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闊天空24932994
-
2 # 一凡影音娛樂
這個問題我只簡單回答一下!
我忘記看了什麼電視劇了,抗日戰爭開始,一個軍官就說“十年抗戰就要開始了!”
難道他們知道要打十年?所以很悲催!
這個只是個錯誤臺詞,並不算曆史錯誤!
至於錯誤,那就是拼刺刀,我三爺爺是國民黨少校參謀,正營副團級,黃埔軍校第十三批學員,大爺爺是紅軍,跟隨紅軍南下落戶海南海口了!二爺爺當時被徵兵徵走再也沒和家裡聯絡!不知道是犧牲了還是去哪裡了!家裡只有我爺爺一個了!我大爺爺他跟我爸爸說的是,那時候人家鬼子吃的都是牛肉罐頭,中國吃的是稀粥,連飯吃飽拼刺刀根本就是三個能拼死一個鬼子就算賺的!
這個只是聽說,我也不知道真假!我覺得差不多!
-
3 # 快樂的長頸鹿
1.戰場上臉永遠比我上班族乾淨
2.都打仗了,居然還能化妝
3.髮型讓現代一般理髮廳大師的技術都好
4.打仗廝殺還能有感情戲(戀愛膩味那種)
5.武器堪比現代武器,有那麼多重機槍,小鬼子是咋堅持這麼多年的?
6.各種神仙的反牛頓操作。
7.第六是武俠的話,還有很多玄幻劇情,速度瞬移啊,飛天遁地啥的,那都不是武功了好嗎,仙術了都
8是個人就能抗日,和尚 尼姑 土匪 強盜,道士,俠客,乞丐什麼都有。
-
4 # 新豆影視聊
大家好,我是豆乾。
關於抗戰劇,豆乾想分享幾個最基本的常識性的知識來幫助各位看官正確看待抗戰時期的英雄人物。
首先人物造型錯誤,抗戰期間人民生活水平都不高,吃穿都很有問題,因此人物形象應該是都是偏黑,偏瘦的。
然後武器方面,有個詞為證,“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
然後穿著方面,補丁打補丁。
最後,就是髮型。真是的抗戰中,戰士們都是光頭,理由很簡單,負傷之後容易包紮,方便戰地醫生快速處理傷口。抗戰劇中看到那些戰士留著頭髮,奇怪的髮型肯定跳戲。
-
5 # 卡拉蘇5042
我不想說太多,這些劇除了“抗日”是真的,其它都是假的。什麼情節,服化道,一看就假。太多的細節了,要是一樣一樣來說的話,怕是要寫本書。
-
6 # 陳律12
狙擊槍就是編出來的。我說的是每個連隊都會出現一個神槍手,而且手持的是一支狙擊步槍。且不說那時八路軍的武器是如何的簡陋,就是那樣的狙擊步槍也是聽都是聽不到的。而且軍裝都是絕對整潔,據老兵回憶,那時穿的都是百姓的衣服,能穿到軍裝得等待機會。可笑的是,居然有人還排除了抗日神劇《便衣大隊》,於是就出現了包子雷的荒唐可笑的情節。
-
7 # 老漁翁1625
9.18北京穿大衣,8.15穿棉褲,12.12布穀鳥叫。穿越的蓋德、司登比比皆是。日本鬼子軍裝五花八門。八路軍、新四軍武器先進、物資充分。基本上沒有對的。
-
8 # lichen2012
抗戰劇最大的錯誤,就是不拍抗日戰爭我們受的苦難。
最後看的人都同情日本鬼子,因為鬼子扛中八年才突圍成功,逃出中國,不容易啊!
我們已經抗戰勝利70多年了,不需要再不斷的說當年的勝利,鼓舞人心。而應該讓下一代見識日本的凶殘,告訴他們我們身邊還躺著一隻裝狗的狼,非常狡猾凶殘!
-
9 # 事件個人研究向
抗日劇英雄的威力強過奧特曼,抗戰變言情,槍支玩穿越。
日軍沒有那麼好打,日軍曾在戰爭前期叫囂過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如果不是幾場大會戰以及地理縱深,真的是有可能實現的,國軍遇到日軍大部分時候戰損都是十分慘重,,最常見的錯誤就是無限貶低日軍戰力,即使這樣可以引得觀眾擁有更大的爽感,但是這是對中國戰場死難軍人的極端不尊重。
槍支器械穿越,明顯不可能出現在當時戰場的武器大行其道,子彈數量無限,感覺只要有個槍口就可以當加特林。
-
10 # 知識帝
在戰爭初期,開始抗日戰爭的時候,就已經知道了八年抗戰(電視劇中原型是八年抗戰,現教科書已經改為14年抗戰),還有一個是張學良的屬下對張學良說:少帥我們發動西安事變吧,西安事變是‘西安事變’結束後後人及學者給命名為‘西安事變’。西安事變還沒開始哪裡來的發動西安事變,明顯的看出來沒有尊重歷史。會給人誤解,引起笑料。
-
11 # 一念觀影
熒幕上的軍事類影視劇不少,高質量的卻不多。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影視劇中常見的錯誤。
1、衝鋒時扎堆。這是戰爭片中經常出現的鏡頭,連《亮劍》也不能免俗。戰士們在長官的帶領下衝向敵人陣地,口中高喊著衝啊,但是能不能把部隊分散一下呢?目測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超過兩米,十平方的地方至少擠了一個班,一顆手榴彈過來一個班就報銷了。
2、 端著機槍突突。不得不說,端著機槍突突確實很爽。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捷克式輕機槍空重就有9.6Kg,加上彈匣和子彈就十多公斤了,強大的後坐力會讓人寸步難行。最關鍵的是,這樣子打槍燙手,打不了一梭子就燙的端不住了。[大笑]
3、手榴彈用牙咬。抗戰劇中的投彈方式一般是這樣的:旋開後蓋、拉出引線,一手拿槍,一手拿手榴彈,用牙齒咬掉引線扔出去,拉風又帥氣,但是你有沒有想過牙齒的感受?正確的使用方法應該是旋開後蓋,取出拉火環並套在握彈的小指上,向目標投彈,這樣在手榴彈飛出的瞬間,引信被拉開,隨後飛向目標。
4、國民黨在抗日戰爭中發揮的作用。其實國民黨在抗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有消極抗戰的一面。
從整個抗戰過程看,儘管國民黨在後期消極抗戰,主要反共,但國民黨政府的基本利益和民族利益總體來說是一致的,它始終堅持抗日的方針,沒有妥協投降,從而保證了抗戰的最後勝利。8年抗戰,國民黨正面戰場共舉行過22次重大戰役,殲滅日軍100餘萬,國民黨軍隊傷亡321萬。國民黨軍隊的廣大愛國官兵曾經在前線與日本侵略者奮勇作戰,不怕流血犧牲,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一切與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的愛國官兵,都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貢獻了力量,都是值得全民族尊敬與紀念的。
大家看看我發的照片都是神劇。你能認識幾個。
-
12 # 水井土城
中國產抗戰劇的問題多到五花八門,小到服裝道具,大到情節內容,那錯誤出的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做不到。比如常常被人詬病的“手撕鬼子”、“褲襠藏雷”等情節,幾乎是在挑戰觀眾們的智商下線。
不過,抗戰劇中的歷史錯誤倒沒有太過凸顯,主要是國內觀眾大多經歷過九年義務教育,對抗戰史也有一定的瞭解。因此,抗戰劇編的再離譜也有一個大致的歷史走向,主要情節上不會出現背離事實的問題。
當然,抗戰劇主線走對了並不代表其不會出現其他的歷史問題。今天,筆者就總結一下目前國內抗戰劇中經常出現的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歷史錯誤。
戰場上的女軍官絕大部分抗戰劇中都少不了女性人物的出現,而且很多女性還在其中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
出現女性角色無可厚非,可問題是為什麼導演們非得把他們安排成女軍官上戰場呢?難道非得讓女人們出現在戰鬥一線才能表現出“巾幗不讓鬚眉”這一主旨嗎?
女性因為生理和心理上的原因本身就不適合戰場作戰,在戰場誰強誰就活下去的概念中本身就屬於先天弱勢,更別說和男人一樣打鬼子了。
以舊日本軍隊為例,當時女性的地位相當低下,進入軍隊後要麼去了醫院救死扶傷,要麼自願成為慰安婦,幾乎沒有第三條路可選。即使是在戰略情報方面起到重大作用的著名間諜川島芳子,也僅僅獲得了少佐軍銜而已,同時還成為了舊日軍女性中最高軍銜獲得者。
八路軍和新四軍方面,女性也往往承擔通訊、衛生、宣傳、後勤等方面的任務,只不過由於其所處戰場條件可能會參加戰鬥,但更多情況下是無奈之舉,並非抗戰劇中的主動參與作戰。
國軍更是如此,在戰鬥一線幾乎看不到任何女性的身影,更別說是一名女軍官了。
即使在現代,全世界各國軍隊中女性軍人仍主要以通訊、衛生等後勤技術類兵種為主,非必要情況下不會直接投入作戰。
由此可見,抗戰劇中女性軍官這個角色多麼不靠譜。
由於當時技術水平低下,不管是國軍還是八路軍新四軍,他們都無法生產專門用於狙擊步槍的瞄準鏡。即使擁有狙擊步槍,要麼從國外進口要麼從來自於繳獲,但直到現在也沒有公開資料證明國軍、八路軍、新四軍獲得過數量不菲的狙擊步槍,並用於戰場作戰。從現有資料來看,在當年的中國戰場上也幾乎找不到任何有記錄的狙擊作戰,就連一把真正的狙擊步槍都相當罕見,更別說什麼所謂的狙擊手對決。
而日軍方面,由於其在戰場上一直處於有利態勢,再加上日軍步兵射擊水平高超,基本沒有動用狙擊步槍的必要。在戰後編纂的出版的日軍戰史中,也沒有見到過其在中國戰場上使用狙擊步槍的回憶,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抗戰劇中出現狙擊手其實並不符合歷史事實。
無往不勝的特種作戰其實特種作戰這個毛病見於中外絕大多數的影片,往往是一個或者一隊特種兵依靠手裡的輕武器-突突突突突突突突突突突突突突,把敵人都打死了,然後影片結束,謝謝觀看(。・ω・。)
不少抗戰劇中也出現了所謂的“特種部隊”,看起來似乎能吊打一切,殺敵如斬瓜切菜切菜一般。可惜,這些僅僅是演繹,基本上同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一般,看起來爽而已。
特種部隊最早出現在二戰,當時由英美等國從作戰部隊中挑選精銳官兵組成小規模突擊分隊,用於敵後突襲。當時的特種部隊主要用來對進行襲擾、破壞,或進行暗殺綁架行動。隨著幾次成功的戰例,讓英美等國認識到專門組建特種部隊的重要性,此後才成立專門的機構,進行專業訓練,用於執行特殊作戰。比如大名鼎鼎的英國SAS—第22特別空勤團,是最早成立的特種部隊。
抗戰時期日本和中國基本沒有所謂“特種部隊”的這一概念,所謂特種作戰就更加子虛烏有了。只有日軍為突襲八路軍總部而成立的“益子挺進隊”具備了部分特種作戰的概念,但這支部隊也僅僅是臨時抽調,也沒有進行過專業訓練,武器也並不特殊,掃蕩結束後也就解散了。
八路軍雖沒有“特種部隊”,但其在華北平原上組建了一支支更加特殊的隊伍——“武裝工作隊”。
經常出現的白刃戰不少抗戰劇中國軍/共軍的最終戰鬥都是由白刃戰結束,看起來似乎符合歷史。可惜,事實往往很殘酷,歷史上在白刃作戰中,佔據優勢的大部分是日軍。
在抗戰前期,日軍專門進行過拼刺訓練,步兵操典裡甚至明確要求以白刃戰結束戰鬥。其戰技水平相當之高,加之日軍常年訓練,身體相當強壯,因此在白刃戰中經常處於上風。在很多老戰士的回憶中,抗戰初期經常出現的場景是幾個人對拼一個日軍,最終還要付出多人的傷亡才能獲勝。
反觀我軍,當吃飽飯都是奢望的時候,還有力氣拼刺刀?即使是赫赫有名的大刀隊,在白刃對戰日軍時,也僅僅依靠夜襲慘勝。抗戰劇中的白刃戰看起來很爽,但也僅剩“爽”了。。。
“豐富”的武器裝備在抗戰劇中,無論是國軍還是共軍,不管是游擊隊還是正規軍,人手一支步槍是常態,輕重機槍迫擊炮也並非罕見,彈藥短缺從來沒有,打起仗來稀里嘩啦。
可在歷史中,不管是國軍還是共軍,其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武器彈藥不足。國軍方面在槍械方面相對充足一些,但中大口徑火炮等重武器短缺,在正面戰場上難以抵擋日軍的進攻,常常在付出重大傷亡後被迫後撤。中共領導下的八路軍,由於物資非常匱乏,很多戰士在作戰時也僅僅只有領到3、5發子彈而已,打完就需要和敵人拼刺刀,因此得了個”三槍八路“的稱號。
根據資料顯示,1937年八路軍參加抗戰時,4萬人的部隊僅有步槍10000餘支,平均每支槍30發子彈。到1940年時,八路軍發展到40萬人,步槍則僅有90000餘支槍,平均每支槍僅有不到20發子彈。
總得來說,現在的大部分抗戰劇基本上都沒有正確描述過國/共雙方部隊的武器裝備狀況。
不該出現的迫擊炮現在看到抗戰劇,每當日本人使用迫擊炮轟擊陣地時,筆者都要感慨半天,為何?誒。。。
迫擊炮這東西在抗戰中使用確實相當普遍,但是它實際僅僅出現在我軍的戰鬥序列之中。而日軍裝備的迫擊炮其實並不常見。
在侵華日軍的裝備序列中,並沒有迫擊炮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擲彈筒和92式步兵炮。當時日軍中隊以下,裝備有大量的擲彈筒作為步兵小隊、中隊的主要支援火力,而中隊以上的大隊則裝備92式步兵炮用於前線火力支援。這兩者相互銜接,取代了迫擊炮,滿足了日軍的實際作戰需求。
所以說,要想看抗戰劇到底拍的認不認真,看看日本人有沒有迫擊炮就行了。
-
13 # 隱月影音
如今每年都會有很多和歷史有關的電視劇不斷的播出,在現在中國產的電視劇題材中,抗戰劇無疑是最特殊也具歷史情懷的一個種類。它謳歌了中國軍民堅決抗戰的決心,也讓後輩重溫戰爭歲月的殘酷,有著非常不錯的教育意義。但既然是歷史劇,那麼就應該尊重歷史,應該具有一定的真實性。然而很多抗戰劇為了追求觀賞性,而忽視了一些軍事常識和歷史現狀。接下來我們就剖析一下抗戰劇經常出現的錯誤。
在不少抗日神劇中,對於國軍裡的稱呼,可以說是各種“座”雲集。從最初的軍座、師座,到後來的團座、旅座,甚至管營長叫營座。一時間,“座”位滿天飛,好像全中國的長官都叫個什麼座。其實,在真實的國軍隊伍裡,根本沒有“座”這個稱呼,唯獨有的可能就是委座或者鈞座。委座是對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尊稱,也是從鈞座中改良過來的。而鈞座的意思非常廣泛,它沒有泛指某一級別的軍官,而是對長官的尊稱。如同我們現在管上級叫“領導”一樣。還有一些電視劇對侵華日軍的稱呼,一箇中佐軍銜的軍官號稱師團長,一般師團長軍銜都是少將或者中將軍銜,一箇中佐的軍銜頂多就是一個大隊長,然而這不電視劇的號稱師團長的參謀竟是中尉軍銜,這些基本都是常識性的錯誤。
還有就是在武器裝備方面最明顯最嚴重,完全不看武器生產的年號,這一點在步兵輕武器方面尤其嚴重。抗戰劇中,日本軍隊使用著戰後才裝備的我軍各型通用機槍,新四軍居然使用米尼岡134多管速射機槍,而一些八路軍戰士居然能夠使用著名的AK47進行作戰。而一些神劇中,AWP狙擊槍和美軍現役狙擊槍也進入二戰時期裝備特種部隊,要知道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就沒怎麼用狙擊步槍,還有的電視劇出現消音器,簡直就是奇葩的道具,奇葩的故事。向這些武器穿越問題是抗戰劇的一個重要缺陷。
還有就是現在電視劇真是戲不夠,愛情湊,更別說女人上戰場打仗了。女人因為生理上的原因本身就不適合上戰場,更別說跟個大男人一樣打鬼子了。而且二戰時的日本,女人的地位相當低下,進入軍隊後要麼去了醫院救死扶傷,要麼就是用來解決日軍的生理問題。而電視中出現的女軍官常常是大官的存在,簡直是笑話。
-
14 # 小戰神3
抗戰劇作為一種影視作品,必須要進行一些藝術誇張,就像好萊塢要對槍戰場面加上特效一樣,這一過程很容易產生一些與歷史常識脫鉤的問題(純抗戰神劇不在討論範圍內),僅列其中較為常見的幾種:
第一,廣泛的德系衝鋒槍和蘇制波波沙。二戰期間衝鋒槍大放異彩,但中國軍隊在抗戰初期無論是正面戰場還是敵後戰場都沒有廣泛裝備衝鋒槍(除國軍幾個德械師),這種情況直到抗戰後期才逐漸改善,但也僅限於正面戰場一些經過特殊訓練的部隊,如攻打騰衝的遠征軍。可抗戰劇中無論正面戰場還是敵後戰場,經常出現德系衝鋒槍裝備到班,甚至出現廣泛出現蘇制波波沙身影,這都和歷史不符。
第二,敵後武裝彈藥充足。即便是一些較為嚴肅的抗戰劇或電影也經常犯一個錯誤,那就是忽視敵後武裝彈藥共計問題。事實上,即便正面戰場也經常面臨彈藥不足,如長沙會戰期間,後勤部門長官回答前方炮兵要求增援炮彈請求時就說過“炮彈還在緬甸”,可見當時中國軍隊彈藥問題的嚴重。這種情況下,敵後武裝作戰過程中經常全然不顧率彈藥顯然有違歷史。
第三,近戰一對一。日軍非常重視近戰拼刺刀,而中國軍隊同時期近戰能力較弱。如果不是偷襲,實際正面作戰中,鮮有中國軍人能和日軍一對一拼刺刀,可這一點經常被抗戰劇忽視。
第四,偽軍全是烏合之眾。不可否認,相當數量偽軍確實是烏合之眾,但需要注意一個歷史現實,那就是日本在整個侵華戰爭期間兵力一直不足,偽軍是他們將戰爭持續下去的重要基礎。不僅需要偽軍駐守佔領區,還需要他們經常參加“掃蕩”,甚至小規模正面進攻,所以很多偽軍部隊是有相當戰鬥力的部隊,絕非影視作品中那般不堪一擊。
-
15 # 文史並蒂
“八年抗戰就要開始了”“我爺爺死在小鬼子手中”以及飛簷走壁、手撕鬼子、褲襠裡面藏手榴彈就不說,只說一些戰場細節。
第一,神乎其神的槍法。任何時候都有神槍手的存在,這點無可非議,但是瞄都不瞄,撿起一把槍就是百步穿楊是不可能存在,甚至各種飛行中爆頭,也就只能是想一想,我看過一個片段,一個抗日女俠,眼睛都瞎了,在雙方都激戰的過程中,憑藉聽聲辨位就能槍槍爆頭,聽聲辨位還勉強能接受,一個剛剛瞎了雙眼的盲人,竟然還能聽聲辨敵我,真是荒謬。
第二,義正言辭的口號。我曾經有幸聆聽以為參加過越戰的前輩講真正的戰場是什麼樣,所有的思想動員基本都是在戰前進行,一旦打起來,耳邊就只有槍炮聲,電視劇裡面各種“衝啊”“殺啊”“跟我上”之類的口號根本聽不見,至於說眼看形勢不對,大喊一聲“撤”之類的,根本就是扯淡,那個時候就只能聽到吹號員的號聲,不然大家以為專門配個司號員就是為了耍帥?
第三,永遠打不完的子彈。槍彈卡殼的現在仍然是槍械製造商的頭能難題,想要子彈打得遠、威力大,就要多裝火藥,火藥多了槍管就會發熱,發熱就會變形,變形就會卡殼,所以電視劇裡面抱著一個搶突突個沒完的,基本都是扯淡。
第四,威力無窮的手榴彈。手榴彈在戰爭年代非常受歡迎,主要是他能造成AOE攻擊,但是電視劇男主角扔出一個手榴彈,好傢伙竟然在地上炸出一個大坑,附近的人都被炸上了天,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大家,就算是現代的最新型的手榴彈,也沒有這個效果,想要出現電視劇的效果,只能採取一個辦法,那就是埋炸藥。
-
16 # 雷姐的機械空間
在所有的電視劇題材中,抗戰劇無疑是最特殊也具歷史情懷的一個種類。它謳歌了中國軍民堅決抗戰的決心,也讓後輩重溫戰爭歲月的殘酷,有著非常不錯的教育意義。但如果抗戰劇的題材不夠嚴謹,甚至出現了很多“低階錯誤”,那觀賞度就會大打折扣了,而且也毫無教育意義可言。在很多抗戰劇中,服裝永遠是最容易穿幫的,比如在1938年的中國戰場,出現一群穿著墨綠色軍裝的日本兵!
其實,稍微熟悉二戰歷史的人都知道,日軍軍服顏色為標準的土黃色。軍官為呢子料,士兵則為粗布,這種面料耐磨保暖,因此十分受日軍官兵的歡迎。而日本侵略中國的軍隊主要在1941年以前就完成了集結並分次進入中國,所以在中國的日本軍人是絕對不會穿著墨綠色軍服的。
但日軍在二戰期間,確實有墨綠色的軍服,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為了配合熱帶作戰(太平洋戰爭、島嶼戰),日軍在軍服上進行了改動,顏色也變為更接近周圍環境(多綠植)的墨綠色,所以在中國作戰的日軍是不可能穿著熱帶作戰軍服的。
日軍號稱“亞洲第一步兵”,不僅擁有強健的體魄,也擁有視死如歸的精神。在1942年以前,日軍官兵都會接受嚴格的訓練後才被送到戰場,所以在戰場上,日軍的戰鬥力一直都很不錯。但是,既然戰鬥力與武器都有優勢,為什麼還要動不動衝鋒呢?雖然日軍一向有“萬歲衝鋒”的傳統,但那要滿足兩個條件:①沒有援軍,彈盡糧絕;②裝備處於絕對劣勢。
由此可見,日軍也不是隨隨便便就端著個三八大蓋衝鋒的。要麼是彈盡糧絕,生還無望;要麼是裝備處於劣勢,無法發揮火力優勢。而且日軍衝鋒崇尚夜襲,哪裡有大白天就搞什麼萬歲衝鋒的。還有就是中國的特戰隊有多厲害,什麼手撕鬼子,簡直就是完全不與歷史相通的。
稱呼在不少抗日神劇中,稱呼絕對是五花八門的。比如抗戰國軍裡,各種“座”雲集。從最初的軍座、師座,到後來的團座、旅座,甚至管營長叫營座。一時間,“座”位滿天飛,好像全中國的長官都叫個什麼座。其實,在真實的國軍隊伍裡,根本沒有“座”這個稱呼,唯獨有的可能就是委座或者鈞座。委座是對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尊稱,也是從鈞座中改良過來的。而鈞座的意思非常廣泛,它沒有泛指某一級別的軍官,而是對長官的尊稱。如同我們現在管上級叫“領導”一樣。
出現最多的還有一部電視劇,一箇中佐軍銜的軍官號稱師團長,一般師團長軍銜都是少將或者中將軍銜,一箇中佐的軍銜頂多就是一個大隊長,然而這不電視劇的號稱師團長的參謀竟是中尉軍銜,這些基本都是常識性的錯誤。
武器再就是軍迷們吐槽最多的武器了,各種武器道具不符合歷史,比如說狙擊步槍,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就沒怎麼用狙擊步槍,還有的電視劇出現消音器,簡直就是奇葩的道具,奇葩的故事。
哪有和鬼子互射的場景。還有就是,電視劇某個鏡頭,中國軍人端著一挺捷克造機槍,掃射不停,捷克式一共就20發子彈,真正打仗的時候,基本上打幾下就得換彈匣,還有人家捷克式彈匣明明直的,但是現在影視劇出現好多是彎彎的。再有就是火炮了,日本用的最多是92步兵炮,然而道具確實形體更加龐大的山炮。
最奇葩的還是日本的坦克和汽車了,有好多是解放卡車的翻版,日本那時候的設計思路可真超前。還有就是萬年不變的坦克,日本投入中國戰場不止一種坦克吧,就那萬年不變的坦克車道具,出現在多個影視劇裡面,確實很奇葩。
-
17 # 弋北談古今
近年來抗日神劇頗多,且呈爆發性增長。這些抗日電視據打著各種正面的名號,卻將那段艱辛的歷史逐漸娛樂化,千奇百怪的橋段不斷湧現。有些故事情節看了簡直讓人懷疑自己的智商。我們不禁自我反問,當初在抗戰時期,這一切都有看起來這麼順利嗎?當然不是的,抗日戰爭的勝利是異常艱辛的,無數英烈付出了生命才換來今天這美好的生活。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細數一下,那些在抗戰劇出現的違背歷史的錯誤:
在這樣的情節中,首先武器的數量錯誤,再者武器的功能被誇大了,以及武器出現的年代錯誤。
在某些電視劇中,由於各種不負責、以及歷史知識的缺失,導致劇中人物所穿的衣服出現了錯誤。無論是敵人的著裝還是我方人員著裝,與歷史真實情況出現了偏差。
比如說服裝的制式錯誤,服裝整潔程度還原不夠,服裝質地過於現代化等等。
在某些電視劇中,演員頂著一頭的髮膠飾演某位在前線浴血奮戰的指揮員,當戰鬥結束後,衣服乾乾淨淨的,髮型也一點沒亂。
這些演員不禁讓人懷疑,這究竟是抗戰片還是偶像片?
近年來抗日戰爭電視劇總是給人們意想不到的驚喜,各種雷人橋段頻出。這些電視劇不顧歷史客觀,盲目追求藝術表現,簡直覺得觀眾是個文盲。演員也不夠專業,光從外表就讓人跳戲。
-
18 # 與狼共舞的歷史和旅行
抗戰劇中的歷史錯誤有哪些?可以這樣說,基本上都是歷史錯誤。
這些流傳已久的抗日神劇梗早已讓大家聽的耳朵裡都生繭子了,我在這裡說一個大多數抗日題材作品都會犯,而且從很早以前就已經屢見不鮮的一個錯誤——對中日雙方戰鬥力有違歷史的過分誇大。
中日雙方的真實戰損比例抗戰早期,由於我軍士兵裝備落後、缺乏有效訓練,以及食物短缺、物資匱乏等原因,不管是國軍還是我軍士兵的單兵作戰能力都非常薄弱;而日本在戰爭早期是有備而來,擁有著極其強大的火力裝備,並且日本關東軍和侵華日軍都是訓練有素、凶殘毒辣的狠角色,再加上日本兵豐盛的伙食,以及完善的後勤保障,所以單兵實力和整體素質都非常強勁。
尊重歷史,以免遺臭萬年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是千千萬萬中國軍人的鮮血和生命所換來的勝利,而當代抗日劇的做法無疑是對革命烈士的一種褻瀆。希望當代影視劇作者和導演能夠正視歷史,緬懷歷史,勿忘歷史和尊重歷史,以免誤我華夏子弟,自己也遺臭萬年。
-
19 # 長安視界
最常見的歷史錯誤,就是認為鬼子很容易打。
實際上,恰恰相反。
日軍是非常難對付的部隊。
就抗戰期間來說,日軍的裝備比國軍優秀十倍甚至百倍,訓練也更為嚴格和科學,後勤補給好過十倍,戰鬥意志也非常頑強。
不要說國軍,其實就是美軍這麼強大,打垮日軍也花費了長達4年的時間。哪怕德軍已經垮臺,日軍還有堅持了4個多月,最後吃了原子彈才投降的。
從電影《平原游擊隊》看日軍強出一截的戰鬥力
作為一個寫了12年抗戰歷史的人,薩沙深知日軍戰鬥力。今天也不想多說,就拿電影《平原游擊隊》電影為例,聽薩沙說一說吧。
對於日軍戰鬥力如何,大家看看老電影就一目瞭然。
著名的《地道戰》《平原游擊隊》《地雷戰》之內,多拍於五六十年代,裡面的日軍均不是笨蛋。我們今天就拿電影《平原游擊隊》為例。
百來個鬼子控制一個縣
李向陽帶著自己的游擊隊,還有縣大隊區中隊這類武裝配合,才能和駐紮在縣城的鬆井部隊周旋。
我們看看鬼子頭頭鬆井。
明眼的觀眾都看得出,鬆井是什麼人。
他只是一箇中隊長而已。
什麼是中隊長?就是八路軍的連長,一箇中隊不過一百多人。
根據電影中,日軍幾次集結行動來看,日軍這個中隊似乎還不滿一百人。鬆井直接指揮的部隊,始終只有2個小隊七八十人,另外的部隊可能需要駐紮在縣城其他據點,不能移動。
而李向陽的游擊隊加上區中隊縣大隊,少說也有五六百人,對抗的不過是日軍百把人而已。
當年冀中一個縣城有多少老百姓?至少有上萬人,大縣城都有幾萬人。區區一百多日軍,就能夠控制這麼大的縣城。
數字似乎不太好看,真的就是那時候的歷史。
有人問,為什麼電影不誇大一些?這是因為《平原游擊隊》電影拍攝在1955年。當時觀眾絕大部分都是過來人,知道真實歷史,知道日軍的厲害,甚至很多人經歷過五一大掃蕩。
電影亂誇張,老百姓一眼就會嗤之以鼻。
有意思的是,《平原游擊隊》曾經翻拍過,時間是文革時期的1974年。
那個時候的鬆井就升官了,成為了大隊長(團長)。
第一個站起來的鬆井
《平原游擊隊》和其他的電影也不同,他塑造了鬆井中隊長的形象。
鬆井可以說,是鬼子的縮影。此人狠毒、凶惡,但頗有頭腦、作戰勇敢頑強、武士道精神十足。
大家注意幾個片段。
在一次戰鬥中,面對游擊隊的射擊時,日軍官兵全部臥倒。然而,指揮官鬆井是第一個站起來的,還揮舞軍刀高喊:前進!
誰都知道,這時候子彈橫飛,誰先站起來就極有可能中彈送命。
鬆井卻敢筆直的站起來指揮(注意筆直兩個字)。
這不是電影誇大,真實的日軍基層軍官就是如此。
日軍基層軍官,如小隊長之流的傷亡率,是普通士兵的好幾倍。
為什麼?作為日軍的軍官,必須衝鋒在前,撤退在後。無論怎麼危險,小隊長也要比士兵勇敢,不然就沒有資格帶隊。
老兵藤原彰多年後回憶:作為見習小隊長進入冀中時,他的中隊長就派了一個士兵特別盯著他。為什麼?就怕他沒有經驗,一打仗就當先衝鋒過去被打死打傷。
日軍很需要基層軍官,不願意讓他剛剛來就傷亡了。
雖有一個士兵盯著他,第一次作戰還是沒攔得住,揮舞軍刀的藤原彰仍然衝鋒在最前面。他的對手,就是八路軍。
日軍誓死不降
整部電影中,俘虜了一些偽軍,日軍官兵從沒有投降的。
被優勢八路軍團團包圍的時候,鬆井也沒有考慮投降,反而一刀劈死了準備逃跑或者投降的中國翻譯官(劈的好,劈死丫的)。
李向陽破門殺進來的時候,鬆井是拿著刀準備切腹自殺的。
明明自己手上只有刀,那邊是八路軍幾十人,鬆井也不願意投降。鬆井做自殺性攻擊,被李向陽打死。
這個場景並不是電影的誇大。
在整個抗戰甚至二戰中,被俘日軍是非常少的,絕對是列強中最少。
駐印軍在緬北殲滅日軍精銳18師團2萬多人,俘虜的日軍才幾百人,基本都是傷員。至於軍官更是幾乎沒有,俘虜最高軍銜的僅僅是一個通訊兵大尉。
日軍死守每一個陣地,守不住了就撤退,撤不了就拼死戰鬥或者自殺。
百團大戰中,日軍也是如此,甚至讓八路軍很欽佩。
鬆井很狡猾
《平原游擊隊》幾乎是在鬥智,而不是鬥力。電影中,鬆井卻很不好對付。
李向陽剛剛開到縣城附近,鬆井就準確判斷他的落腳點是存有軍糧的李莊。鬆井當晚就迅速發動進攻,沒有被李向陽的虛張聲勢迷惑。
鬆井包圍李莊後,李向陽圍魏救趙,打掉了附近一個偽軍炮樓。
正常來說,鬆井應該會去救援。他卻非常狡猾,根本不理會。
無奈之下,李向陽又去將縣城的軍火列車炸掉,這才調走了鬆井。
沒想到,鬆井迅速殺了個回馬槍,再次突襲李莊屠殺老百姓。
如果不是李向陽不顧一切,出動數百主力攻打縣城,李莊老百姓差點被屠殺殆盡,更別說保不住公糧。
就是這樣,包括孩子小寶子和老人老秦爺在內的很多群眾,仍然被鬆井殘殺。
可見,鬆井是非常狡猾的,還頗有軍事素養,不容易對付。
事實也是如此。很多八路軍老戰士都認為,鬼子的凶殘是其次的,主要是狡詐。這也就是:鬼子不鬼,還叫鬼子嗎?
新四軍的將軍們認為,鬼子學習能力非常強。初期鬼子對於新四軍的游擊戰打法很不適應,連連吃虧。不過,日軍很快就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改變作戰模式,新四軍如夜戰和小部隊長距離奔襲一些法寶就逐步失效了。在抗戰後期,鬼子大體適應了游擊戰。
最後
同等數量下,八路軍戰士究竟能不能打過鬼子。
即便拋去武器裝備不談,薩沙認為是不能。
在抗戰前期中期,只要能來中國的日軍,全部受過嚴格軍事訓練。
別的不談,日軍條例規定,新兵入伍後,步兵每月步槍射擊子彈不得低於150發,每年每人射擊不得低於1800發。
這樣一來,日軍結束1年的軍訓時,三分之一人可以成為優等射手,其中頗有些夜間100米外打香菸頭的特級高手。
而八路軍實戰射擊訓練,是多少發子彈?
薩沙告訴你,不到20發。
就算是后羿轉世,也絕對不可能實彈射擊20發,就成為厲害的射手。
即便你曾經是奧運會金牌射手,想要保持射擊技術也必須經常不間斷射擊練習。如果一段時間不練,水平立即下降。
單單就射擊一點,八路軍就和日軍存在差距,這也是客觀的差距。
八路軍最強調的射擊尚且如此,其他的也就可想而知。
就算是平型關戰鬥中,我們和日軍輜重兵拼刺,也是幾個圍著拼一個。
此戰,我軍以絕對優勢兵力殲滅日軍800多人,自己傷亡也絕對不亞於敵人。要知道,參戰的日軍大部分是輜重兵、汽車兵、文職等非戰鬥人員(很多壓根沒有槍)。我軍則是精銳部隊,骨幹全部是走過二萬五千里長徵的老紅軍,用毛澤東的話來說個個可以當班長排長的。這才勉強打個平手,如果遇到的是日軍野戰部隊,又會如何?
-
20 # 我淡如菊
最近看了些東西,講的是香港的資本與臺灣的資本結合,雙方先談出來一個大概,各自出資20%,然後再來大陸找投資方。由於香港和臺灣談出的合同在先,於是就可以在與大陸資方談判時提出要求,比如導演的人選用港臺,男女主角一半用港臺,找大陸人氣明星演對手戲或者作配角,迅速捧紅港臺藝人。所以才會有奇怪的《赤壁》,有趙薇去當配角這種情況。通過這種運作,桂綸鎂迅速走紅,演對手戲的則是大陸孫紅雷這種影帝級的明星。
出資六成的大陸因為某種需要竟然也默默地執行這種不平等合同。
隨著港臺編導進入內地市場,很嚴肅的抗戰劇被娛樂化,於是神劇充斥熒屏。
神劇中有多處歷史錯誤,數不勝數,其中最大的就是過份貶低日軍戰鬥力,過份誇大八路軍裝備水平,誇大八路軍戰鬥力。
日軍的戰鬥力抗戰開始後到日本投降前,日軍進行了數輪的擴軍。
一.全面抗戰爆發前17 個常設師團。全部是老兵,兩旅團四聯隊制。這些都是老兵,是日軍戰鬥力最強的部隊,其中尤以最早的近衛和1--6師團為第一等。
二.1937年7月到1938年6月重建了13和18師團,又以原常設師團留守部隊和各自的預備役編組了101,104,106,108,109,110,114,116師團,稱為特設師團。這裡面除重建的13、18師團外,由於都是以各自的已退役士兵組成的預備役人員重新徵召,雖然訓練有素且是四單位的大編制,但是年齡已經不是最佳,且多拖家帶口,戰鬥力反而不如後面兩輪新編部隊。
日軍進攻南京
三.1937年9月至1939年組建了第一批三聯隊制師團17個(番號41以下),以及若干獨立混成旅團,用於佔領區治安作戰,敵後主要對付的就是這些部隊。由於多年征戰,戰鬥經驗豐富,之後也都打成了主力。
四..1939年10月開始實行將四聯隊制師團改三聯隊制,抽出步兵聯隊組建了24,25,28--31師團,在臺灣組建了48師團,在黑龍江組建了71師團。這一批師團由於是抽調原常設師團的聯隊作為骨幹編組,因而戰力僅次於原常設師團。
五.1940年7月在本土以常設師團的留守人員組建了51--57師團,這批師團表現還不錯,特別是在緬甸的55、56師團,第一次緬甸戰役,就是這兩個師團為主打敗了中國十萬遠征軍和英聯邦部隊,44年國軍反攻滇西面對的就是56師團。
六.43年3月--44年1月在本土以獨立步兵部隊為基幹組建了42,43,46,47,49,61六個師團。
六.1942年開始在關內以獨立混成旅團為基礎擴編了20個兩旅團制師團,旅團直轄大隊,不設聯隊編制。第一批番號58--60,62--65,68--70。第二批於44年7月--45年4月編為114,115,117,118,129--133,161師團。這些部隊由於多是由擔任治安任務的獨立混成旅團擴建,長期與八路軍作戰,因此戰鬥力強。如在太行山與八路軍作戰的獨立第四混成旅團(與李雲龍交戰的部隊)擴編成的第62 師團,後調防沖繩,在與美軍戰鬥中給予美軍重大殺傷,《血戰鋼鋸嶺》中美軍面對的就是62師團。
七.在44年4月--45年2月,由駐防島嶼的獨立混成旅團或守備部隊組建了11個師團,表現最好的就是在硫磺島的109師團。太平洋戰爭中,第62和109師團相對來說是日軍表現最好的兩個師團。
八.44年5月開始,在東北和北韓由留守師團和守備部隊組建了27個師團,番號從107至149。
九.1943年開始在日本本土組建了50個師團,番號至355止。作為日本所謂本土決戰部隊,從未調出。
第八和第九兩部分(特別是第九部分即留在本土防衛部隊),人員和裝備都不齊,且多是少年兵老頭兵,是魚腩部隊。
日軍在1943年以前的部隊,戰鬥力是很強的,都是由老兵組成,訓練有素,戰術嫻熟。1939年日蘇諾門坎戰役,朱可夫調集了大量航空兵,坦克裝甲部隊和炮兵部隊,兵員數量也佔絕對優勢,雖然蘇軍獲勝,但是蘇軍傷亡竟然比日軍還高。美軍裝備更是大大超過日軍,前期也是被日軍壓著打,麥克阿瑟也是靠坐潛艇才逃出去,身後留下十幾萬部隊投降,後期也是打了三年多才打敗日本,而且由於懼怕登陸日本的巨大傷亡才投下了原子彈。
日軍的主力師團幾乎都曾來過中國戰場,可以想象當時中國所受的壓力有多大。
進攻前日軍炮兵轟擊
日軍除了在航空兵、炮兵、坦克、騎兵等方面對中國軍隊具有壓倒性優勢外,步兵戰術、單兵技術及對武器的熟練使用程度也比中國軍隊高一籌。
比如日軍的進攻,一般都是先炮轟,掩護步兵向前接近守軍陣地。在遭遇守軍阻擊後,由機槍負責壓制,掩護擲彈筒組上前到距離機槍陣地100--200米有效射程後,發射榴彈打掉守軍的機槍和前方指揮所。之後,在步兵接近到守軍陣地前沿50米左右時,發起衝擊,最後通過白刃戰佔領陣地。
日軍的這種戰術看似很簡單,但是終整個抗戰,不論是八路軍還是國軍都未能很好地解決如何應對日軍這種進攻戰術。與國軍相比,八路軍反應比較快,應對方法就是機槍不停地轉換陣地。
《我的團長我的團》中說的比較實在,日軍的進攻就是:大炮轟,步兵衝,步兵衝完大炮轟......日軍的這種戰術使得日軍在抗戰中只要想佔領就幾乎是攻無不克。
單兵技術方面,有一個說法,當時日軍中,槍法精準,幾乎都能做到用槍打斷電線杆上的電線。772團的葉成煥團長,就是在長樂村戰鬥中因探出身子拿望遠鏡觀察戰場情況而被日軍步槍擊中頭部壯烈殉國。日軍的刺殺技術非常強悍,而且中國軍隊普遍營養不良,身體素質明顯不如日軍。就是以作戰勇敢善於近戰的老八路,在抗戰早期與日軍進行白刃戰時,往往也需要三、四個戰士才能對付一個日軍。
炮兵轟完步兵衝
以著名的平型關大捷來說一下日軍的戰鬥力:八路軍動用的兵力是115師的685、686、687、獨立團和騎兵營。這其實就是紅一軍團、紅三軍團全部和紅十五軍團大部分。這都是紅軍的絕對主力軍團。戰士們大多都是經歷了反圍剿和長征的百戰老兵。
地形上選擇的是平型關東南喬溝,這一段是從靈丘到平型關的必經之路,地勢險要。溝底是一條公路,最窄的地方僅僅能通過一輛汽車,我軍按照685、686、687團順序從西向東排列埋伏在十幾里長的溝頂,居高臨下。獨立團和騎兵營負責在腰站阻擊靈丘方向的援敵。
戰前林彪曾三次去勘察了地形,決定685團佔領關溝至老爺廟一線,負責攔頭,686團佔領老爺廟至小寨村一線負責斬腰,687團佔領蔡家峪、東南河鎮陣地負責斷尾。原計劃還有在八路軍打響後國軍方面從正面向東打,這樣就形成了正面和側面擊敵,但是國軍沒敢動手。
原計劃是伏擊從靈丘向平型關增援的日軍,由於國軍說沒準備好,於是時間從9月24日延後到25日。後來才知道24日那天正好是日軍第五師團第21旅團長率旅團司令部等部隊向平型關運動,由於延後一天沒能打著殊為可惜。
由於24日晚下大雨,於是日軍命令後方錙重部隊向前線運送大衣、雨衣、彈藥等補給物資,指揮官是橋本中佐(死後追晉大佐)。然而同時從平型關方向又開來一個日軍新莊自動車隊,指揮官新莊淳中佐,(後追晉大佐)。
八路軍原計劃是伏擊從靈丘方向過來的一路日軍,然而敵情訊息萬變,變成了兩路日軍相向而行。這時候體現出林的指揮才能,不等兩路日軍匯合,沒有猶豫即下令發起攻擊。
平型關林在指揮戰鬥
保障戰役勝利的關鍵在三個方向:
獨立團腰站阻援:日軍第九旅團先是一箇中隊,後是三個中隊發起攻擊,但是卻被獨立團擋住寸步難行。最後是一個聯隊發起攻擊,但是戰役已經結束了。
685團關溝方向:既要參與圍殲溝內敵軍,又要阻擊從平型關方向救援的日軍三個中隊和一個機關槍中隊。等到日軍於28日進入溝內時,一百多輛汽車每隔20米一輛汽車殘骸,車內車外都是被燒焦的日軍屍體。
平型關大捷戰鬥遺址
由於日軍援軍遲至28日才進入溝內,因而附近百姓在戰後有進入現場去撿洋落,扒死去日軍的衣服,發現有“女兵”。抗戰期間日軍並無女兵,事後才知這是日軍醫院的“看護婦”,說明汽車上運載有日軍傷兵,至於有多少,汽車上還運有什麼不得而知。
686團爭奪老爺廟:日軍遭受突然打擊後,部分日軍迅速與我軍展開了爭奪喬溝東北側的老爺廟制高點。這體現出日軍極高的戰術素養,遇到突然襲擊不慌亂。所幸的是在我軍第一輪排槍手榴彈打擊下,指揮官新莊中佐在汽車上就被打死,使得溝底日軍重新確定指揮官、組織部隊花費了些時間。雖然有部分日軍主動向老爺廟發動了進攻,但是等到大隊日軍組織好後,八路軍已經佔領老爺廟,鞏固了陣地。其後日軍雖然拼死進攻,防守老爺廟的686團3營傷亡慘重,但是在687團的支援下牢牢守住了陣地。日軍不能奪得制高點,被壓在十幾丈深的溝底無遮無擋,只能被一段段地分割消滅。
八路軍佔領喬溝後,繼續向東跑池進攻,圍住了兩千多日軍。但是正面16個團的晉綏軍卻不動如山,坐看日軍退向團城口。
這一仗佔有兵力、地形和突然性等優勢,使用的是紅軍主力部隊紅一、三、十五軍團改編的115師,除在腰站和關溝分別對陣日軍各一個野戰步兵大隊外,喬溝圍殲的主要是日軍後勤錙重部隊和少量掩護作戰部隊(已知有一騎兵小隊),但是仍然付出了六百餘人的傷亡(開始因宣傳需要報傷亡四百,近年來有研究亡300傷500,更有說傷亡上千)。
日軍被消滅人數說法很多。日軍從來不好好如實報告己方傷亡人數,但是絕對不是日軍所說的傷亡60人那麼一點,否則那一百多輛汽車二百多大車只能解釋是自動駕駛了,這技術現在還在試驗中。據最近考證日軍被消滅一千餘人以上。而且,此戰未抓到一個日軍俘虜,不僅此戰,像129師首戰陽明堡,120師首戰雁門關也都未能抓到一個俘虜,說明早期的日軍士兵是多麼頑強。
從這一仗能看出來幾點:
第一:日軍戰鬥力強,進入口袋的主要是日軍後勤錙重部隊而不是野戰部隊,就這樣由剛剛從紅軍改編過來的老八路打也是非常吃力。以後八路軍深入敵後建立根據地,新組建的部隊的戰鬥力跟老八路相比差距很大。
日軍的92步兵炮,支援步兵戰鬥非常實用
第二:日軍中沒有女兵,神劇裡面軍服筆挺的日軍女軍官就是編劇導演造出來讓大家看球的。至於八路軍,當時有一個規定簡單了說就是二七八團,即27歲以上8年黨齡團級幹部方才可以結婚,神劇裡不安排幾段感情戲幾段暴露戲好像就壓抑不住編劇導演的荷爾蒙。
第三:抗戰劇裡面的國軍向日軍主動出擊,這種情節在在真實歷史中少之又少。別說向日軍主動進攻了,國軍能在日軍進攻時不逃跑,跟日軍打一仗就是很不錯了。抗戰早期,國軍裝備最好的德械師一個師勉強能頂住日軍一個聯隊的進攻幾天,經常出現日軍一個大隊追著國軍一個師打的情形。正是由於前期日軍打的太順手,在平型關這麼險要的地形日軍竟然沒有派部隊偵察溝頂是否有中國軍隊的埋伏。
第四:抗戰劇中經常出現國軍配合八路作戰的情節,不能不懷疑編劇導演是果粉。事實是在早期如衛立煌等少數愛國軍人有這麼做,但是抗戰大多數時期,在八路與日軍作戰時,國軍能保持中立不偷襲八路就算好的了。
日軍士兵拍攝的與國軍在一起照片
第五:八路軍裝備好,什麼德式、美式衝鋒槍一通招呼,而且子彈手榴彈打不完。事實上就連日軍在二戰時也只是給其空降部隊裝備了少量衝鋒槍。《雪豹》這類的就是神劇,幾十人的八路特種部隊輕鬆吊打幾百人的日軍大隊,真想不通這編劇導演怎麼腦洞這麼大。還有那個“順溜”,抗戰中無論國軍還是共軍都沒有那種裝備瞄準鏡的阻擊手,日軍也沒有,戰鬥中頂多就是選幾個槍法好的士兵去幹掉對方的重要目標。
最左邊是戰鬥中打斷了一隻胳膊的左齊將軍
抗戰中八路軍的裝備極差,彈藥奇缺。很多戰士拿的都是漢陽造,到後來通過繳獲才有了三八大蓋。那個時候,八路軍主力團的一個連能有四挺機槍就算是很好了,至於彈藥更是缺乏。
由於國民黨對八路軍採取限制措施,八路軍幾乎得不到國民黨方面的武器、彈藥補給。衛立煌曾偷偷給八路軍一批槍械彈藥,被蔣知道後一通訓斥。由於他和共產黨走的近,後來被調離第一戰區。
五十年代拍攝的電影《董存瑞》,在第一次戰鬥中董存瑞一氣打出了9發子彈,戰後受到嚴厲批評。那時候一名戰士有10發子彈就是主力團。3發子彈打一場阻擊,5發子彈要打死一個敵人,伏擊時三排槍打出去就要端起刺刀衝鋒,等等這些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電影等文學作品裡都有反映。
有一個真實的戰例,還是在抗戰後期,一個分隊的日軍大概三十多人在往中心據點撤退時,被八路軍埋伏在半道包圍了。要是按照現在抗戰劇的模式一定是機槍小炮招呼過去,而實際上是優勢的八路軍為了節省子彈用刺刀解決了戰鬥。
第六:八路軍有大炮,戰鬥力強,很輕鬆的就能打垮鬼子。
八路攻打炮樓前進行沙盤推演,如果有炮的話用不著這麼麻煩,一炮就解決了
事實上是早期那十幾個團的老八路尚能跟日軍一個大隊有一戰,到中後期一個團能在陣地戰中能打敗一個日軍中隊或者頂住日軍一個大隊進攻就不錯了,而且還得是八路軍的主力團。
八路軍除了類似像平型關這樣的選好地形打日軍埋伏外,在陣地戰中與日軍戰鬥是及其艱苦。
例如在十字嶺戰鬥中,李德生剛好帶兩個連歸建,遇到左權副參謀長。左權給李德生下的命令是堅守陣地兩個小時,掩護八路軍總部轉移。而那個時候尾追的日軍只有幾百人。李德生帶部隊拼死防守,完成了任務,但是他也負了重傷,腸子都被打出來。這可是八路的主力團772團的部隊。
由於戰鬥中的損失以及八路軍進入敵後大發展,由出師時的四萬人迅速發展到四五十萬人,因而部隊裡絕大部分是剛放下鋤頭不久的農民,戰術素養和軍事技術與老八路差很多。像冀中軍區雖然有數萬部隊,但是真正有戰鬥力可以與日軍進行野戰、陣地戰的也僅僅有呂正操司令員早先組建的幾個老團五六千人,因而在岡村寧次集中五萬日軍實行的殘酷五一大掃蕩中,根據地和部隊都遭受了很大損失。五十年代有一部電影《衝破黎明前的黑暗》就有較真實的描寫。
這才是真實的日軍特種部隊,《亮劍》裡的山本特工隊真實歷史上是益子挺身隊,一身的八路妝扮,曾給八路軍總部造成重大損失
以相對不那麼神劇的《亮劍》來說說抗戰劇的誤區,其他的神劇幾乎沒法看。《亮劍》裡面第一集李雲龍帶新一團突圍,打垮阪田聯隊,不能不說也有神劇的嫌疑。如果換成衝破阪田聯隊設定的包圍圈那還有可信度。
《亮劍》還有一個很不好的就是那個所謂義大利炮。紅軍長征時,付出了很多紅軍戰士的生命才把一門山炮帶到陝北。115師進入山東後,在梁山戰鬥中曾經繳獲過義大利炮。但是炮彈奇缺,打完就沒有用了。而且,敵後戰鬥頻繁,日軍經常掃蕩,笨重的大炮根本不適合山地游擊戰運動戰。日軍對八路軍擁有大炮也是非常忌憚,日軍掃蕩目標裡,除了合擊我指揮機關外就數破壞八路軍擁有的大炮重要了。
有迫擊炮有重機槍,這就是日軍判斷是八路主力部隊還是土八路游擊隊的標準。百團大戰時,八路軍總部僅有一個山炮連,有四門山炮。像李雲龍那樣一個團敢有大炮不上交,還沒等他打平安格勒他的團長就得被撤了。
鬼子在華北修了那麼多炮樓,就是欺負八路沒炮。如果有炮的話,那些磚土結構的炮樓就是口大棺材。
《亮劍》裡還有那個騎兵連的戰鬥,事實上是騎兵不適合山地,養一個騎兵的費用足夠養四個步兵。我軍在抗戰時有兩隻騎兵部隊,分別是冀南軍區的129師騎兵團和新四軍彭雪楓親自帶出來的四師騎兵團。在抗戰中都有過突出的表現。
在1942年冀南4.29大掃蕩時,騎兵團曾與日軍騎兵有過一次激烈戰鬥。
當時我冀中軍區指揮機關及地方工作的大量人員被日軍合擊,關鍵時刻動用了騎兵團。選定突破口的包圍圈的日軍剛剛合圍,陣地還不鞏固,但是卻還有日軍一個騎兵大隊。
當日軍騎兵看到八路軍騎兵列陣,也排開隊形衝了過來準備來一場騎兵對決。然而還未等到日軍衝到跟前,埋伏在側翼的我軍機槍開火,日軍被打得人仰馬翻。之後騎兵團才發起衝鋒,撕開了日軍步兵的防線,打開了突圍缺口。日軍只能說八路狡猾狡猾地。
屢立戰功的八路軍騎兵團
雖然這不像《亮劍》裡面“騎兵連,進攻”那麼有藝術感染力,但是在這場關乎冀南軍區上萬人的生死大突圍戰鬥中,騎兵團政委的一句“共產黨員,集合!”應該更震撼人的心魄。
先輩們拿著簡陋的裝備與侵略軍以命相搏才取得了抗戰的勝利,因而抗戰劇中能少出現一點手撕鬼子、褲襠藏雷之類的,起碼也是對抗戰英烈的尊重。
回覆列表
最最常見的歷史錯誤是日本鬼子的身高,為什麼中中國人管日本叫“小日本”,經歷過那個時代的老人都知道,日本鬼子不管是軍官還是士兵普遍身材矮小,平均身高大概一米六,很強壯俗稱“短了粗"但是抗戰劇中的日本兵個子都不小,也難怪在咱大中國也很難找到數量眾多身材矮小的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