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干廟位於河南省衛輝市。(圖為比干廟全景) 比干為中國歷史中以死諫君的忠臣。周武王封比干為國神。北魏孝文帝因感念其忠心而建廟。整個廟宇的主體建築由神道、照壁、山門、二門、碑廊、木坊、配殿、大殿等組成,總建築面積達4.7萬平方米
明代弘治七年明孝宗修照壁,高6米、寬10米,照壁上用12塊琉璃磚製作而成的葉落歸根圖,寓意林氏家族子嗣昌盛,支派同源。
比干廟是中國第一座含墓祭人之祠廟,稱為“天下第一廟”。比干廟作為重要的廟墓合一建築群之一,廟宇宏敞,建築巍峨,古樸壯觀, 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比干墓為中國第一座有記載的墳丘式墓葬,具有重要歷史價值。
著名的諫臣極則匾額,,集中體現了古往今來志士仁人對比干的崇敬之情
比干廟記憶體有從孔子劍刻碑到清朝乾隆御碑,共64通,幾乎含蓋了中國歷史上所有朝代。比較重要的有北魏孝文帝的《皇帝吊殷比干墓文》,相傳為南北朝著名書法家崔浩書,為魏碑之精品;唐太宗的《封殷太師比干詔》、《祭殷太師比干文》碑,元朝劉敏中的《赦修比干墓碑》等。
御碑亭——乾隆爺親書御碑
穿過正殿便是比干之墓,墓前有明嘉慶年間修建的日月丹心坊,上寫“殷太師比干墓”;脊上有醒目的“飛雲日月捧心”的石雕 。石坊上的楹聯為“孤忠心不死,故社柏猶存。”
比干墓是中國第一座有記載的墳丘式墓葬,墓地呈圓形,墓前有一石牌坊,上邊的左右分別有石刻的日月,中間有一心形石刻,其寓意為比干公忠心報國,“日月照丹心” 。
這就是著名的“孔子劍刻碑”。春秋時期,孔子攜弟子拜祭比干墓,親用劍刻“殷比干莫”四字,為目前所發現的孔子傳世唯一真跡,清乾隆為之佐證。
比干的兒子後來被賜姓為林,所以比干為世界林氏之太祖。比干廟也就成了林氏的祖廟,天下林氏的根源。每年農曆四月初四是比干的祭日,這裡都要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屆時許多林氏後人從海內外趕來,尋根祭祖。
比干廟位於河南省衛輝市。(圖為比干廟全景) 比干為中國歷史中以死諫君的忠臣。周武王封比干為國神。北魏孝文帝因感念其忠心而建廟。整個廟宇的主體建築由神道、照壁、山門、二門、碑廊、木坊、配殿、大殿等組成,總建築面積達4.7萬平方米
明代弘治七年明孝宗修照壁,高6米、寬10米,照壁上用12塊琉璃磚製作而成的葉落歸根圖,寓意林氏家族子嗣昌盛,支派同源。
比干廟是中國第一座含墓祭人之祠廟,稱為“天下第一廟”。比干廟作為重要的廟墓合一建築群之一,廟宇宏敞,建築巍峨,古樸壯觀, 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比干墓為中國第一座有記載的墳丘式墓葬,具有重要歷史價值。
著名的諫臣極則匾額,,集中體現了古往今來志士仁人對比干的崇敬之情
比干廟記憶體有從孔子劍刻碑到清朝乾隆御碑,共64通,幾乎含蓋了中國歷史上所有朝代。比較重要的有北魏孝文帝的《皇帝吊殷比干墓文》,相傳為南北朝著名書法家崔浩書,為魏碑之精品;唐太宗的《封殷太師比干詔》、《祭殷太師比干文》碑,元朝劉敏中的《赦修比干墓碑》等。
御碑亭——乾隆爺親書御碑
穿過正殿便是比干之墓,墓前有明嘉慶年間修建的日月丹心坊,上寫“殷太師比干墓”;脊上有醒目的“飛雲日月捧心”的石雕 。石坊上的楹聯為“孤忠心不死,故社柏猶存。”
比干墓是中國第一座有記載的墳丘式墓葬,墓地呈圓形,墓前有一石牌坊,上邊的左右分別有石刻的日月,中間有一心形石刻,其寓意為比干公忠心報國,“日月照丹心” 。
這就是著名的“孔子劍刻碑”。春秋時期,孔子攜弟子拜祭比干墓,親用劍刻“殷比干莫”四字,為目前所發現的孔子傳世唯一真跡,清乾隆為之佐證。
比干的兒子後來被賜姓為林,所以比干為世界林氏之太祖。比干廟也就成了林氏的祖廟,天下林氏的根源。每年農曆四月初四是比干的祭日,這裡都要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屆時許多林氏後人從海內外趕來,尋根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