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饕餮視聽

    我在老家就是屬於那種輩分很低的那種人。我在上小學的時候,班上那些同族的同學,基本上輩分都比我要高。我那小學同學裡面有七個是本族的人,這其中有兩個人是我的爺字本,有三個是我的叔字輩,有兩個人我要給她們叫姑姑。老家的那些大人們,大部分人我要給他們叫爺爺的,更有很多人要叫太爺小孩兒的話好多我要給他們叫叔叔。但是實在是我們輩分太低了,就導致經常見到他們也不怎麼喊他們的輩分名稱,因為感覺這樣挺尷尬的。喊的話也只有我們本族血緣關係比較近的一些叔叔、爺爺這些才會叫。之所以會出現這種輩分相差這麼大的狀況,可能主要是我家這邊以前都是老大一房,這樣經過了幾代人以後,就導致我們這邊年輕人的輩分就十分的低的情況出現了。記得最清楚的是老家有好多小孩比我歲數還低,但是他們的輩分是要比我高兩級的,也就是我要喊他們是爺爺或者姑奶。這些在我們小的時候,他們經常拿這個來開玩笑,比如說兩個小孩吵架或者打架以後,另外一個小孩還對另外一個小孩說,你還得叫我姑奶奶。記得還有一個遠房親戚,我去過他家幾次,按照輩分他是我的姑老太,也就是他的輩分比我大三倍,但是其實她才40多歲而已。我有一個從小和我一起長大的小夥伴,但是按照輩分來說他是我的叔叔,他僅僅比我大幾個月而已,是我三爺家的孩子。自己感覺這樣的輩分分佈不是特別的合理,因為可能同齡人裡面可能就分佈了三輩之多,會出現很多尷尬的情況。

  • 2 # XGC上善若水

    俗話說:“別亂了輩分",宗譜的行輩字確實是加強了宗法觀念。用輩分命名在以前很重視,隨著社會的發展,按輩分取名的人也少了許多,人們對宗法的理解,慢慢的就淡了下來,其實我個人認為還是按輩分稱呼取名比較合適,首先對加強了解姓氏文化的認識,再者就是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也促進了民族團結,也增加了報效祖國的信心。

    在農村老家我的輩分是第十四輩,目前我們村己至十七輩,全村一個姓,是一個大家庭,人與人見面都打招呼,帶有親情感。我村現有的輩分已經七個輩分了,我屬於中間的輩分。

    輩分的概念隨著社會的發展,也就慢慢的淡忘了,其實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未期就開始了,人們對輩分就不當回事兒,起的名字叫什麼國、什麼強、什麼峰等等,到了最近人們又把名字更進一步了,什麼子、梓、昊、雅等等。

    人生社會不能忘本,更不能忘了祖宗法治,還是按輩分的叫好,透過族規家訓都能教育後人,也符合常理,因為中國是個文明古國,輩分是一種民俗文化,中國社會透過民俗文化尤其是修家譜、起名字,透過這種形式體現出民族團結和精忠報國思想,有利於激發一個民族的前進發展強大,凝聚人們的思想,實現民族復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是一個心思很重的人,同時也是個喜怒哀樂都寫在臉上的人,怎麼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