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最早是古人用以指劃的器物,佛家宣講佛經時手持如意,並且將經文記在如意的上面,以防遺忘。由於如意實用,名稱又好聽,後人便把它加工成一種精美的實用工藝品,既能搔癢,又供觀賞。
“如意”一詞出於印度梵語“阿娜律”。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也有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銅、玉製作。講僧持之記文於上,以備遺忘。古有手持如意的菩薩像。中國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癢癢撓),又有記事於上的“笏”(亦稱“朝笏”、“手板”),如意則兼二者之用。
如意是何時從印度傳到中國的,無據可考。《晉書·王敦傳》記載:孫權曾得如意柄,“每酒後,輒味魏武帝樂府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壺,壺邊盡缺。”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中有段故事:“梵僧不空,得總持門,能役百神,玄宗敬之。……又與羅公遠同在便殿,羅時反手搔背,不空曰:‘借尊師如意。’殿上花石瑩滑,遂激窣至其前,羅再三取之不得。上欲取之,不空曰:‘三郎勿起,此影耳。’因舉手示羅如意。”唐代詩人李賀《始為奉禮憶昌谷山居》詩中有:“向壁懸如意,當簾閱角巾”之句。可見晉唐時代,中國已有如意,是用來搔癢的。
到了清代,如意便演變成一種貴重的裝飾品,其頭為葉狀,柄稍微彎曲,製作材料有金、翡翠、瑪瑙、水晶、珊瑚、沉香木、竹、骨等。這一時期如意的製作工藝也更加精細。有平雕、浮雕、鏤空等,且鑲嵌金銀絲、紅綠寶石等,組成“松鶴”、“祝壽”、“鳳凰牡丹”等美麗圖案,寓意吉祥長壽,事事如意。有的擺在宮殿的寢宮案頭几上,有的置放在帝王寶座的旁邊,供帝王后妃們玩賞。在故宮東、西六宮參觀,都能見到各種如意。
清代,如意被視為貴重的禮品。每逢帝王登基、婚禮、壽辰、節日等,皇帝周圍的五公大臣們,為了博取皇上的歡心,便集資製作整套如意向皇上進獻。
如意最早是古人用以指劃的器物,佛家宣講佛經時手持如意,並且將經文記在如意的上面,以防遺忘。由於如意實用,名稱又好聽,後人便把它加工成一種精美的實用工藝品,既能搔癢,又供觀賞。
“如意”一詞出於印度梵語“阿娜律”。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也有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銅、玉製作。講僧持之記文於上,以備遺忘。古有手持如意的菩薩像。中國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癢癢撓),又有記事於上的“笏”(亦稱“朝笏”、“手板”),如意則兼二者之用。
如意是何時從印度傳到中國的,無據可考。《晉書·王敦傳》記載:孫權曾得如意柄,“每酒後,輒味魏武帝樂府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壺,壺邊盡缺。”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中有段故事:“梵僧不空,得總持門,能役百神,玄宗敬之。……又與羅公遠同在便殿,羅時反手搔背,不空曰:‘借尊師如意。’殿上花石瑩滑,遂激窣至其前,羅再三取之不得。上欲取之,不空曰:‘三郎勿起,此影耳。’因舉手示羅如意。”唐代詩人李賀《始為奉禮憶昌谷山居》詩中有:“向壁懸如意,當簾閱角巾”之句。可見晉唐時代,中國已有如意,是用來搔癢的。
到了清代,如意便演變成一種貴重的裝飾品,其頭為葉狀,柄稍微彎曲,製作材料有金、翡翠、瑪瑙、水晶、珊瑚、沉香木、竹、骨等。這一時期如意的製作工藝也更加精細。有平雕、浮雕、鏤空等,且鑲嵌金銀絲、紅綠寶石等,組成“松鶴”、“祝壽”、“鳳凰牡丹”等美麗圖案,寓意吉祥長壽,事事如意。有的擺在宮殿的寢宮案頭几上,有的置放在帝王寶座的旁邊,供帝王后妃們玩賞。在故宮東、西六宮參觀,都能見到各種如意。
清代,如意被視為貴重的禮品。每逢帝王登基、婚禮、壽辰、節日等,皇帝周圍的五公大臣們,為了博取皇上的歡心,便集資製作整套如意向皇上進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