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凝望星空的倒影

    正確的時間遇上了正確的人

    李世民是造反得位,他發動玄武門事變,那時候李淵可還沒死,唐太宗再強勢,再強權心裡也知道,這事情沒名分。而且隋朝是怎麼滅的?也是楊廣也是弒父殺兄得的皇位。有了前車之鑑,唐太宗知道這事情一旦處理不好,多半沒什麼好果子吃。所以太宗在初期一直是嚴以律己,為君勤政。

    而魏徵在之前是太子李建成(李世民的哥哥)的太子洗馬,算是太子的嫡系;照常理魏徵是死定了。在被抓時,太宗責問:“為什麼離間我們兄弟感情?”

    魏徵耿直啊,卻說“太子就是沒聽我的把你懟死。(原話不是這個哈)”

    魏徵說的本沒有錯。正所謂在其位,謀其政。魏徵做的也沒有錯。也正是這樣,唐太宗大局已定,需要消弭這個事情的影響,降低事件的餘熱,所以就把魏徵放了,讓他當了為詹事主簿。(這個還是為太子服務的,兄弟都死光了,要服務也只有為太宗服務了。)

    魏徵也沒說:“豎子吾與你不共戴天” 。也就順勢認了,畢竟這到底是李家的家事。

    太宗辛辛苦苦奪了皇位,不管是為了歷史評價或是其他,一直儘量的做出一副明君的樣子。魏徵也正是在這個特殊時期,懟了太宗無數次,還活蹦亂跳的。

    魏徵到死的人設就一直沒有崩,一生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建立“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在星空看來,魏徵作為一個諫臣,確實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要達成這個條件,需要自己是一個特殊的人在一個特殊的時期遇上另一個特殊的人。

  • 2 # 牛牛的事兒

    這個問題問的很有趣,其實我著實也好好思考了一番,沒有標準答案,只能開放性的回答一下。

    首先,一個組織有領導有員工,領導與員工的工作肯定是相輔相成,互有幫助,互相支撐。但是,在中國很有趣,有不同的領導性格產生不同的領導風格,有不同的員工性格彙集在不同的陣營,如果領導想要成就一番事業,必須用一些與自己契合又有能力的人,而員工想要成就一點事業也除了自己有能力,同時還能"陰差陽錯"在某一個領域找到自己的位置且能與領導的性格契合。

    我在上面用了一個成語"陰差陽錯",為什麼說呢,有趣就有趣在這個地方,很多在職場的人,可能會有一個感受,就是你初入一個組織,你的領導在一段時間內會對你定位"你是什麼樣的人""你有什麼能力""你適合不適合在自己的團隊存在並有價值",領導的考察很多時候會因為幾件陰差陽錯的事情,也會因為承擔工作表現出來的能力。如果你的能力弱,沒有找到合適的位置,他就會對你否定,可想而知,接下來,他不一定會很尊重你,並更多需要你去適應他,這樣有些人就會想一些其他辦法獲得位置,如:溜鬚拍馬 ,冒領別人功勞。幫領導打壓別人等等,其實都是在職場生存法則。反之,如果你的工作能力很強,氣場足夠大,領導就會反過來給你一定的尊重,懂得你的底線,並適當幫助你放大你該有的價值,包容你的一些缺陷。另外有一種人,工作能力很強,有很能懂得放低姿態,給領導更多尊重,這種人一定日後前途不可限量,因緣際會可能還會成為最高領導。

    所以,我上面要將的是,在一個組織裡 無論是領導還是員工,互相直接的相處風格是互相影響的。

    那麼,我們再來看看,唐太宗與魏徵的相互成就是怎麼開始的,魏徵在太子府的時候,領導很尊重他的地位,但不尊重他的價值,也就是說不太聽從他的建議,但太子待人寬厚,有體恤提拔之恩,魏徵性格不太討太子喜歡,故而並不突出。當太子被殺後,魏徵作為太子的重要幕僚,心裡想反正是要死的,所以秦王問話,他就直接說當初太子如聽他言狠心殺了秦王,也不至於有今日。恰巧秦王是一個比較有格局的領導,不但不殺他,還很看重他,這讓他很感恩。

    這段故事就是一個陰差陽錯,想死的時候碰上了賞識自己不怕死精神的領導,也為日後兩人相處之道埋下一生的伏筆。所以日後魏徵就以這種不怕死的精神經常頂缸諫言,而唐太宗也知道他不怕死,也不以死相要挾,再加上魏徵確實提出不少好建議容自己可以反思,於是君臣美名得以千古流傳。

    我們再來假設魏徵不是在那個時候遇見唐太宗,而是早來投奔他,唐太宗可能會用他,但是這種性格,估計沒幾天就要麼殺了,要麼打發回去,要麼留著也不重用,以唐太宗的格局,很可能是第三種。

    所以,成就這個君臣美名的除了兩人性格,還有兩人"陰差陽錯"的相遇相識。

    世間的事情就是那樣,是不是很有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貓糧的選購是否也要因貓而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