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教育

回覆列表
  • 1 # Alextian

    觀看各種所謂教育學家的理論,研究各種不同型別的教育方法,其實耗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也不會有什麼具體的效果。其實教育並不複雜,就四個字:以身作則,要求孩子能完成的,父母要先做到。父母不上進不熱愛學習,是無法要求孩子做到的。不要將自己的遺憾通過孩子來彌補。不要僅僅認為照顧好孩子的生活就相當於滿足了他的所有要求,物質教育遠遠沒有精神教育有意義。盡最大努力自己帶孩子,千萬別讓老人帶,滿足不了這點請問問自己要孩子之前為何沒有計劃,父母的人生需要規劃,孩子也需要規劃,時間不獨立,經濟不獨立就養孩子,是對家庭的不負責任,如果只管生不管養,那孩子的未來人生不會幸福,父母也會勞累終身。

  • 2 # Winnie醬愛看書

    中國父母在教育上普遍存在一個問題:不願意對孩子放手,習慣包辦主義。認為放手就是放棄,是對孩子不負責任的表現。

    這個問題導致現在的孩子抗挫能力越來越差。

    很多時候,家長在孩子教育中面臨著各種“忍不住”:

    孩子已經會使用筷子了,但自己還是忍不住想喂他吃飯孩子已經上小學了,但自己還是會幫助他穿衣服孩子已經上高中了,但自己還是不由自主催他做作業孩子已經參加工作了,但與他同住的時候,還是早上忍不住叫他起床你發現了嗎?我從孩童、青春、成年這三個階段列了幾個教育中典型的“忍不住”。你別笑,其實,這種情況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其實,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這件事,是早晚的事情。

    可是,家長們總覺得時間還早“孩子無論多大在父母眼裡都是孩子”,並且,在老一輩的眼中,他們往往認為放手就是放棄,如果家長們提前放手讓孩子去面對,常常老一輩就會先出聲譴責家長們。

    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們的“提前放手”。

    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其實孩子們已經擁有了面對具體問題的解決能力,但是因為家長的不忍心,什麼都替他做了,結果孩子由起初的“我能做”,慢慢的就會變成“因為我不行,所以還是需要父母”的想法。

    對於家長而言,這就是典型的好心辦了壞事。

    那家長應該怎麼快速的從“忍不住”插手替孩子去做這個思維,跳躍到“放手”呢?

    《王霄老師的5堂幸福課》是這麼說的:放手不是放棄,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你要儘快讓孩子早點自己獨立成長和麵對,在一步步的放手中構建屬於他的能力和抗挫力,這樣他能夠最終在社會中立足。

    首先,家長需要問一下自己:為什麼不敢放手?是真的不能放手嗎?

    很多情況下,家長有很多理由對自己的不敢放手:

    Ø孩子握筷子還不是很利索,如果自己不喂他吃飯,他可能會把菜撒的滿桌子都是

    Ø孩子沒有自制能力,不認真複習,如果沒有自己的督促,可能在下次考試中不會及格;

    Ø孩子很愛睡懶覺,如果自己早上不叫他,他可能就會上班遲到;

    其實,上面這些都是孩子和真實社會打交道的一點一滴,孩子第一次使用筷子不利索,多使用幾次就會熟練了;孩子考試不及格,根據卷子進行反思,下一次就會做好認真複習考試;孩子如果愛睡懶覺,如果自己定好鬧鐘,也能做到準時起床。

    看到了麼?其實孩子每一個微小的獨立都會帶給他們信心,家長如果一開始不放心,可以做一個微小的過渡,循序漸進,與孩子討論用什麼措施可以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的包辦,孩子也會從自己的成功中獲得自信。

    2.其次,要做好放手前的準備

    在《王霄老師的5堂幸福課》中,她指出,其實造成家長不願意放手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孩子缺乏這兩類技能:自我管理能力和與人相處的能力。

    如何幫助孩子能夠獲得自我管理能力呢?

    家長可以通過給孩子建立一個自由的環境,通過身體力行做榜樣進行言傳身教,並且要做到陪伴而不是包辦,有時候明明孩子願意做,就因為家長在一邊,他產生了懶惰心理,結果到最後家長往往會選擇出手相助。家長這個時候就要適當“狠心”,可以選擇要求他一起做,做完之後適當的進行表揚,讓孩子產生“我能行”,形成一個良性迴圈。

    那如何讓孩子獲得與人相處的能力呢?

    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在這兒我們化繁為簡,先讓孩子認識自我,認識周邊的人,接受大家的相同之處;之後讓孩子思考自己與別人的不同處,並且進行引導,有時候人沒有對錯好壞只分,在不觸發法律的情況之下,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只是來源於各人的不同,要學會包容。最後,要告訴孩子,任何時候,面對困難,要學會說出來,只有說出來才會有辦法。因為人與人之間,最直接的就是溝通,只有把你的想法告訴對方,對方才會願意換位思考,並且一起想辦法去解決衝突。

    3.最後,要做好放手後的淡定

    無論之前的心理建設多麼充足,之前做的物質準備多麼豐富,但是放手之後,孩子的生活並不會就會一帆風順。家長們這個時候就要學會淡定:

    不要擔心孩子會吃苦;

    不要擔心孩子會犯錯誤;

    家長們也要和孩子一起成長,在孩子面對生活不斷試錯的過程中,你們也要學會:

    面對孩子的錯誤,不要雪上加霜,進行責備;

    面對孩子的錯誤,要教他學會承擔後果,而不是逃避隱瞞;

    面對孩子的失敗,要學會看到他的努力,讚美過程;但也要和他一起分析,為什麼這次失敗,下次是不是可以做的更好達到目的?

    其實,家長們沒有意識到,你們對孩子發生錯誤之後的反應,也對孩子有著巨大的影響,他們會因為你們的責備感到沮喪,從而產生心理落差,但是如果你們能夠淡定,即使只是表面淡定,你們的態度你們的努力就會增強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而他們犯的錯誤就像接種的疫苗,讓他們能夠開開心心活蹦亂跳的成長。

    作為家長,誰不希望孩子能夠一輩子順順利利的成長呢?但是誰都知道,這是不現實的。但是,當你用上面的三步強迫自己提前對孩子放手,然後你發現,即使自己內心牽掛,但是孩子因為自己的提前放手摔了大大小小的跟頭,但最後能夠活蹦亂跳的心大的完成困難的挑戰。

    你的心也會大了。你也隨著孩子成長了。

    《王霄老師的5堂幸福課》就是這樣一本教你心大,遠離教育誤區的書。

  • 3 # 時針相擁分針

     早期教育的誤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片面誇大早期教育的作用。 有的人早期教育很成功,有的人早期教育沒成功,但是早期教育沒成功,也並不一定影響這個人以後的成功。早期教育成功了,也不見得今後就一定能成功。不要把它絕對化。

    2.認為早期教育就是要對孩子進行一種超前的教育。 超前對孩子的將來也許就是一個傷害,你可能眼前獲得一些效益,如孩子3-6歲就已經認了好多好多字了。不能光看眼前。任何一方面的超前教育和訓練都付出了代價,影響了別的方面的發展。

    3.早期教育中,過度教育的問題很嚴重。 目前有一種很普遍的現象就是,學齡前的兒童,除了上幼兒園之外,還要上各種的學習班和特長班。可以說,現在的孩子從一出生起,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就沒有了快樂的童年。 4.在早期教育的任務方面也存在著誤區。 目前有一個觀點認為早期教育的任務就是讓孩子早識字,多識字,早學算術,早學外語等等,其實,不論是識字,還是算術,都是發展的基礎,這個基礎應該是全面的,而不應該僅僅侷限於識字和算術等個別方面,如果過於強調某一個方面,比如說,過早地識字,強化識字,強化學算術等等,必定是以犧牲其它方面為代價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六七千預算,想買個膝上型電腦,求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