂出現的概率,中國兩千多年基本都在嚴格遵守這個規則。而把繼承權轉給嫡長子以外的其他兒子的做法,叫做廢長立幼。

      縱觀歷史,君主廢長立幼的做法經常會引發宗室之間的內鬥,流血犧牲是小事,鬧大了國家都會跟著遭殃。所以,自古以來,有“廢長立幼,取禍之道”的警示之言。但凡事都會有例外,歷史上也有很多君主不僅廢長立幼沒有招來禍亂,反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那麼究竟怎麼做才能廢長立幼獲得成功呢?

      成功的標誌是:沒有引發內亂、後代未留下隱患、所立的繼承人是合格的。需要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第一,絕情果斷。

      廢長立幼無論過程如何,最終的結果一定是長子一方吃虧,幼子一方得利,而內鬥的隱患就在於兩方勢同水火。因此,君主一旦廢長立幼,就不能存有婦人之仁,必須果斷將長子那方勢力削弱殆盡,追求穩妥的話更是要做到絕情,將長子處死,釜底抽薪。

      最為典型的對比案例就是趙武靈王和漢景帝。

      趙武靈王因為思念死去的愛人吳娃,廢了長子趙章,立了吳娃的兒子趙何。而且做的特別出格,別的君主廢長立幼都是廢了長子的太子位,立幼子為新太子,他可倒好,廢了長子的太子位,直接一步到位立幼子做國君,他自稱主父退居二線。本來都在掌握之中,問題是趙武靈王在帶著兩個兒子去沙丘宮巡視的時候,看到跪在自己跟小兒子下面,唯唯諾諾的長子趙章時心疼了,覺得自己做的太過分了,長子沒犯啥錯就這麼把他廢了。於是,想到了一個補償辦法,把趙國分為南北兩塊,南面歸小兒子趙何,北面歸長子趙章,自己管理兩個王。這算是埋下了禍根,已經做了國君的小兒子和重臣們不同意,便想要先下手為強除掉趙章,結果將趙章逼急了,起兵造反失敗,無奈逃到了趙武靈王的寢宮裡,最終的結果是在趙何的授意下,趙章被殺,趙武靈王被兵圍三月活活餓死。

      反觀漢景帝,僅僅因為長子劉榮的母親慄姬愛吃醋,不夠大度就把劉榮的太子位廢黜。劉榮後來因為修建宮殿的事觸犯了法律,被當時著名的酷吏郅都抓了。結果劉榮求見漢景帝被拒,寫書信又受阻,走投無路之下居然自殺了。

      從事情的過程結果上來看,史學界普遍認為,劉榮是被漢景帝故意逼死的。漢景帝是歷史上公認的仁君,但為了給幼子劉徹順利即位掃清障礙,他逼死了親生兒子劉榮,後來又逼死了戰功赫赫的名將周亞夫。漢景帝的做法雖然絕情,但卻保證了其死後政權的順利交接,而劉徹即位後也沒讓漢景帝失望,其治國成就輝煌,堪稱千古一帝,即漢武帝。

      第二,理由充分。

      歷史上絕大多數君主廢長立幼都是因為寵愛幼子的母親,但這個理由肯定不充分,總不能公開對朝野上下說,自己因為太喜歡某某妃子,所以立她的兒子做太子吧。但是中國人總能想到變通的方法,那就是所謂的 “立賢不立長”。不過這種辦法自欺欺人的表現太過明顯,因為幼子究竟賢不賢往往是君主本人說了算。要想理由足夠充分,還是要看具體情況,要麼幼子確實足夠賢,要麼長子足夠混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唐太宗廢長子李承乾,立第九子李治。

      李承乾是唐太宗與長孫皇后的長子,年僅八歲就被立為太子。唐太宗對他寄予厚望,極為重視這個兒子的教育,年少時的李承乾表現得挺像一個優秀儲君。

      但隨著母親長孫皇后的去世、李承乾因病瘸了一條腿、唐太宗過度寵愛其弟李泰,唐太宗太過於望子成龍的教育方式失當等等因素的綜合下,李承乾變得越來越混蛋,養男寵、刺殺老師……最後更是舉兵造反。

      唐太宗最終不得不把他給廢了,原本按順序應該立嫡次子李泰為太子,但唐太宗最終卻立了第九子李治為太子。原因是李泰的性格不夠溫和,唐太宗怕他即位以後會出現兄弟、父子相殘的悲劇。為保全幾個兒子,唐太宗便立了性格宅心仁厚的李治為太子,也就是後來的唐高宗。李治也沒讓唐太宗失望,即位以後善待兄弟姐妹,而且治國有方,締造了“永徽之治”,至於晚年政權交接不當,引發了武則天篡位就是後話了。唐太宗這次廢長立幼理由足夠充分——李承乾確實混蛋,李治也確實算得上賢,因而實施的比較成功。

      第三,運氣好。

      如果君主的運氣好,攤上一群懂事大度的老婆孩子,家庭和睦幸福,不會因為繼承權的問題而傷感情的話,廢長立幼就十分自然了。不過,這種情況實在是鳳毛麟角,翻遍史書,恐怕只有漢光武帝劉秀廢長子劉疆,立四子劉莊的廢長立幼符合這個條件。

      漢光武帝的這次廢長立幼,實在是沒什麼波瀾,除了劉疆的母親郭聖通皇后被廢以後有所不滿以外,幾乎全是一片祥和。這裡最根本的原因是長子劉疆有自知之明,別的太子被廢都是被動的,他卻主動謙讓辭去太子之位,甚至在多次被外人鼓動謀反時完全不為所動,主動交代。而且,劉莊的母親陰麗華也是歷史上著名的賢后,她和兒子劉莊十分寬鬆大度,掌權以後對待郭聖通、劉疆母子好的不能再好。最終的結果是除了極個別人的小動作之外,這次廢長立幼的五個當事人關係一直都比較和睦融洽,只能說劉秀的運氣實在是太好了!

      第四,君主的權力夠大。

      廢長立幼基本都會招來宗室和大臣們的強烈反對,有時候甚至是集體反對。如果君主的權力不夠大,很容易受到他人左右,最後也就搞不成了。

      可以對比看一下明朝萬曆帝和清朝康熙帝,萬曆遲遲不肯立太子,原因就在於他想立幼子朱常洵,而大臣們集體反對,要求立長子朱常洛。這個事雙方前後吵了十五年,最後以萬曆妥協,立長子朱常洛而告終。再看看康熙,在對待嫡長子胤礽的問題上可謂是反覆無常,兩次立為太子,又兩次廢掉太子,而且一直不明確其他人選,結果導致“九子奪嫡”的出現。直到康熙去世之際才指定皇四子胤禛為接班人,然而雍正帝即位的合法性至今存疑。不過,奇怪的是,朝野上下幾乎很少出現反對的聲音。

      萬曆與康熙面對同樣的事情,遭遇天壤之別的根本原因在於同為皇帝,所能掌握的權力大小不同。明朝中後期,文官勢力很大,已經開始制約皇權。以萬曆為代表的明朝皇帝並不能隨心所欲的做事,尤其是在廢長立幼這樣的大事上,更是束手束腳。而清朝從康熙清除鰲拜開始,皇權不斷加強,最終達到了君主專制的頂峰,康熙在執政的後期甚至得不到一丁點的制約,所以他想搞幾次廢長立幼都不會受到什麼大的阻力。

      從成功的案例上可以看出,古代廢長立幼絕對是個技術活,而且失敗的概率太大,導致很多君主望而卻步。但需要看到的是,無論是嫡長子繼承製還是廢長立幼,都存在極大弊端,這是封建專制時代“家天下”的必然結果,無法改變。

  • 4 # 流星淺月

    我來說一下明代的爭國本事件,這件事件要從萬曆小時候說起。

    因為隆慶皇帝駕崩,高拱在萬曆皇帝即位之前就被張居正同志幹下去了,萬曆還小,於是張居正就相當於攝政王,不是我說的,是他自己說的,萬曆幹什麼,張居正都要管,出行禮儀就算了,娶老婆還要他來管,不過第一個老婆確實很好,但是有一個問題啊,生不出來孩子,這就見鬼了,要知道朱厚照同志就是因為沒子嗣,才讓嘉靖同志上的位,於是乎張居正開出巨大的福利給萬曆選妃,結果不知道是萬曆太寂寞,還是年少無知,就把宮中一個侍女給幸(說白了就是睡)了,這一弄不要緊,要緊的是宮女懷了龍子,但是畢竟身份太低,也不是特別好看,說白了就是一時衝動,於是萬曆打死也不認,畢竟我是皇帝,可惜因為該死的規定,讓他必須給宮女送禮物,露餡了,太后逼著他認 ,這才使那位宮女封妃。

    但是不管怎麼樣,不喜歡,所以生下來這兒子他也不喜歡,後來,皇帝比較多情嗎,後宮那麼多人,兒子還生不出來嗎,於是當時鄭貴妃也生出了兒子,好了,本來就不喜歡這個兒子,再加上鄭貴妃再吹枕頭風,萬曆心一橫要換太子,但是你換太子是大事啊,太子又沒做錯什麼,於是朝中老臣不幹了,你要換太子,我們不同意,眼看萬曆不怕,官員也心裡一橫,大不了十幾年書白讀了,不幹了,活你自己幹去,內閣那一塊是集體鬧辭職啊,畢竟萬曆十五年以後,皇帝就不怎麼勤快了,這一弄 萬曆怕了,打了個空頭支票,內閣才同意留下一個人,後來萬曆就一直拖,打算朝中老臣死了,就順水推舟了,期間還讓鄭貴妃成為了皇貴妃,後來大臣就是一直鬧,烏紗帽就跟撿來的一樣,說辭職就辭職。

    在這段時間,皇帝與大臣們鬥智鬥勇,但是你皇帝畢竟是世襲的,大臣是辛辛苦苦爬上來的,耍流氓誰不會啊!於是就如同釘子戶與拆遷公司的關係,一個要守著,一個要拆,守的是祖制,拆的也是祖制,但是出乎萬曆同志意料,反對的人是數不盡的,老死一批,又來一批,最終在無數大流氓的努力之下,打敗了萬曆這個老流氓,最終胳膊擰不過大腿,萬曆同志認輸了,最終還是大兒子繼承皇位,就是明光宗。

    不過,值得一提,他老人家只活了一個月,就昇天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職業形象禮儀對職業有什麼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