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趙教授備用

    看了父親的戰爭回憶錄,對他的一生有了瞭解。

    可平時的交談,更使我深入瞭解了父親。宋史仍要細化和補充。

  • 2 # 天晴愛睡覺

    如果要精細研究某段歷史,還是需要看的,原因有兩點:

    第一,編纂年代不同。

    《宋史》《齊史》《魏史》等等,屬於當代編寫的國史,在國家存在的時候由朝廷任職的史官記載的,記載的更詳實更細緻;

    《南史》《北史》是南朝,北朝過完之後由後世文人編撰的,在取用上有個人情感作用!而且年代久遠,記載的東西往往真實性有縮減!

    第二,側重不同

    《宋史》《魏史》這類屬於內部編撰,基本上側重於當朝內部的皇位更迭,內部爭鬥,與自己沒關係的基本不寫入!

    《南史》《北史》為一段時間的歷史,記載的側重在於改朝換代,往往對開國之君和亡國之君多做記載,中間的一些人就草草帶過!

  • 3 # 心向青山

    這個問題,就像問看了一本《中國通史》,是不是就不用看各個王朝的斷代史了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因為通史不會面面俱到,而斷代史的內容更為詳實,如果想了解歷史的大概和發展脈絡,那麼選通史,如果要了解一代的具體史實,那麼自然要選斷代史。

    《南史》、《北史》和《宋書》的關係便是如此。

    其中,《南史》上起宋武帝劉裕永初元年(公元420年),下迄陳後主禎明三年(公元589年)。記載了整個南朝——宋、齊、樑、陳四國一百七十年的歷史。

    《北史》記述北朝從公元386年到618年的歷史,包括了北魏、北齊(包括東魏)、北周(包括西魏)、隋四個王朝233年的歷史。

    也就是說,《南史》和《北史》是南北朝時期的通史,是八部正史——《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的綜合,刪繁就簡,同時又增加了許多有價值的史料。

    而《宋書》便是南朝宋一朝的紀傳體史書,屬於斷代史。

  • 4 # 跪射俑

    如果你想深入瞭解劉裕建立的宋朝,還是需要去讀《宋書》。

    《南史》與《北史》就是記錄這個時代的史書。這兩部書與《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等八部史書一起,構成了敘述中國自公元386年即北魏登國元年開始,到公元618年即隋義寧二年期間的南北朝以及隋朝的歷史的最重要的參考材料。在傳統定義的二十四史中,這個時期的史書數量竟佔了10部,即便把《南》《北》二史剔除,也有8部之多,佔了三分之一,可見此時期的複雜程度。

    再舉一個數據,《南史》80卷、《北史》100卷,兩書合起來也就180卷。而記錄範圍與之相當的八部史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則共計551卷,從分量上,已是《南》《北》二史的三倍以上了。舉這個資料的目的,是想說明,《南》《北》二史以其連貫的獨特寫法,將南北二朝集中敘述,最大的好處就是減輕了讀者的負擔!而且,該書作者對南北朝八部書的內容作了改寫、補充和刪節,並非簡單的刪減,所以其書自有其突出之處,要不怎有資格加入“正史”範圍呢?

    當然,這兩部書亦有其缺陷。最大的缺陷就是沒有“志”。《南》《北》二史是純粹的紀傳體史書,僅有本紀和列傳,沒有志和表。志是記錄一個典章制度的專門體裁篇目,歷來為作史者最為頭疼也最費力氣的部分。比如,《漢書》最後完成的,也是該書的八表和《天文志》,詳見拙作《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這說的是哪一本書呀》。再如,作為“前四史”之一的《三國志》,雖名曰志卻無志,也是一部純粹的紀傳體史書。所以,很多“正史”都是有紀傳而無表志,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簡單說完了這兩部史書,下面談一談這兩部史書的作者。這兩部書的作者叫李大師和李延壽。不得不說一句,這兩人的名字真好,前者叫大師,後者意味著延年益壽,都是好兆頭。事實上,這大師也是真大師。再者,他們倆是父子關係,延壽是大師的兒子,這也使得這對父子成為繼司馬談、司馬遷父子,班彪、班固父子和姚察,姚思廉父子以降的第四對“正史”父子作者了,也是第二對在“二十四史”範圍內佔據兩席的父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豪門足球風雲12萬戰力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