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對自己的定位
從門閥世家爭天下開始,魏徵就在唐高祖手下作為門人謀士。而後成為太子李建成(李世民的哥哥)的太子洗馬,在玄武門還沒有發生的時候,魏徵就曾勸諫太子懟李世民,而後唐太宗發動玄武門之變,魏徵也被捉了,面對唐太宗的責問“為什麼離間我們兄弟感情”,魏徵卻說“太子就是沒聽我的把你懟死。”正所謂在其位,謀其政。魏徵做的並沒有錯,而且一個人假如突然改變會讓人覺得不適應,而一個人一直是這個樣子,人們會習以為常。魏徵到死的人設就一直沒有崩,一生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建立“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唐太宗得位不正
自古文死諫武死戰,假如皇帝不理你,只有一死而已。而與明成祖朱棣一樣,李世民也是造反得位,雖然在造反這件事上做的沒有朱棣漂亮(明朝是唯有過兩位祖的皇帝,明太祖,明成祖),這兩位心裡也知道,這事情沒名分。所以兩位都是嚴以律己,為君勤政(至少在太宗初期是這樣)
既然基調定下來要做一番事業,這人家就是這麼個人,雙方也算是有了共同目標了,所以一個是諫臣,一個是明君。唐太宗在魏徵死後說過一句流傳至今的話:“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魏徵斬龍
還有一個側面的傳說來印證,相信大家都曾在西遊記中看過魏徵夢中斬龍王。為什麼魏徵有資格斬龍?俗話說,龍有逆鱗,觸之必死。這魏徵的一次次直諫就是一次次的觸逆鱗。能與真龍天子作對而不死者,自然有資格秉承天意斬龍。
最後魏徵是否剛正不阿,自古要麼群臣勢大,架空皇帝;要麼皇帝獨攬,群臣無用。唐太宗既然能發動玄武門事變,肯定是有獨攬大權的趨勢的。魏徵的出現,正好使得皇帝與臣子互相掣肘。凡事三思,勠力同心而得貞觀之治。
魏徵對自己的定位
從門閥世家爭天下開始,魏徵就在唐高祖手下作為門人謀士。而後成為太子李建成(李世民的哥哥)的太子洗馬,在玄武門還沒有發生的時候,魏徵就曾勸諫太子懟李世民,而後唐太宗發動玄武門之變,魏徵也被捉了,面對唐太宗的責問“為什麼離間我們兄弟感情”,魏徵卻說“太子就是沒聽我的把你懟死。”正所謂在其位,謀其政。魏徵做的並沒有錯,而且一個人假如突然改變會讓人覺得不適應,而一個人一直是這個樣子,人們會習以為常。魏徵到死的人設就一直沒有崩,一生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建立“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唐太宗得位不正
自古文死諫武死戰,假如皇帝不理你,只有一死而已。而與明成祖朱棣一樣,李世民也是造反得位,雖然在造反這件事上做的沒有朱棣漂亮(明朝是唯有過兩位祖的皇帝,明太祖,明成祖),這兩位心裡也知道,這事情沒名分。所以兩位都是嚴以律己,為君勤政(至少在太宗初期是這樣)
既然基調定下來要做一番事業,這人家就是這麼個人,雙方也算是有了共同目標了,所以一個是諫臣,一個是明君。唐太宗在魏徵死後說過一句流傳至今的話:“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魏徵斬龍
還有一個側面的傳說來印證,相信大家都曾在西遊記中看過魏徵夢中斬龍王。為什麼魏徵有資格斬龍?俗話說,龍有逆鱗,觸之必死。這魏徵的一次次直諫就是一次次的觸逆鱗。能與真龍天子作對而不死者,自然有資格秉承天意斬龍。
最後魏徵是否剛正不阿,自古要麼群臣勢大,架空皇帝;要麼皇帝獨攬,群臣無用。唐太宗既然能發動玄武門事變,肯定是有獨攬大權的趨勢的。魏徵的出現,正好使得皇帝與臣子互相掣肘。凡事三思,勠力同心而得貞觀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