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煙雨梧桐

    紫禁城是明清兩朝的皇宮,可不是什麼人都能在裡面騎馬的。 在明代,大臣是沒有在紫禁城裡騎馬這種待遇的,即使是老到行動困難的大臣進宮也要一步一步走著,實在走不動皇帝會讓兩名太監架著胳膊走,騎馬?想得美。

    到了清朝就不一樣了! 清朝為了保持本民族的尚武精神,允許親王、貝勒、貝子騎馬進入紫禁城。

    康熙二十一年,南書房瀚林朱彝尊因為年老體弱,獲得康熙皇帝的允許可以騎馬進紫禁城。這是第一位允許在紫禁城裡騎馬的大臣,從此以後才陸續有年老的大臣被賞賜紫禁城騎馬。 但是,“紫禁城騎馬”不是可以騎著馬在皇宮裡隨便溜達,是有路線規定的。如果大臣從東華門進宮,可以從東華門騎馬到箭亭(景運門東南方不遠處),然後還得下來走著;如果是從西華門進宮,可以從西華門騎馬到內務府門口(隆宗門西南不遠處),然後下馬走著。而且還是騎著一匹矮小、溫順的老馬慢慢走。騎著高頭大馬撒著歡兒地跑,門兒也沒有啊。

    到了清朝中後期,賞賜“紫禁城騎馬”成了一項制度,叫“賞朝馬”,只有官居一、二品,且年齡超過六十的大臣,才有“賞朝馬”的機會。注意,是有機會。到底能不能“賞朝馬”還要皇帝親自批准。

    但是在嘉慶年間,官職不到一品,而且只有三十四歲的英和卻被賞賜了“紫禁城騎馬”的殊榮,可能是因為他鎮壓天理教起義有功吧。

    “賞朝馬”在清朝可是很高的榮耀,得到這種賞賜的官員都要做成官銜牌炫耀一下,每次出行的時候,隊伍前面有專人舉著(孔府裡面就有這麼兩塊官銜牌,擺在孔府大堂裡)。死後還可以在棺材前面擺個小木牌,上面寫明“賞紫禁城騎馬”,以此來彰顯自己的榮譽、抬高自己的身價。

  • 2 # 季我努學社

    紫禁城即皇宮,自建成以來就是是明清兩代帝王的中心行政區域,是至高無上的皇權的體現。在這片敏感的區域,任何人的一言一行都要遵循禮制,不能做出逾矩之事。臣子在大內禁中可以騎馬,乍聽起來不大可信,但在清朝確實有皇帝特賜臣子“紫禁城騎馬”之舉。賜紫禁城騎馬又稱“賞朝馬”,是清廷對宗室及文武有功之臣的一種超高的政治禮遇,“著加恩在紫禁城騎馬,以示優獎”,後來逐漸成為一個制度。

    (紫禁城騎馬就在皇帝恩賜功臣之列)

    清朝開國之初,僅有少數近支王公貴族(親王,郡王)特准騎馬進入紫禁城,康熙年間,始準蒙、漢功臣在紫禁城內騎馬。乾隆初,準貝子以上可在紫禁城內騎馬,但也是隻能進入外城部分,然後下馬徒步入朝。“國朝定製,王、貝勒、貝子皆乘馬入禁門,至景運門下騎”,在各門寫有下馬的警示碑,如東華門、西華門旁和左闕門、右闕門外的石碑寫有“至此下馬”和“官員人等至此下馬”。乾隆死後,嘉慶對和珅進行抄家清算,列出和珅二十大罪狀,其中第二條就是“皇考(乾隆)在圓明園召見和珅,伊(和珅)竟騎馬直進左門,過正大光明殿,至壽山口,無父無君,莫此為甚”。可見和珅僭越惹怒嘉慶。

    (下馬碑)

    一般而言,除滿清貴族外,漢族大臣一品以上不論年歲,侍郎須在六十歲以上,個別侍郎未滿六十,但特賜紫禁城內騎馬,而且每年年終由吏部開列名單奏請皇帝批准,其他的情況就多屬特例了。清朝皇宮廣大,步行困難,偶遇雨雪天氣,即便騎馬,稍有年紀的官員也多有不便,於是便又滋生了坐轎入宮的行為,以優待年長、有病功臣,亦有相應的年歲限制。

    (多種文字的下馬碑)

    皇恩浩蕩,聖光燭照,恩賜你的歸恩賜,但如未經恩賜,私自騎馬或坐轎入禁城者,那就是僭越,即便功高親貴,亦須交刑部或理藩院議處。嘉慶年間,就有蒙古部御前大臣鄂勒哲依圖等人,自恃位尊,不顧禁令,擅自坐轎入禁門,結果就遭嚴厲處置。皇室奕經也因同樣緣故遭到褫奪兼職的處罰。到了晚清被賜禁城騎馬的的官員越來越多,成為清室籠絡功臣的手段。即便辛亥革命後溥儀退位,但在宮禁之內,小皇帝也時常恩賜功臣騎馬特權,如賜復闢軍閥張勳紫禁城騎馬。作為皇帝特權,這項制度也直到1924年溥儀被趕出皇宮而完全廢止。

    (末代皇帝溥儀)

    參考文獻:

    1、關精明:《紫禁城內騎馬》,《中國檔案》1998年第9期。

    2、葛忠雨:《古代哪些人可以在紫禁城騎馬》,《文史博覽》2009年第11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跟另一半吵一次架的成本是多少?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