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頭巾造型客

    悲(笳)數聲動, 壯士慘不驕——數聲悲咽的笳聲(靜營之號)劃破夜空,使出徵的戰士肅然而生悽慘之感,他們從前臉上那種驕傲的神情從臉上消逝了。“慘不驕”——就是悽慘得驕傲不起來的意思。這是杜甫的詩句 笳

    1. (形聲。從竹,加聲。本義:胡笳)  

    2. 中國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種吹奏樂器,似笛。通常稱“胡笳” [Hu Jia-a reed instrument]。胡人卷蘆葉為笳,吹以作樂,後以竹為管,飾以樺皮,上有三孔,兩端加角  刁斗笳吹。——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3. 又如:笳角(胡笳與號角。系北方少數民族的軍中樂器);笳鼓(胡笳與胡鼓);笳吟(胡笳吹奏;笳聲縈迴)  

    4. 古代婦女使用的髮簪 [bun]  笳是漢代鼓樂中的主要樂器,形似篳篥,  流行於塞北遊牧民族中。  笳:出於西北民族地區,漢時傳入中原,“鳴笳以和簫聲”,最初是“卷蘆葉為笳,吹之以樂”,後在形制上有所變化,將蘆葉製成的哨插入管中,遂成為管制的雙簧樂器,形似篳篥,是漢代鼓樂中的主要樂器,河南鄧縣南朝墓出土兩塊鼓吹樂畫磚,其中一塊是五人樂隊,最左邊的人吹奏的樂器即是笳。其它四位則是兩人吹角,一人吹排簫,一人吹笛。  笳有相當的表現力,“剛柔待用,五音迭進”。胡笳即胡人之笳,在漢時流行於塞北和西域遊牧民族中,善於表現悽愴,哀怨的情感,富有悠遠的穿透力,很符合那些邊遠遊牧民族英勇慓悍的個性及牧馬吹奏的特色。  在漢魏歷史上流傳有不少運用笳聲作戰的故事。歷史上也有不少有關笳的文章,有名的如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為笳添加了一種感傷而誘人的神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喜歡喝茶,有沒有好的茶杯推薦?